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022—2023 学年(上)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生物学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心肌细胞参与组成心脏,具有收缩功能。下列有关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内环境媒介
B. 心肌细胞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自血浆
C.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的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相等
D. 心肌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
C.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D.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3.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4. 如图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
B.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C.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5. 下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b为两个神经元。在①处施加适宜的刺激,②、③、④表示检测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b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B. 刺激图中①处,在③、④处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C. 图中②所示的结构即为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6. 下列关于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 脊髓是机体运动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
C.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D.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下部,可引起下肢的运动
7.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8. 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 a,b,c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 a,b,c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D.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9. 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字母a、b、c表示人体内的三种内分泌腺,数字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的作用体现了反馈调节
B. 若人的饮食中长期缺碘,则c会增生肿大
C. ②和③作用于相关腺体,对腺体产生抑制作用
D. 能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是:c→a→b
10. 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1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表面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蛋白ACE-2特异性结合而侵入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B.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激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C.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新型冠状病毒
D. 抗S蛋白抗体可通过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来抑制感染
12. 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过程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⑥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仅需细胞因子的刺激即发生①②
B. 抗体位于肥大细胞表面并可识别过敏原
C. 同种过敏原再次进入人体才可引发哮喘
D. 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而不属于体液免疫
13. 下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A. a 与 b B. c 与 d C. a 与 e D. c 与 e
1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一些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C. 乙烯利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D. 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物质
15.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⑤高等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⑥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⑦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16.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年龄结构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间接决定种群密度
17.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B. 计数时,先滴加培养液再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
C. 该实验的对照组应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18. 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型和“S”型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D.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9. 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夏季葱绿。下列有关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夏季到冬季群落发生了演替
B. 植物垂直分布,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
C. 由夏季到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
D. 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条件
20. 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 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 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D. 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21. 原定于11月12日8:00在重庆市北碚区蔡家中央森林公园开跑的“2022 嘉陵江小三峡马拉松(重庆·北碚)”,由于疫情的影响而延期举行。此次比赛设马拉松(42.195公里)2000人、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3000人、迷你/亲子马拉松(约5公里)5000人三个项目,吸引着广大马拉松运动爱好者。请回答下列与长跑有关的问题:
(1)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逐渐_______(填“增加” 或“减少”),血糖含量______ ;整个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
(2)运动员在进行马拉松长跑比赛时,主要通过______ (填生理过程)获取能量,该过程产生的代谢废物会随体液运输至_____ 中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若运动员不慎摔倒导致下丘脑部分受损,其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请分析出现该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
22.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免疫疗法就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来抗击癌症的疗法。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CTLA-4蛋白能阻止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是癌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____________,使其裂解死亡。这一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__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的免疫疗法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失调而患____________病。
(4)请你结合上述两位科学家发现,说出一种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攻击力,治疗癌症的方法____________。
23. 赤霉素(GA)能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促进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是mRNA合成抑制剂,脱落酸(ABA)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科学家用萌发的小麦种子进行实验,所得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中,ABA与GA表现为_______(填“协同”或“抗衡”) 作用,ABA的作用机理可能与6-甲基嘌呤________(填“不同”或“相似”)。
(2)ABA除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还有________(答出2点)等作用。
(3)6-甲基嘌呤能抑制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其实质是6-甲基嘌呤可抑制 α-淀粉酶基因的______过程;ABA对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也有影响,说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是 ________共同调节的。
(4)请写出探究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思路。________。
24. 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2021年重庆市农田鼠害发生面积超过800万亩。于是北碚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如下调查:研究小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研究人员选择用________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的______。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3)有人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做不正确,其理由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变为_______,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改变,种群数量易恢复。
(4)有效防治鼠害的具体措施有哪些?________。(至少回答两点)
25. 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1)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有 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结构。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趋势为___25___。
(3)在图2的a~e中,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
2022—2023 学年(上)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生物学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心肌细胞参与组成心脏,具有收缩功能。下列有关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B. 心肌细胞代谢活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自血浆
C.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的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相等
D. 心肌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所以心肌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内环境为媒介,A正确;
B、心肌细胞是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自组织液,B错误;
C、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能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因此其渗透压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相等,C正确;
D、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不仅从中获取氧气和养料,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所以心肌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故选B。
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
C.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D.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各种理化性质以及各种组成成分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3. 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B.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神经中枢;②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为感受器。兴奋在反射弧是的传导顺序是⑤→②→①→③→④。
【详解】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效应器,B错误;
C、结构④为效应器,其组成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刺激③时,兴奋不能住①②⑤传递,只能向④传递,因此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D错误。
故选C。
4. 如图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
