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题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计划学时 1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共3个子目: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一、从教材上看:本课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等课构成整体,凸显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主题。 二、从内容上看:本课介绍了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必要物质基础。
学情分析 一、学生状况:总体来说,该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不强,但活泼好动,对图片、影视等教学材料较感兴趣。 二、知识水平:初一学生已学习了一个半学期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对前朝历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仍较为碎片化,缺乏连贯性。 三、思维特点:经过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该班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让学生分析地图、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开荒执照》《清代纺织图》等,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和发展的表现;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清朝手工工场的特点;商帮兴起与清朝商业的辩证关系。
教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 根据本班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较多运用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素材,增加历史学科教学的故事性和“历史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根据本班学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设计有梯度、链条式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探究中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以清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为切入点,依次梳理清朝前期商业、手工业、农业的变化与发展,在髙视点与微形态相结合的历史解释中,理性把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形态。 教学中适当调整教材教学顺序,将本课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二、人口的增长;三、手工业的发展;四、商业的发展。通过这几个子目的学习,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最后围绕“培育学生世界眼光”的角度,升华本课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 展示“铁一十三行”跳蚤市场照片。 设问:同学们知道历史上广州十三行吗? 总结学生回答,简要介绍广州十三行。 观看照片,回忆前不久举办的校园活动。 用学生刚经历过的校园活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清代前期的商业发展。
展示课题 展示本课课题。
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展示材料: 江南地区,“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号称膏腴的四川,则是“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只田,而无耕田之民”。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清初农业生产怎样的景象?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归纳:明朝末年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展示:清代焦秉贞仿南宋楼璹《耕织图》,讲述:有鉴于此,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如《耕织图》是一组反映清代农业生产状况的图画,康熙中期,焦秉贞仿绘南宋楼璹《耕织图》46幅,康熙皇帝见后大为赞赏,亲笔题词,并让工匠印刷,广布天下。此后的雍正、乾隆皇帝时期都曾几度摹绘、刊行焦秉贞仿绘《耕织图诗》,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那么具体政府对农业的措施如何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展示材料: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提问:材料反映清初统治者在农业上实施什么措施?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后,在表现方面,进行如下设计: 让学生思考课本100页课后活动第1题,归纳得出表现①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此处顺带引导学生归纳出引起耕地面积增加的其它因素,如广大劳动人民的劳作等,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展示材料: 明末清初,黄河下游堵塞,多次决口,黄、淮合流,淹没两岸大量农田。康熙帝亲政后……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又让水利专家陈潢协助靳辅治黄,用在治河上的经费达数百万两之巨。由于大力修治……减轻了黄河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的水患,也使运河畅通、漕运无阻。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提问:材料反映清初政府在水利方面做了什么事情?(治理黄河) 引导学生得出表现②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展示棉花、甘蔗、烟草、茶叶等图片,让学生得出清初经济作物种植不断发展的认识。 展示材料: 材料一: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等省的膏腴之区,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可达五六石。康熙时在江南大力推广双季稻,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如高产作物番薯的种植,也由福建等沿海地区很快推广到河南、山东、直隶、山西、贵州等省。在浙江部分地区,番薯已占民食之半。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提问:清初粮食作物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引导学生得出表现③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苏湖熟,天下足)并让学生思考课本100页课后活动2,得出粮食作物引种对清朝社会的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最后让学生通过做去年广东省中考题,进行巩固。 过渡语:清初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不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增长。 二、人口的增长 首先结合课本,简要介绍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数据情况。 提问:联系刚刚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 展示材料: 材料 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 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废除了人头税。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引导学生回答得出:清政府的赋税改革政策。
展示材料,提问:清朝前期人口的大量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回答得出: 1、人地矛盾; 2、环境破坏; 3、社会压力 过渡句:农业解决了温饱、提供了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料,进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发展 提问: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主要行业呢?(纺织业、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讲述:清朝前期,传统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展示图片:《清代纺织图》,提问:1、这种手工生产和传统的家庭手工生产有何不同(人数、规模、分工) 2、当时成熟的手工工场有多大规模 (学生思考1-2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清代前期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数多;规模大;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教师讲述:在清代制瓷业方面,以粉瓷和珐琅彩为代表。(简要介绍粉瓷和珐琅彩) 过渡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商品,推动了商品的发展。 四、商业的发展 提问:清朝前期商业表现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繁荣的商业网、商业市镇的兴起、工商业大城市、商帮的形成等) 提问:清朝商业与商帮兴起的辩证关系? (大型商帮兴起是清朝商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促进清朝商业的发展) 做中考题进行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并让学生结合明清时期所学知识,4人小组讨论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时间为3分钟。(给予一定提示) 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教师给予肯定性鼓励,并总结学生回答,得出: (1)内因: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相对安定;
②统治者的推动,如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等;
③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深入发展;
④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活跃;
⑤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业工场)。
(2)外因: 全球性经济互动,如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输入中国并得到推广。 教师小结: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解决了温饱、提供了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料,进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商品,推动了商品的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顶点……1757年,乾隆皇帝关闭其余港口,宣布广州一口通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各国命运紧密相关,目前的疫情防控对各国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各国人民都身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清朝初期经济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但由于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以史为鉴,我们今天在看待问题时,应具备世界眼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材料及课本,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结合课本材料,完成练习。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 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回答问题,做好笔记。 观察图中数据,对比分析,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结合之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结合课本98页,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小组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强化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了解清初恢复农业生产的背景。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强化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巩固本课重点,即清初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充分利用课本材料,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表格分析能力。 落实知识点,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落实课标要求,明确全球性经济互动,并回顾旧知。 过渡到下一子目,增加各子目间的紧密性。 利用课本上数据,让学生对当时人口发展情况有更直观了解,并通过回顾刚才学过的内容,学生不难得出人口增长的其中两点原因。 补充相关材料,适当让学生了解清朝经济改革,落实课标要求。 过渡到下一子目,增加各子目间的紧密性。 落实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以纺织业、制瓷业为例,介绍清朝前期的手工业发展。 过渡到下一子目,增加各子目间的紧密性。 回归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 落实本课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解决本课重点。 小结,升华本课主题,发挥史学的育人作用,构建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和培养学生世界眼光。
作业 一、完成本课配套练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达到60%即为合格。 二、探究活动:感受城市魅力,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通过搜集资料,为其中一个主题写一份解说词,200字左右。 总结本课主要知识,按要求完成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二)表现(4点)(三)影响 人口的增长 表现 (二)原因 (三)影响 手工业的发展 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商业的繁荣 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 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 构建本课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