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与单元作业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电子教案与单元作业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22: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一、单元目标
1.认识48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知识框架
课文:9.古诗三首 10.纸的发明
11.赵州桥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9 古诗三首……………………2课时
10 纸的发明……………………2课时
11 赵州桥………………………2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2课时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拟授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第9课 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全册总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魂”等11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清明》。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清明》。2.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谈话,激趣学习古诗1.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一起学习了古诗三首,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美。这个单元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2.我们先来了解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吧。老师课件出示单元学习要求并作讲解,由此进入新课学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我国的传统节日”,问:孩子们, 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每个孩子心中有不一样的答案吧?2.师:有的孩子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有的孩子喜欢吃到香香甜甜的月饼的中秋节,同学们,你知道吗,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他独特的意义,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很有趣儿呢!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再结合诗句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呢?开始!3.学生自读三首古诗。4.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5.引导学生认读学习本课“屠、苏、魂、酒、牧、倍、兄”等7个生字(师范读)。(学习生字,识记生字“屠、魂、酒、牧”字字形及组词)6检查去掉拼音后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识记掌握情况。重点教学“屠、魂、酒、牧”字。7把学习的生字放入诗句中去读好三首古诗。(听录音范读,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8师:古诗读完了,你知道他们分别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吗?(汇报:他们分别写的是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1.学习第一首古诗《元日》 ,板书课题。2.提问:孩子们,“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刚刚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来看看“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指农历正月初一”。这是什么节日呀?(对了,是我们的传统佳节“春节”)说道这里,老师想考考你们,春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呀?(生回答,老师补充:对了,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每家每户都会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呢!)3.那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学生交流讨自己家是论如何过年的)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贴窗花、办年货、放烟花、放鞭炮……师:也许会受到长辈送的压岁红包呢。(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4.师:那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让我们走进古诗中去看一看,同学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读古诗《元日》。5.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在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可以在不懂的字词旁打上问号。(课件出示古诗及注释)6.补充“屠苏酒、桃符”资料,并讲解古人春节和屠苏酒和挂桃符的习俗。7.里还有藏有哪些古人过春节的场景呢汇报:放爆竹 饮屠苏 换桃符8.读古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中考“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2)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9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四、诵读感悟,朗读背诵古诗。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看图片背诵古诗。五、指导写生字指导写“符”字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元日》,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两首古诗,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四月初第一个节日是什么吗?(师补充:是呀,四月初第一个节日就是“清明节”)学生交流汇报。2.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视频展示“清明节”由来及习俗,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清明节”由来及习俗.)3.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对传统节日“清明”又有了更多地了解,古时候人们过清明更浓重了,家人团聚,祭祀古先,寄托哀思。可是诗人在这重要的节日里却独自在外,可想而知,他的心情十分悲伤吧,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感受,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并读一读。二、细读体会《清明》1.跟着录音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听录音想象画面)2.同学们,这首古诗又描写了哪些场景呢?师:我们到诗句中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句诗,问:孩子们,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呀?(老师读诗句补充: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明烟雨图”)从“雨纷纷”中读出了什么呀?(师:读出来春雨的细绵不绝,这春天的雨可不像夏天的倾盆大雨,它总是那么细,那么密地下着,周围的一切笼罩在烟雨中,在这祭祀祖先的日子里,这纷纷的春雨总是让人充满愁绪。)3.让我们看着图画读一读这两句诗吧。师:路上行人的心情怎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对了,是从“欲断魂”中读出来的,(课件出示“欲断魂”)让我们带着强烈的哀伤去读诗句。4.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读读这两句诗,想想第三句诗中是谁向谁问酒家何处有呢?(师补充:是诗人向牧童询问,诗人为什么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呢?原来诗人心情愁闷,又淋湿了雨,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品品酒 ,去除心中的愁闷)5.诗人找到酒家了吗,牧童回答诗人了吗?再读读第四句诗。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这里的“遥”是远的意思吗,这杏花村很远吗 远得看不到吗?同学们根据插图看一看,想一想。师:从插图中仿佛看到了远处杏花林中小村庄了,那若隐若现的、迎风招展的酒旗呢,一个“遥”字给了人的无穷想象,又给愁闷的诗人带来一丝希望,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情感。6.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呢?(交流想象画面)7.巩固:出示图片让学生读出或背出诗句。二、细读体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体会诗人王维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交流。)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三、再读悟情。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3.背诵古诗。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
