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9 16: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七课:回溯——明亡清兴六十年(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于逻辑的人文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渗透。同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逻辑转化的过程,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结合,转化形成切实的教学逻辑,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有路径可循”。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能力,也是提升其核心素养的关键。但同时,“教学逻辑是隐性的,相当于人身体中的血脉和神经,为设计教学流程、实施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营养和动力”。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大力创新,加强对于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节课笔者通过调整课本内容,采用倒序的方式进行讲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在书本当中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并不算太重要,但是起到了衔接作用,基于课文的基本情况,可将课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大胆的创新,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人。但是在正序上来看,书本内容存在一定得漏洞。因为第三个子标题,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中的满洲的兴起,并不是因为李自成起义打击了明朝之后,满洲才开始兴起。基于书本的内容而言,可将满洲的兴起时间定为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而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建立是在1644年。若从李自成在榆中起义起事算起的话,也是在1629年,时间远远晚于满洲的兴起。因此从正序的角度而言,利用书本的三个子标题将会有明显的逻辑漏洞,不易让学生进行理解。为了更好的利用各子目之间的逻辑联系,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在有些课文可采用正序转倒序来使用。使得学生认识到明亡清兴六十年的这一段历史当中,明朝的灭亡、李自成起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与逻辑联系。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此时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但是对于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习惯于惯性的去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同时更缺乏课与课之间的基本联系,史实与史实的内在逻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倒序的方式来讲述这一课,让学生理解历史基本线索的同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逻辑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明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史实,知道明朝后期的腐败朝政、李自成起义、满洲的兴起等基本史实。能通过史料分析李自成起义的主要原因与经过(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明朝朝政腐败的主要表现(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与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归纳,培养学生辨证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古代王朝无论修建了怎样强大的防御工事都无法阻挡其覆灭的命运,并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对于我们今天而言,我们应当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回溯——明亡清兴六十年明朝的灭亡一、何因?满洲铁骑尽踏中原二、何缘?闯王一呼饥民百应三、何故?明势衰微败絮其中四、何解?治乱兴衰打破循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与设置提问引入新课提问:我们上节课讲到,明朝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明长城,但是长城果真能抵挡住少数民族剽悍测铁骑吗?对!不能。在明朝最后14年时间里,满洲铁骑五次破关(1630、1632、1636、1638、1642),北京戒严。尤其是1630年 明崇祯三年的己巳之变,形式尤为严峻。那么,这支强大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崛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能够屡次长城袭扰明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新课,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这节课我们采用倒序的方式进行,因此我也给这节课取了一个小标题:回溯——明亡清兴六十年 建立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加深16课与17课之间的动态联系。不断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一、何因?满洲铁骑尽踏中原 用史实来简单介绍满洲部族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对于八旗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再通过框架图,简单向学生介绍八旗制度的内容与框架以及其主要的特点。通过史实叙述简单介绍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对东北的经略以及对满洲的发展。尤其重点介绍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满洲为满族。同时也简要介绍明朝对其袭扰的顽强反抗。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大清、大顺、吴三桂三方势力进行角色扮演,使理解山海关大战的微妙格局,理解吴三桂降清的心理变化。 阅读材料理解满洲部族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3.角色纵横,心路交换,扮演山海关大战三方势力。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何缘?闯王一呼饥民百应 衔接语:那么曾经强大的大明王朝为何又会被这支农民军所击破呢?这支农民军是怎样崛起的呢?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介绍李自成的生平通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行归纳李自成军队的发展主要经过。问题设计:分析李自成在发展的过程中,哪一过程对他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出口号:均田免赋简要要学生解释均田免赋的含义,并通过材料,使学生继续逆向思维,思考均田免赋所反映出的现实社会情况是什么?田不均赋且重通过材料展示明朝末年的自然灾害情况。再要求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刚刚所述,解释第二节的标题,为什么闯王一呼饥民百应?为什么农民军的大顺政权能够推翻曾经强大的明朝?(1)根本原因:朝政腐败,赋税加派,阶级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归纳所讲内容,得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何故?明势衰微败絮其中 衔接语:那么,为什么曾经强大的大明王朝又为什么会如此腐败透顶呢?通过图文史实阐释,明朝从万历到天启之间腐败的朝政局面。展示史实材料,进一步总结概括明朝腐败的朝政局面,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本堂课的逆向逻辑思维。通过史实介绍崇祯皇帝生平,但是却无法改变局面。最终明朝在内部阶级矛盾、外部民族矛盾打击之下,最终灭亡。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学习兴趣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何解?治乱兴衰打破循环 衔接语:明朝是我们所学的,最后一个主要因为中国内部原因而灭亡的朝代。那么,同学们总结归纳一下,中国古代朝代灭亡都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展示三则所学知识之外的材料,扩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答案不唯一:1、朝政腐败,皇帝昏庸。2、割据分权,地方反叛。3、民族矛盾,境外重压。4、阶级矛盾,农民起义。5、自然灾害,天灾无情。6、经济崩溃,通货膨胀。7、权臣篡位,君主薄弱。8、制度缺陷,顽疾在内。归纳:君主专制王朝灭亡的因素是综合造成的,但政治腐败,忽视人民是其相通要素。启示: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分组讨论,启发思维,阅读材料,得出答案。带问题归纳所讲内容,得出答案。学会通过所学得出启示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提升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历史与历史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学会从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大胆创新的做法,将一节课用倒序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革命性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对于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史实与史实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陶冶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理解到了历史的逻辑性。当然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采用倒序的方式进行,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且需要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从学情而言,此课为七年级授课,学生的接受略有一些困难。同时,从倒序进行授课,弱于正序的逻辑流畅性,在逻辑上有一部分地方不是很通顺,需要再度进行调整。总之,初中的授课是建立在历史逻辑框架之上的。我认为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大胆的创新,敢于打破教材固有的格局,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修,调整。大幅度进行课本内容的创新,从而更有利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