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 《回延安》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回延安
一 、填空题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当年的革命英雄回延安,①“白羊肚(___)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 )上还响着脚步声”,老乡们拿出“米酒油馍( )”盛情招待亲人。回想起“东山的méi( )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英雄感慨万千:②“树shāo(___)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喜看延安今天“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幻想自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那样就可以“再回延安看母亲”
(1)给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méi
shāo
(2)分别指出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 、单选题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
B.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
C.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 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 在心窝上。
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 定宝塔山。
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 在亲人怀……
A. 靠 抱 扑 B. 贴 搂 靠
C. 靠 绕 扎 D. 贴 搂 扑
4.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B. 一头/扑在亲人/怀。
C. 树梢/树枝/树根根。 D. 亲山/亲水/有亲人。
5.下面的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B.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C.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D.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社戏》向我们展示了少年时期的鲁迅和农家伙伴的一段难忘生活,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都铭记在作者心里。
B.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感情、发表主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和《核舟记》。
C.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了延安对我的养育之恩,我与延安的至诚至爱之情。
D. “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三 、诗歌鉴赏
7.回延安(节选)
(一)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二)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一条条” “一座座” “一盏盏” “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特色。
B.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C.选文第二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D.选文最后两句再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请分别概括以上两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用陕北名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请结合选文第一节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陕北的山 【祁玉江】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1)。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2),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3)。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4),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在文章第①段中,“陕北的山”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这一特点的段落是_________(只填序号)
(2)选段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选段的最后一句的感悟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这种表现方法叫____________其作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4)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样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在本文划横线的句子中,也有类似表达对土地情感的句子,它是( )(只填序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ǔ
pàn mó 糜 梢 ①借代 ②比喻;
【解析】解析(1)“肚”是多音字,应据义定音。意为“腹部”,读dù;意为“用作食品的动物的胃”,读dǔ。“畔”和“衅”形近,注意区分。“糜”“摩”“靡”等字形近,不要误写。(2)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之处在于: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辨析不清时可用替换法,能换成明喻者即借喻,否则为借代。

2.【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语境可能意思就改变了。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ACD正确;
B错误,“脑畔上”在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故选B。
3.【答案】D;
【解析】通读各句可知,三处横线上都应填动词,答题时注意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差别,结合语境做出搭配。“贴”的动作逼真,写出了诗人见到延安的一方土地时的激动情景,“靠”则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搂”字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怀念之情,“抱”“绕”则相对平淡。“扑”以无声的动作传达迫切、强烈的感情,更为生动。
4.【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朗读的停顿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其次,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最后,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此句应这样停顿:一头/扑在/亲人怀。故B符合题意。
ACD节奏划分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比兴手法的能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D.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来引出歌咏对象“亲人”。因此这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故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A.小说《社戏》中的“我”并不是指鲁迅自己。故A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⑴B
⑵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美好的明天。
⑶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每节押韵,如 “镜” “平” “明”,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解析】⑴此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赏析需要我们从诗歌的重要词句、写法、情感等方面去综合赏析。要和选项内容仔细进行比对判断。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⑵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结合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然后梳理联想和想象信息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就是诗歌的主要内容了。按照上述方法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为: 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美好的明天。
⑶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仔细品味诗歌,抓住关键词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本诗 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每节押韵,如 “镜” “平” “明”,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答案】⑴神奇而美妙;②。"
⑵深化主题;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
⑶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在后面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⑷答案(3)
【解析】⑴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按照题干中的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词语,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概括。要概括文本中的形象特点,首先要抓住形象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其特点;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形象特点;此外还要考虑形象的功用、隐含的象征义来概括其特点。阅读原文可知,在文章第①段中,“陕北的山”的特点是:神奇而美妙;体现这一特点的段落是:②。
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和重点语句内涵的把握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主旨。本文结尾段写xx,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在内容上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理解句子内涵,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联系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理解句子的含义。细读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它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选段的最后一句的感悟的内涵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
⑶此题主要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所写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这种表现方法叫: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其作用是:在后面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⑷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表达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联系文章主题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作者情感。通读文本,在本文划横线的句子中,类似“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表达对土地情感的句子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