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讲述了明朝灭亡前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带来的危机,李自成在陕北地区起义,关外东北地区满洲逐渐壮大,最终在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学生情况分析下半学期,初一的学生已初步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并积累一定的知识。学生对相关史实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但由于学生直观性思维较强,因此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呈现,教师再通过生动语言进行陈述,有利于学生对复杂史实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明朝的灭亡以及满清的崛起。能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资料,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分析方法,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拥有唯物史观。(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提炼有关信息,制作李自成起义和满清崛起的时间轴,将历史发展带入时间空间之中,形成时空观念。(素养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根据相关材料,掌握准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拥有历史解释能力,分析明朝灭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素养目标: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明朝的灭亡,了解中国历代兴衰变幻,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和经验。(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教学难点了解明朝灭亡前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背景:大厦将倾,已无力回天过程:关内关外,历史新出路反思:以史为鉴,更好地前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袁隆平“2016年在斗门区莲州镇超级杂交稻‘超优1000’的实验田边”的图片,并引用他的话:“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饥荒,导致王朝的更替,在17世纪频繁发展的饥荒,在1644年导致明朝的灭亡,导入新课。 注重乡土历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产生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一、大厦将倾,已无力回天——明朝灭亡的背景 1.政治 ①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1)【教师活动】首先从明朝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学习明朝灭亡的背景。明朝中后期几代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所积累下的问题,同学们对于明代皇帝昏庸无能的情况,结合课本举出例子进行说明?②官员结党营私,宦官专权,统治黑暗(2)【教师活动】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你们认为对整个朝廷造成什么影响呢?还有哪些人的行为推动了明朝的衰落呢?(3)【教师活动】天启年间,一批以东林书院为核心的文人官员通过文笔弹劾“阉党”,在崇祯皇帝扳倒魏忠贤,东林党人上位,但这些人也并没有实质性的治国才能。正如陈辽先生在《东林党新论》中说“他们(东林党)可以在明主的统治下做出一些好事,但在昏君主宰政权时,除了攻击奸党外,再无其他能耐。”东林党等官员的崛起并没有改变明朝衰败的现实,其结党营私、贪腐成风、钩心斗角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明朝的衰败。2. 经济:土地兼并剧烈,财政危机加重。(4)【教师活动】土地兼并问题也是导致明代地方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会利用自身的权力财力强取豪夺,兼并土地,普通老百姓则会被侵占土地,或被迫将土地低价卖出,导致没有经济来源,流离失所。通过表格,清晰展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3. 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从明代周臣《流民图》局部你看到了什么?(5)【教师活动】材料:“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4、自然:自然环境恶化,灾荒盛行。(6)【教师活动】此时,上层腐败,下层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此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推动明朝的农民起义兴起?展示材料:“如果说只有一个条件,压倒其他一切地塑造了17世纪的历史,那就是全球性的降温。 ——卜正民《维梅尔的帽子》” (1)【学生活动】思考并举手回答,列举嘉靖皇帝沉迷炼丹修道,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启皇帝沉迷木工等。(2)【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经教师引导得出:皇室的钩心斗角,大臣的结党营私贪腐成风以及宦官的专权跋扈都进一步推动了明朝衰落。(3)【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以东林党为例,了解明代官员争权夺利的史实。(4)【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明代地方土地兼并严重的史实与原因。【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明代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盘剥百姓,民不聊生。(6)【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别从崇祯皇帝、女真南下和陕西受灾情况学习明朝已经无力回天。 结合材料、图片、表格等,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关内关外,历史新出路——明朝灭亡的过程 1、关内:李自成起义【教师活动】在陕西崛起的李自成势力便是因这一系列原因开始农民起义,势力不断壮大,最终推翻明朝。【学生活动】结合课本人物扫描,从李自成身份转变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李自成什么精神?【学生活动】勇于进取、敢闯敢拼、不屈不饶的精神【学生活动】学生以四人小组归纳总结,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并思考:为什么起义军队伍发展这么快?【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学习李自成队伍壮大的过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赋”的政策。因此,李自成的队伍得到百姓的支持,从而有了“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歌,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于4月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便在紫禁城北的景山歪脖子树上自缢,他的自杀标志着明朝的灭亡,明朝276年的统治就此结束。2、关外: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教师活动】明朝灭亡后,接替明朝的下一个统一政权并不是李自成的大顺,而是满洲的大清。清王朝的崛起过程,历经几代人的建设,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强大帝国。通过视频梳理努尔哈赤为清朝奠定基础的线索。【教师活动】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总结,皇太极在位时期的主要措施,一是在1635年将族名从女真改为满洲,一是在1636年将国号从大金改为大清。从此,确定了满洲族的名称与大清帝国的国号。1643年,顺治皇帝登基,清军做好了入关的准备。【教师活动】公元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失败;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北京为都城。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带问题观看视频,归纳出答案。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以史为鉴,更好地前进——明朝灭亡的反思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满洲入主中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谈谈你的看法。【教师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历史是种种偶然事件组成的必然趋势。必然的角度: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满清不断发展壮大。偶然的角度: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投放清军入关。如果吴三桂没有放清军入关,清朝虽不能快速建立政权,但对大顺和大清势力的分析,清军入关也只是时间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历代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有何共性?【教师活动】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明朝的灭亡原因,大顺的崛起与快速衰落以及清朝的崛起壮大,从中得到了什么历史启示呢?【教师活动】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启示一: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启示二: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活动】整合回顾本课所学,联络前后内容,对下节课所学产生一定预期。 带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答案。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历史分析归纳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直观呈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突出,重难点突破所使用材料明确、精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类重构为三大部分内容,逻辑清晰,本课各部分内容过渡自然,方便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讲完一部分的知识,空出时间让学生做笔记,并进行相应的巩固。明朝灭亡原因和全球天气变冷联系起来,调动学生思考,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在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背景中,把握课堂节奏的松紧有度。在讲解满清崛起的史实中,需要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补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关于努尔哈赤的事迹,用视频处理并使用填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思考。本课内容安排较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较少,应让学生多讲,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