板书设计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拟授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第10 课 纸的发明 课时安排 全册总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创、普”等13个生字,读准“累、切、便、鲜”4个多音字,会写“录、伟”等11个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等15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自然段大意。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3.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揭示课文。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2.小结,揭题。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读生字1.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创 普 存 制 麻 蔡 伦 累 切 便 鲜 欧洲 社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保存 大约 吸收 经验 原料满足 朝鲜 半岛 日本 阿拉伯 欧洲 社会(1)多种形式检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流读。(2)结合语境识记多音字“累、切、鲜、便”。3.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件出示:在蔡伦没有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记录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汉时期,人们造出了(),但是这种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制成了既()又()的纸,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梳理。)(3)说一说造纸术发明的过程。三、自学探究第2、3自然段。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2.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板书:竹片、木头→笨重帛→价钱太贵麻→粗糙四、研读课文,感受演变1.默读课文,自主梳理。课件出示:时间记录文字的物体优点不足造纸术发明以前起先后来再后来西汉 2. 默读课文,圈画出记录文字的物体。找出这些记录文字的物体的优点或者不足。相机理解重点字词。①“甲骨文”。(课件出示甲骨文图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②理解“铸刻”。“铸”是把金属熔化后倒进模具里,冷却凝固后制成器物。③“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④字源识记“帛”。“帛”由“白”和“巾”组成,表示白色的绢或绸。课件出示:帛,甲骨文“”→“”(白,无色)→“”(巾,绸布),表示白色的绸布,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3.整体回顾:借助表格,说说汉字书写载体的演变过程。四.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术 伟 录 册 保 存2.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将课后习题的图表补充完整。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3.再次默读第4自然段,解决问题。(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词画出来。(剪碎、切断、浸、捣、捞、晒)(2)回归课文段落,学生自由朗读。(3)体会连续使用多个动词的作用。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体会到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具有聪明才智的人)4.概括大意,提炼学习方法。(1)课文第4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写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2)默读课文,归纳。第一句:介绍谁在什么时间改进了造纸术第二句:介绍造纸的过程第三句:介绍这种造纸的好处(3)交流反馈。(4)借助导图,拓展训练:借助思维导图,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5))组内练习,全班交流。(6)第4自然段是围绕“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来写的。二、拓展延伸,感受贡献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3.补充资料,教师介绍。(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它们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4.学习“资料袋”。社会不断发展,纸的家族越来越大,成员也越来越多。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内容。三、综合实践,交流调整1.展示收集的材料。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2.讨论还需补充的材料。3.尝试模仿介绍一种事物。以“某某的来历(或发明)”为题,对这一事物进行追根求源。仿照《纸的发明》一文的写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事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4.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四、归类指导,书写汉字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课件出示:约 验 阿 欧 洲 社2.观察结构: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3.交流书写要点,教师范写。4.学生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
板书设计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拟授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第11课 赵州桥 课时安排 全册总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县、拱”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省、匠、史、慧”4个字。正确读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5.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典型的构段方式,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认识过渡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课件导入,激发兴趣。师:请同学们欣赏图片。(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2.引入课题:1400多年前,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这座桥叫什么?(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3.说一说: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指导书写“赵”: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要写得舒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3.课件出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课件出示:县 拱 济 匠 计 横 史 爪 智 慧 历4.检查生词的认读。(课件出示生词)课件出示:赵州桥 石匠 设计 创举 冲击 节省而且 各自 似乎 体现 人民 智慧 才干 历史5.指名学生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1)正音:“横”是后鼻音。(2)结合语境学习多音字“爪”。(3)相机指导部分词语。三、初读课文,理清内容1.自由读文,梳理结构。(1)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上节课,我们跟着流程图感知了《纸的发明》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继续利用流程图感知《赵州桥》一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交流反馈。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第1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历史,也就是基本情况。第2自然段是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写的。第3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第4自然段写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意义和价值)(3)小结学习方法:我们根据流程图,学会抓关键词提炼主要内容,很快就知道文章写了什么。2.首尾结合,读出文章的意思。(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2)理解“世界闻名”。①它可以换成什么词?(远近闻名、中外闻名)②资料补充。(课件出示资料)③用“世界闻名”造句。④指导朗读。(3)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是因为它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①课件出示: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②引读,齐读。③指导书写“智慧、历史”。④学生练写。3.收集资料:收集关于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四 、指导书写1.田字格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省、县、匠、设、计”。