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材料及新材料作文
自 主 学 习
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又与命题作文、以往的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不同。材料涉及的内容就是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话题的作用,其不同角度下的众多立意是考生可写的主旨范围,淡化了核心立意的说法,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
1. 读懂材料,审题就是审材料,整体把握,明确行文方向。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可以多训练自己用一句话概括所给出的材料大意,以期能尽快把握作文立意的大致方向。
2. 从不同角度立意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示语、重点句,还可以针对材料中的现象、结果多问“为什么”,进而去思考原因,同时明确材料中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提取较恰当的立意,使自己的理解始终处于正确立意的平台之上。
1.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即审题的全过程。
2. 材料作文中的“要求部分”分析
(1)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整体感知。(2)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片段来思考,或一个角度去切入,并深入挖掘。(3)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对行文范围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写任何内容都是离题的。
3. 新材料作文所举材料的类型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如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经验与勇气”;又如2013广东卷高考作文,三个面对富翁帮助有不同反应的人,材料就是故事。(2) 引述一个完整的寓言故事:如2013辽宁卷“沙子与珍珠”。(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4) 与人的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5)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如2013上海作文题“更重要的事情”。(6)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如诗歌):如2013福建卷高考作文材料为顾城的诗歌《忧天》。(7)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幅或几幅组合而成的漫画……课时3 话题作文
自 主 学 习
话题作文,有时只有一个话题,更多是“材料+话题”的形式,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由此设定出一个话题,材料大多为引出该话题,在行文时可用可不用,要求不超出话题范围作文。话题是个圈,强调所写与话题的内涵相关即可。
话题作文怎样审题呢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1. 材料中的人或事映射到生活中的人或事。
2. 材料的主题。
3. 材料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4. 话题与材料的关系。
5. 话题涉及的内容,涉及的关系。
6. 在生活中、学习中、历史中有无类似的事例。
明确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几点区别:
1. 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
2. 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
3.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
4. 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命题作文作者不能另命文题。
5. 话题作文范围广,十分好写;命题束缚性较强,相对来说发挥余地小。课时2 命题作文
自 主 学 习
命题作文,顾名思义,题目固定,主题含在其中,往往文体不限,多数情况下诗歌除外。自1997年开始,命题作文是各省市高考作文的常用考查形式。1999年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4年上海卷“忙”,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2008年江苏卷的“好奇心”以及2009年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无一不是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咬文嚼字,因为主题就在你对题目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见高低。必要时要按语素来分析构成题目的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注意找出题眼,要善于把握限制成分。找到并解读题眼,就能明确写作重点,分析题目中的限定语,明确行文的要求和范围。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 结构词性分析法——找题眼
分析题目的短语结构和词性特点,明确思考的重点和方向。
偏正短语的题目: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也往往就是题眼。如“人生的通行证”,写作对象是通行证,然而这三个字表面实而意义深,限制词是“人生的”,它就引导你去思考,在你眼中,必须具备怎样一些品质,才能让我们的人生通行无阻,闯过道道难关
动宾短语的题目: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2005年高考北京卷“说‘安’”,2006年高考湖南卷“谈意气”,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就是这样的典型题目。
主谓短语的题目: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听,花开有声”:“开”“有声”就是题眼;“开”意味着“绽放”;花开的常态是无声音的,而谓语“开”的结果是“有声”,这就要求你审清楚“有声”的内涵;“听”是文脉,行文要时时扣题、紧紧扣题;文章表面写花,其实要关乎人情、事理、志趣。
2. 语素分析法
分析话题的每个语素,然后整合理解题目的意义。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跑的体验”,对“跑”“体验”两个语素的意义进行分析:“跑”即“奔跑”。狭隘意义的跑指具体的“跑”的动作,挖掘潜力有限;宽泛意义的“奔跑”,是一种实践活动,鸟儿学飞是“跑”,去了某地可以说“跑一趟”,读一本书可以说目光“奔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思想的野马在“奔跑”等等,挖掘潜力很大。“体”即“亲身经验”“体察”,“验”即“检查”“查看”,两者整合指“亲身实践”或“通过实践认识事物”。综合起来可理解“跑的体验”就是指“亲身实践的体验或认识”。
3. 限定语分析法
题目中作状语、定语的文字一般是命题者给你设置的限制,它们往往从时间、地点、人称、内容性质等各方面来限制你行文的走向。如命题作文“我所见到的另一种真实生活”:“我”限制了人物,“所见到的”限制了方式,“另一种”“真实”限制了取材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