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案)
学生任务一:
根据地图和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时期镇守疆土巩固统一的表现。
(一)明朝
1修建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 )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 )、西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朱棣迁都北京
( )时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 ( ) 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 ) ,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率领“ ( ) ”抗击倭寇。1561年, 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 )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
4、郑和下西洋
(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从 ( ) 年到( )年,郑和率船队( ) 下“西洋”。先后到达( )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 .
(二)清朝
台湾:
1、1662年,(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 )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3、1684年设立( ),隶属福建省。
(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雅克萨:
1、1685年和1686年两次( )之战。
2、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并签订《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新疆:
1、( )时,平定噶尔丹叛乱。
2、乾隆时期,平定大、小( )叛乱。
3、(乾隆时)设( )。
4、(乾隆时)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首领( )。
西藏:
1、1653年,( )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1713年,康熙帝册封西藏首领“( )”封号。
3、1727年,(雍正帝时)设置( )。
4、1751年,(乾隆帝时)设立( )。
5、1793年,(乾隆帝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
台湾:
1、三国:230年,孙权派( )率船队达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隋朝: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3、元朝:在澎湖岛设置( ),管辖澎湖和琉球,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新疆
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先后设置( )都护府和( )都护府,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
3、元朝:设置( )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西藏:
1、唐朝:(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元朝:设( ),由宣政院管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3、清朝疆域图如下:
学生任务二:
(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清两代的君主对中央决策机构做了哪些改革?
1、朱元璋:废除( )制度和(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3、康熙时期,为抑制满洲贵族,加强君主专制,设立( ),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4、雍正帝设( ),使得皇帝独掌朝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观察故宫示意图,找出养心殿、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的位置,发现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任务三:
1792年,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访华。如果你作为当时接待的官员,请为其介绍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发展的状况。
1、明朝(教材七年级下册P69页)
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 ) 和 (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安徽的( )。
文学艺术:
2、清朝 (七年级下册P97页)
农业:
(1) ( )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2)在 ( )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 )等高产作物。
(4) ( )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商业:
(1)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市场、 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商帮:晋商和徽商。
文学艺术:
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 。
昆曲和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