2.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布局,说说怎样写才美观。3.教师提示书写姿势。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认读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效果。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反馈。(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4.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介绍赵州桥两大特点的句子。(1)通过交流找出句子。课件出示: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教师板书:雄伟、坚固、美观。(3)学生齐读这两句话。(4)理解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过渡句。二、品味语言,学习方法1.了解赵州桥的“雄伟”。(1)指名读。想想赵州桥的雄伟体现在哪里?学生交流(2)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课件出示: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①引导体会。抓住重点短语“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这里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现赵州桥的雄伟。②对比理解。结合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体会。示例1:我们的教室长10米,赵州桥相当于5个教室的长度。示例2:我们的教室宽6米,赵州桥差不多有一间半教室宽。③虽然赵州桥和今天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在1400多年前,这可是独一无二的。④朗读指导。(3)学习第2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①你从哪里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②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及短语,如“全部用石头砌成、横跨、三十七米多宽”。2.了解赵州桥的“坚固”。(1)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赵州桥的坚固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2)指名读。讨论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坚固)(3)赵州桥这么坚固,是为什么?请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看看赵州桥跟其他桥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4)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3.理解“创举”。(1)指导书写“创举”。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①“创”的左边是“仓”,不能写成“仑”。“举”的下面是两横。②教师范写,学生书写。③交流评议。(2)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3)“创举”是什么意思?(4)语言积累:用“创举”说一句话。(5)齐读句子:这么长的桥……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6)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7)语言积累:用“既……又……”说一句话。三 、积累语段,活学活用1.请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赵州桥的美观的语句。2.学生交流。3.作者写了龙的几种姿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4.课件出示赵州桥石栏上精美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5.指导朗读。①这么美的图案,你们能读出来吗?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②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学生评价。③同桌做动作朗读。6.从句子“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中的“真像活了一样”,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7.语言训练: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吗?学生练写,交流讲评。四、 学会构段,练习复述1.了解构段特点。(1)课文第2、3自然段分别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2)这两个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和后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学生交流。(3)小结学法:先总说,再具体描述,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结构。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运用这种写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2.练习复述。(1)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课件出示:世界闻名 雄伟 创举 坚固 美观(2)师生交流导游词的开头和结尾怎么说,并写下来。(课件出示示例)课件出示: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闻名的赵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3)小组内练说。(教师只提供一个范本,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导游词的开头和结尾)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
板书设计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拟授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第12课*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课时安排 全册总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乘、笼”2个多音字。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重点难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艺术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3.理解“名扬中外”。“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世界闻名)二、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1)男女生轮流读。(2)对比识记“吏”与“历”。(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官吏、作坊、一乘轿子。(课件出示图片)(5)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同学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教师适时归纳: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5)总结学法:像课文这样的结构叫作总—分—总结构。三、交流反馈,体悟文情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1)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画面内容。(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③体会省略号:图画中只画了这些人物吗?④小结学法: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有血有肉,又不啰唆。(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①指名交流。②出示课件。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③小结学法:作者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3)聚焦“情景传神”。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①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②引导学生抓住“撞上”“拽住”“惊扰”等关键词体会。3.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四、对照欣赏,拓展延伸1.欣赏名画:大家想看看这幅古画吗?你能从画中找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吗?(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2)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呢 (1)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介绍《清明上河图》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艺术成就。(2)小组内练说,教师点拨指导。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