B.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C.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题干“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可知,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A正确。
B、由图可知,交感神经并不是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例如抑制胃肠蠕动;同理,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B错误。
C、由图可知,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5. 下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b为两个神经元。在①处施加适宜的刺激,②、③、④表示检测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b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B. 刺激图中①处,在③、④处均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C. 图中②所示的结构即为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共有4个突触结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详解】A、a神经元和b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在突触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
B、刺激图中①处,兴奋可以传递到③处,在③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若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在④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
C、图中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传出)神经末梢合称为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C错误;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 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
C.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D.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下部,可引起下肢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也可以经过小脑或脑干传给低级中枢。
【详解】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A正确;
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B正确;
C、由图可知,大脑可以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也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
D、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D错误。
故选D。
【点睛】
7.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作答试题”行为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所以中枢一定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而作答试题主要是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植物性神经活动)以及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高级调节部位。故选D。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8. 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 a,b,c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 a,b,c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D.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
【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故a是胰岛素;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
故选D。
9. 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字母a、b、c表示人体内的三种内分泌腺,数字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的作用体现了反馈调节
B. 若人的饮食中长期缺碘,则c会增生肿大
C. ②和③作用于相关腺体,对腺体产生抑制作用
D. 能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是:c→a→b
【答案】D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题图分析: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其中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③是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保持甲状腺激素 的相对稳定,即图中由③作用于c和a的过程体现了反馈调节,A错误;
B、若人的饮食中长期缺碘,由于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因而甲状腺激素会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动作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b,进而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B错误;
C、③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相关腺体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对甲状腺的分泌起促进作用,C错误;
D、图中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因此,能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是:c→a→b,D正确。
故选D。
10. 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 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 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 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作为不同个体免疫细胞相互识别的标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由于HLA能够反映接受器官移植的受者和提供移植器官的供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程度,与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故又将HLA称为移植抗原。
2、细胞样本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的过程属于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3、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A正确;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这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B正确;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糖蛋白的识别有关,C正确;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错误。
故选D。
1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表面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蛋白ACE-2特异性结合而侵入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B.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激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C.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新型冠状病毒
D. 抗S蛋白抗体可通过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来抑制感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只能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
【详解】AB、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激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有助于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的重要措施,A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并不需要包含一个完整的新型冠状病毒,只需要包含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相关抗原即可,C错误;
D、抗S蛋白抗体可通过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表面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阻止病毒与人体细胞表面蛋白ACE-2特异性结合而侵入细胞,来抑制感染,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过程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⑥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细胞仅需细胞因子的刺激即发生①②
B. 抗体位于肥大细胞表面并可识别过敏原
C. 同种过敏原再次进入人体才可引发哮喘
D. 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而不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介质主要作用是稳定肺组织肥大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此外,尚可阻断引起支气管痉挛的神经反射,降低哮喘患者的气管道高反应性。
【详解】A、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一是抗原(过敏原)刺激,二是辅助性T细胞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A错误;
B、图示可知,抗体位于肥大细胞表面并可识别过敏原,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B正确;
C、同种过敏原再次进入人体才可引发哮喘(过敏现象),C正确;
D、⑥组织胺是信息分子,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A。
13. 下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A. a 与 b B. c 与 d C. a 与 e D. c 与 e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a在尖端下部插入玻璃片,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图中b在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左侧光源生长;
图中c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d用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e用锡箔纸包在尖端下部,不影响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右侧光源生长.
因此,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c与d,都直立生长.
故选B.
1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一些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C. 乙烯利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D. 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一些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正确;
B、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是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B正确;
C、乙烯利功能类似于乙烯,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生长调节剂,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按分子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另一类是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但分子结构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D
15.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⑤高等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⑥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⑦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①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①错误;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②正确;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③正确;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④错误;
⑤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⑤正确;
⑥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⑥正确;
⑦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⑦正确。
故选C。
16.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年龄结构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间接决定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对种群数量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年龄组成影响既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D错误。
故选A。
17.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B. 计数时,先滴加培养液再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
C. 该实验的对照组应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A错误;
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错误;
