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实词的推断及翻译
自 主 学 习
实词的推断及翻译的考查点:一是对实词的判断能力;二是理解实词在文章中的深层含意的能力。前者一般包括两方面的知识:积累性——重要实词的古今异义、固定结构;规律性——实词的活用现象。后者主要考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强调了语境意识。
1.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善于结合上下文,对词义进行推敲判断,切忌断章取义。
2. 考前回归课本
高考文言实词多出自课本,尤其是课本中的注释,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切实掌握课内所学,才能灵活地把课内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
高三复习阶段,争取每天能做一篇文言文。选材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和各大省市的模拟题。
1. 因文定义法(语境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完全记忆识别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大概含义,这就是因文定义法。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上下文之间往往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例如:2004年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目中解作“强迫”显然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意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2. 字形结构法
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再联系前后文,可以推测其大致含义。
例如:由“辽人常越境而汲”中的“汲”的偏旁,即可推断出这个词义应该与“水”有关。“越境”是一个动作,“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以推断“汲”是一个动词,根据语境,解释为“取水”。
3. 语法推断法
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例如:① 沛公军霸上;②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本纪》)两个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结构“沛公军”,但分析句子结构则不难发现,①中“军”作谓语,应是动词,译为“驻军”;而②中“军”充当句中宾语,则是名词,应译为“军队”。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6题D项“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动词“失”与“度”构成动宾关系,“度”应为名词,而选项中解释为“考虑”,是动词,且与修饰语“常”语义上不搭配,由此可知该项错误。
4. 互文对举法(相似结构推断法)
互文法就是根据其对称的原则互相解释。古汉语讲究语言工整,在一些语言结构中,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与之相应的未知词的词性、词义。
例如:“齐人追亡逐北”,“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
5. 联想迁移法(课外材料课内找)
许多文言实词都可以在中学教材中找到联系点。因此,可以展开联想,由试题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文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从而推断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例如:2012年山东卷中“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夺”可以联想课文《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解释为“改变”。
6. 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的许多字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本义,因此,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 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6题C项“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对“壁”的理解,可以联想成语“作壁上观”“坚壁清野”等,推知解释为“营垒”。
总之,文言实词翻译的要点是:古今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要将积累的知识和语意相结合进行推断,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课时4 综合翻译
自 主 学 习
文言翻译考查的范围是浅易的文言文,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备考时,要坚持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考试时,要快速理解句子的大意,放在语境中,对照文意的理解,聚焦采分点。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全文,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句时,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乱译。
文言翻译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少考生好像无法弄清其中的“门道”。其实,只要认真总结,不断实践,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的。下面向大家作几点提示:
1. 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
2.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
3. 抓住关键词语一一对应
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1) 平时对高中教材中一些重点篇目中的实词用法做必要的梳理,注重归纳积累。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2) 在翻译句中出现现代汉语也在用的词语,绝大部分为古今异义词。如“其实”“夫人”“祖父”“指示”“前进”等。
(3) 善于根据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成语推及文言实词的意义。如“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中的“贷”可联想成语“严惩不贷”,即宽恕的意思。
(4) 在字字落实的前提下,关注每一分句是不是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然后判断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现代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力争一字不漏,使句子通顺。
一、 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1. 坚持文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而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并在表达方式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就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言句的关键点进行分析。
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2. 严格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即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展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 翻译常用的方法要点
1. 翻译的五个步骤
要确保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个步骤:
(1) 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 审——在翻译之前,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3) 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 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 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翻译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2. 翻译的六种方法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2) 删——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
(3) 换——要准确选用恰当词义,用现代词语代替。词类活用必须按照较为固定的格式翻译,体现出词类活用的特征来。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要变成双音词。
(4) 调——在翻译时,有些倒装句的词序需要调换,如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
(5) 补——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必须补出,使上下文衔接。
(6) 转——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讳饰、婉辞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课时2 虚词的判断及翻译
自 主 学 习
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为常见的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义的切入点。备考时,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结合语境辨明具体用法;熟记固定用法和固定结构。总之,抓住语法功用,分析逻辑关系,在阅读实践中熟悉知识。考试时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即可。
1. 明确常见的虚词,注意积累,比较用法之间的差别
与实词一样,虚词也需要积累。对于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熟记于心,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是要明确不同词性的各种用法;二是做好归类整理工作;三是从语法结构入手,推断其意义。虚词大多跟课本中的用法结合起来,所以一定要将课内虚词的用法牢牢记住。
2. 读练结合,形成能力
对于虚词的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同时,充分利用好每一次考试,因为考试时可能会遇到几个文言虚词,要记住典型例子,以培养对试题的敏感度。
3. 关注9个复音虚词
9个常见复音虚词是:得无、孰与、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乃、所以。
虚词推断法:
1. 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例如:“遂扫石而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是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逃跑,一面还拖着武器,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是表修饰关系。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2. 全句关照法
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例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也”表示感叹语气;“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中的“也”表示疑问语气。
3. 位置分析法
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与它处于同一位置的“以”也可推断其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4. 语法分析法
依据常用虚词的语法位置和功能来判断其大概含义,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中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
5.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时3 句式、特殊语气的翻译
自 主 学 习
《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及其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文言句式、用法及翻译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少考生好像无法弄清其中的“门道”。其实,只要认真总结,不断实践,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的,下面就向大家作几点提示:
1. 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
朗读文言文语段,读出声来,读出句读、句式,读出语感。要有必要的积累,熟知有关人物传记的文段和散文不能少于50篇。同时,结合课文朗读和学习,适当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古代一般的官职、人名、地名、数字等的表达方法。
2.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句子的基本意思。翻译句子,离不开对全文的把握,如果没有联系上下文来把握文句,就会断章取义,造成错译、乱译。
3. 抓住关键词语一一对应
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1. 判断句
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其句式有“……者,……也”“……也”“……者,……”,或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皆、则”等。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作判断词较少,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 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通常有“于”“受……于……”“见……于”“为……所”或“被”等句式。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省略了“于”的引进,或主语后用动词表主语被动),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的“可怜焦土”是“被烧成焦土”的意思。
3.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三是用“之”或“是”作标志,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四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
4. 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做状语,所以把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一般有两种:一是由“于”字结构构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是由“以”字结构构成,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5. 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也有数量短语置于中心语之后的情况。
6. 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