板书设计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拟授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综合性学习 课时安排 全册总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2.你们喜欢过节吗?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5.教师进行小结。三、进行实践性活动。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5.教师评价指导。四、课堂小结。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第二课时(完成习作)一、交流评价活动。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2.展开交流活动。(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3.展示成果。(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3.指导选材。(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6.学生独立习作。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1.出示习作范文。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点评: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1、节日由来 2、节日习俗 3、相关故事 ……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拟授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语文园地3 课时安排 全册总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3.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几篇课文?2.记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二、交流平台(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2)自读课文,寻找案例。(3)反馈交流。①《赵州桥》第3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第一句话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课件出示《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师: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②为了写清楚赵州桥的美观,作者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③《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描写人物的词语“形态各异”,用得特别好,具体写了这几种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课件出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①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②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欣赏: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迎春花黄色的蓓蕾在绿叶中若隐若现;桃花粉红的脸蛋惹人喜爱;梨花雪白的花瓣随风起舞……(5)学习小结:今后我们可以把“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学习例文相关段落,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学会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描述一个瞬间的精彩,这样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所要描写的事物,文章也就生动活泼了许多。三、识字加油站1.出示下列标牌:税务局 档案馆 咖啡馆阅览室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强调“税”字的读音。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准确字音。5.指导并交给学生识记词语的方法。6.巩固标牌上的词语。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同学们,原来离开书本也能识字呢!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汉字的课堂,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做一个有心人,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第二课时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个观察,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两个观察,有信心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语文园地三的“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板书:语文园地三二、词句段运用1.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一课,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回顾一下怎样把造纸的过程说清楚的。课件出示:“有个叫蔡伦的人,……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让学生读。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根据图示,你能根据句子看出蔡伦造纸分成哪几吗你能用这几个动词口头介绍蔡伦是怎样造纸的吗?试试看!(学生练习说话)对照流程图,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等。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2.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1)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两段话。(2)指名读。(3)小组讨论: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点?3.全班交流。师小结:这两段话都用一个排比句围绕第一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4. 你能修改一下刚才自己写的内容吗?试着把它修改得更生动、更具体。5. 说一说,练习写一写。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三、日积月累1.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2.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1)读一读,说一说。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师补充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即(毛)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3.读一读,试着介绍。雅人四好:琴棋书画中医四诊:望闻问切4.师补充介绍:①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②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5.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6.词语对对碰7.师指导朗读背诵。四、拓展延伸咱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四字词语吗?老师补充:正草隶篆 酸甜苦辣诗词歌赋 福禄寿喜五、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多多走进文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使用者再创及反思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1.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抓住事物主要特征)2.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排比)
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1、 给下面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zuò zuō) 工作( ) 作坊( )
(lǒng lóng) 鸟笼( ) 笼罩( )
(chéng shèng) 乘车( ) 千乘之国( )
(zhǎo zhuǎ) 爪子( ) 爪牙( )
(lèi lěi) 积累( ) 劳累( )
(xiān xiǎn) 朝鲜( ) 鲜艳( )
2、 读句子,写字、词。
jīng yàn
1、东汉时代的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 ),改进了造纸术。
ōu zhōu shè huì
造纸术后来传到了( ),极大地促进了人类( )的进步。
jiàng shè jì
2、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隋朝的石( )李春( )并参加建
zhì huì lì shǐ造的,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 )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 )
文化遗产。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1、赵州桥非常 (雄姿 雄伟)。
2、赵州桥是一座世界 (闻名 名气)的石拱桥。
3、《清明上河图》现在完整地 (保存 保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4、麻纸比较 (粗犷 粗糙),不便书写。
五、古诗乐园。
1、千门万户曈曈日, 。
2、 ,路上行人欲断魂。
3、 ,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把下列节日对应的习俗活动连接起来
1、赛龙舟 清明节
2、插茱萸 春 节
3、赏 月 端午节
4、帖春联 重阳节
5、祭祀亲人 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