C、该实验中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不含有机物的培养基做对照组,C错误;
D、计数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显微计数法,D正确。
故选D。
18. 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型和“S”型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D.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型和“S”型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A正确;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仍然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C正确;
D、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正确。
故选B。
19. 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夏季葱绿。下列有关我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夏季到冬季群落发生了演替
B. 植物的垂直分布,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
C. 由夏季到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
D. 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
(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详解】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群落中优势种的取代,由夏季到冬季优势种不改变,所以不发生演替,A错误;
B、植物的垂直分布,提高了对太阳光的利用率,B正确;
C、由夏季到冬季群落水平方向上生物的分布发生改变,因此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C正确;
D、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的垂直分层创造了食物和栖息条件,D正确。
故选A。
20. 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 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 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D. 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详解】A、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A正确;
B、不同群落都有着不同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
C、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C错误;
D、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21. 原定于11月12日8:00在重庆市北碚区蔡家中央森林公园开跑的“2022 嘉陵江小三峡马拉松(重庆·北碚)”,由于疫情的影响而延期举行。此次比赛设马拉松(42.195公里)2000人、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3000人、迷你/亲子马拉松(约5公里)5000人三个项目,吸引着广大马拉松运动爱好者。请回答下列与长跑有关的问题:
(1)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逐渐_______(填“增加” 或“减少”),血糖含量______ ;整个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
(2)运动员在进行马拉松长跑比赛时,主要通过______ (填生理过程)获取能量,该过程产生的代谢废物会随体液运输至_____ 中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若运动员不慎摔倒导致下丘脑部分受损,其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请分析出现该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
【答案】(1) ①. 减少 ②. 稳定 ③. 神经-体液调节
(2) ①. 有氧呼吸 ②. 脑干 ③. 增加
(3)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较少,尿量增加,失水量增加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逐渐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多,肝糖原分解加快,使血糖含量基本稳定,血糖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在剧烈运动时,人体仍然以有氧呼吸为主获取能量,只有部分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该过程产生的代谢废物二氧化碳会随体液运输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血液中血糖的消耗量增加,导致血糖含量逐渐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
运动时产热增加,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在长跑过程中,若运动员不慎摔倒导致下丘脑部分受伤,其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出现该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下丘脑受损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较少,尿量增加,失水量增加,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
22.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免疫疗法就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来抗击癌症的疗法。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CTLA-4蛋白能阻止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是癌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____________,使其裂解死亡。这一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__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的免疫疗法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失调而患____________病。
(4)请你结合上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说出一种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攻击力,治疗癌症的方法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抗原 ②. 特异性结合 ③. 免疫监视
(2) ①. 体液 ②. 浆细胞
(3)自身免疫病 (4)给患者注射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增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其裂解死亡。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小问2详解】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属于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小问3详解】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疾病。根据题意分析,病人使用PD-1抑制剂也可能会导致自身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患上自身免疫病。
【小问4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因此给患者注射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攻击力,达到治疗癌症的功效。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 赤霉素(GA)能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促进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是mRNA合成抑制剂,脱落酸(ABA)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科学家用萌发的小麦种子进行实验,所得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中,ABA与GA表现为_______(填“协同”或“抗衡”) 作用,ABA的作用机理可能与6-甲基嘌呤________(填“不同”或“相似”)。
(2)ABA除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还有________(答出2点)等作用。
(3)6-甲基嘌呤能抑制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其实质是6-甲基嘌呤可抑制 α-淀粉酶基因的______过程;ABA对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也有影响,说明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是 ________共同调节的。
(4)请写出探究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思路。________。
【答案】(1) ①. 抗衡 ②. 相似
(2)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维持种子休眠
(3) ①. 转录 ②. 相互作用
(4)配置适宜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分别用它们处理小麦种子,测量每组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的平均含量,α-淀粉酶含量最多的一组为最适赤霉素浓度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信息可知,6-甲基嘌呤能抑制mRNA合成,图中曲线显示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与用赤霉素和6-甲基嘌呤处理种子淀粉酶含量,都远低于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脱落酸与6-甲基嘌呤的作用可能相同,都能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
小问1详解】
在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脱落酸ABA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GA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相互抗衡的作用。图中曲线赤霉素+6-甲基嘌呤组与赤霉素+脱落酸组的处理种子中淀粉酶含量相近,都远低于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脱落酸与6-甲基嘌呤的作用可能相似。
【小问2详解】
ABA具有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维持种子休眠等作用。
【小问3详解】
据题意可知,6-甲基嘌呤是mRNA合成抑制剂,6-甲基嘌呤能抑制GA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其实质是6-甲基嘌呤可抑制α-淀粉酶基因的转录,脱落酸对赤霉素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酶也有影响,说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调控,而是各种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小问4详解】
为了探究赤霉素诱导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的最适浓度,本实验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GA(赤霉素)溶液,因变量为α-淀粉酶含量,据此设计实验,实验思路为:配置适宜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分别用它们处理小麦种子,测量每组小麦种子合成α-淀粉酶的平均含量,α-淀粉酶含量最多的一组为最适赤霉素浓度。
24. 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2021年重庆市农田鼠害发生面积超过800万亩。于是北碚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如下调查:研究小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研究人员选择用________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的______。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3)有人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做不正确,其理由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变为_______,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改变,种群数量易恢复。
(4)有效防治鼠害的具体措施有哪些?________。(至少回答两点)
【答案】(1) ①. 标记重捕法 ②. 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广
(2) ①. 稳定型 ②. 出生率和死亡率
(3)增长型 (4)机械方法(如器械捕鼠)、生物方法(如天敌灭鼠,微生物灭鼠)、化学方法(药物灭鼠)等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小问1详解】
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小问2详解】
分析该区域田鼠种群中幼龄鼠324只、中龄鼠320只和老龄鼠323只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小问3详解】
捕杀体重大于90g的大家鼠,会导致该区域大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所以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的做法不正确。
【小问4详解】
防治鼠害具体措施有:机械方法(如器械捕鼠)、生物方法(如天敌灭鼠,微生物灭鼠)、化学方法(药物灭鼠)等。
25. 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1)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有 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结构。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趋势为___25___。
(3)在图2的a~e中,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
【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竞争和捕食 ③. 垂直
(2)肉食性食物减少,植食性食物增加
(3) ①. a、e ②. b ③. 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
分析图1: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相对值;
分析图2:图1表示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小问1详解】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随体长增加鲮鱼肉食性食物减少,植食性食物增加。
【小问3详解】
由图1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a、e两点时λ>1,因此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d点以后种群λ由小于1变为大于1,种群数量先减小后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