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本课既上承宋、元时期君主加强统治的相关内容,又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内容,故而十分重要。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及技能:1.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史实。2.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设立锦衣卫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明朝时对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答题标准和行文格式作出明确严格的规定,引导学生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对朱元璋建立明朝及锦衣卫等比较了解,但往往只知皮毛。因此,在授课中需利用这些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借助文字材料、视频、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帮助理解课本内容。2.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尚且不足,加之学生对此前学过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等知识记忆不清。在课堂上需要对必要的知识进行补充,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3.本课重点内容较多,抽象名词较多,上课期间同学们的专注时间有限,因此准备课程及讲课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对于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内容,比如皇帝利用锦衣卫监视臣民等较易理解的内容可适当加快教学速度。对于重难点内容讲解要细致。4.由于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尚且有限,所以在选取材料时需要精挑细选意思比较明确的加以使用。此外,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表和图片的大量使用,使课堂直观明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及图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素养。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改革科举制的影响。八股取士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形式僵化,过于死板,对中国的思想、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3.通过明朝与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从明朝起,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认识到必须顺应民主、自由与开放的潮流。培养胸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和放眼全球的世界眼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制的变化。(二)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特点;八股取士的影响。明朝与西方的对比及启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1.通过识读史料、图片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通过图例示意、设疑分析、情境展现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朱元璋两种美丑截然不同的画像。 看图片,思考画像的美与丑体现出绘画者对朱元璋怎样的情感。 通过朱元璋画像的巨大反差,引起学生兴趣,并由此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明朝的建立 利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朱元璋的记述,讲述朱元璋的人生经历:16岁前主要工作是给地主家放牛;16岁以后做了8年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和出去讨饭;24岁时参加农民起义,40-70岁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诵读关于朱元璋昭告天下明朝建立的奏折。“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定有天下之号大明,建元洪武。”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同学们对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有所了解,突出朱元璋布衣出身但却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了命运。增强学生对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获取明朝建立的基本信息。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讲述朱元璋建立明朝12年以后,斩杀当朝宰相胡惟庸。并出示关于胡惟庸当宰相时表现的材料:“生杀黜陟(chù zhì官员的生死升降),或不奏径行(不上奏,直接执行)”。朝廷内外各部门上书言事的奏折,“必先取阅”——《明史·胡惟庸传》。在建立特务机构方面,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学生分角色饰演“宋濂请客”。3.图片展示明朝中央集权结构图,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回顾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并分析明朝加强皇权的特点。 理解材料,并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扮演或观看情景剧分组讨论,回顾措施,概括特点。 通过令人震惊的胡惟庸案引导学生理解朱元璋在中央官制方面,废除丞相、强化皇权。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通过故事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使学生对厂卫机构的职能一目了然,对其给明朝官员带来的影响有强烈感受。第二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复习上述知识,进而总结朱元璋加强皇权的特点。
三、 1一1.请一位同学回顾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讲2.讲述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展示当时夹带作弊图片。结3.运用材料及表格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与老师同学一起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观看图片,思考为了考中,明朝考生会在物品上写哪些内容?思考并作答 引导学生复习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并引出明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学习。温故而知新。将讲述知识与通过图片进行思考相结合,通过图片引起学生思考,来强调明朝对科举考试在考试内容、答题标准、行文格式方面的严格规定。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表格的运用,让繁琐的知识简明化,让对比更加鲜明。
四 引导学生默读课本内容,填充表格。 找出重点内容,完成表格。 第四部分较为容易,为详略得当,采取了快速填表的方法。
课堂小结 比较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部世界的心态四方面的不同。请学生发言,谈谈明朝与西方的对比,给你什么启示? 思考总结明朝与西方的不同会导致双方怎样的结局。讲述从中获得的启示。 这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也是难点之所在。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从明朝起,从世界上看,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事实。 在悲壮音乐的气氛中,在教师的讲解中,同学们一定对明朝与西方的对比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得出启示:明朝加强专制、禁锢思想、走向封闭,违背了世界民主、自由与开放的潮流。达到引起思考、总结提升的效果。
教学反思
一、优点:准备充分,细致详实,教学环节流畅,保证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准确理解。图片和历史故事的巧妙运用,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探究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良好。选取材料精当典型,学生读来既语言简明,又能顺利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中西对比,培养学生放眼全世界的眼光,引起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深化对顺从世界历史民主、自由、开放潮流的认识。起到了总结提升之效。二、不足1.本节课的内容在备课时准备充分,但在讲述过程中听课老师反馈有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讲课太过面面俱到,需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难点。2.部分学生较拘谨,过于严肃谨慎,不少学生不敢举手发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据听课教师意见,上课过程中的语音语调始终较高亢,缺乏不同内容之间的抑扬顿挫差别。今后应注意讲课过程中通过语音语调、动作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明晰重点。4.在语言简洁性上,还应注意和改进。在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叙述上,教师可减少讲述,转而做好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多表达。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