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21:15:43

文档简介

沧州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2.C3.A4.D5.B6.D7.A8.C9.B10.D11.B12.A13.C14.D15.B16.C
17.(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以夏变夷,主张民族交融。(2分,任答一点即可)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
统思想的逐渐形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与汉士族通婚)。(2分,任答两点即可)积极作
用:适应了北方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
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朱熹的理欲观:强调以“理”为本,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4分)
社会背景:两宋儒学的复兴;民族危机的加剧(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加剧);南宋政府的日益腐朽:商品经济
的不断发展。(2分,任答两点即可)
(2)李贽的理欲观:以“自然之欲”为本,冲击封建纲常礼教:鼓励人们追求“私欲”。(4分)
认识:李贽的理欲观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
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人的私欲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
(4分)
19.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2分)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
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各,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
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
“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教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天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
制,走上了共和之路,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宜传民主,科学理
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
层面。(8分)
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2分)
示例二:
论题: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2分)
闸述: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级纷纷发起了救亡图
存的斗争。其中农民阶级爆发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前者虽然制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但其过
于理想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部分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难逃天折的命运:后者则盲信清政府,在封建势力及
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虽然彰显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盲目排外的愚昧思想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在封建制度上的修修补补
无法改变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则选择改变制度以救亡图存,先
后进行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资产阶级
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向专制皇权的妥协得到的是快速的失败,而革命派向封建军阀的妥协,
使得民主共和名存实亡。(8分)
总而言之,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
能改变中国的现实。(2分)
(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
20.(1)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实施并提前完成。(2分)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使得经济管理高度集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农民对于经济休制改革较为
积极;衣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时中国温饱问题仍未解决,严重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农村的经济体制改
革较为封闭,阻力较小。(4分,任答两点即可)积极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
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城市改革积累经验,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
(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经济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坚持改节开放,融人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2分,言之有理即可)
【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
231350D沧州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弥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王朝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B.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D.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
2.隋末唐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曾称:“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一主张体现了
A.开放的对外政策B.兼收并蓄的文化观念
C.开明的民族观念D.边疆治理理念的革新
3.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4.曾经作为地方军政最高长官的“节度使”,在北宋时期被广泛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等,这些节度使职衔的授予,大多作为一种荣誉,以示表彰和激励。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A.是“崇文抑武”政策的体现 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C.导致宋代“冗官”现象加剧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5.宋元年间诗人徐钧的《史咏》以《资治通鉴》为素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尊卑贵贱对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加以咏叹,体现了善善恶恶、君君臣臣、崇义正理的历史观。据此可知,《史咏》的创作
A.旨在加强汉人的民族观念B.深受理学历史观的影响
C.利于推广新型的文学体裁D.实现了文学发展世俗化
6.下表为某同学收集的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应是明清时期
明朝 (苏州)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明朝 (景德镇)工兴则抉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
清朝 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男口、女口、幼童口……雇佣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
A.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C.经济重心的日益南移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7.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B.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C.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
8.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
A.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C.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9.下表是1913~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0)。由此可推知,当时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A.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B.一战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反帝政策效果明显 D.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10.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刊。还有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
A.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
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D.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11.“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中国共产党旨在
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 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
13.关于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肆意发动内战;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14.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指中西部)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
A.平衡城乡布局B.发展科学技术
C.完善工业体系D.维护国防安全
15.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
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 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
16.近些年来,一部部聚焦人民之所想的电视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山海情》再现扶贫故事;《小欢喜》演绎家长里短;《大江大河》讲述改革发展;《人世间》书写时代沉浮。这些电视剧的脱颖而出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坚持
A.以市场经济为指导 B.与国际化视野相接轨
C.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 D.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英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沉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後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燕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
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1906年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
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