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11: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 、单选题
1.下列下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哺育(pǔ) 骨碌(lu) 酣然入梦(hān)
B.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不变(gèn)
C. 过瘾(yin) 豁亮(huò) 千载万世(zǎi)
D. 镐头(gǎo) 犁耙(pá) 永垂不朽(xiǔ)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县城主城区道路两侧张灯结彩。
B. 特朗普对墨西哥极限施压后,双方代表经过数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订了合作协议。
C. 前方是断崖,他一脚死死地踩在了刹车上,飞驰的汽车戛然而止。
D. 男生公寓楼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过的师生都要掩鼻,真令人叹为观止。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 ;旋风一样, ;乱蛙一样, ;火花一样, ;斗虎一样,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①是蹦跳的脚步 ②是强健的风姿 ③是急促的鼓点
④是飞扬的流苏 ⑤是闪射的瞳仁
A. ③⑤④①② B. ④①②③⑤
C. ③④①⑤② D. ④③①②⑤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月色”“便”“朦胧”“在”依次是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介词。
B. “传统文化”“孝敬父母”“沥尽心血”“言谈举止”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的主干是“最惹眼的是戏台”。
D. “这是妈妈从北京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这句话中“礼物”有三个定语,句中定语的顺序是:所属+数量+形容。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 《回延安》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C.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D.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
6.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祖父,接到祖父后,就各自各奔东西了。
B.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C.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D.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7.有同学拟写了描绘千岛湖风光的上联“晴好一湖照明镜”,与它对仗可作下联的一项是( )
A. 雨奇千岛洗青螺 B. 松排山岭万重翠
C. 一轮红日染朝霞 D. 碧波千顷浮翠岛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冠冕”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现在竞赛中保住上次的冠军称为“卫冕”。中国女排正在全力备战,力争奥运会卫冕。
B. 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双鲤”“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 “孟夏草木长”,“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
D. 梧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时承载着悲凉寂寞,如“梧桐更兼细雨”;有时象征高洁品格,如“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古琴常为桐木所制,“临歧理桐丝”中“桐丝”指琴弦。
二 、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你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在入口处你收到一张活动单。
(1)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签的一句宣传语是 ( )
A.走进博览会,聆听大千世界的声音
B.走近面具,一起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C.汉字——带领我们走向神秘的面具世界
D.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
(2)在中国面具馆,一位外国友人对一幅你熟悉的花脸(关羽)面具很感兴趣,你想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 ( )
①互留地址 ②介绍课文《花脸》 ③介绍面具知识 ④与对方打招呼 ⑤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
A.③①②⑤④ B.④③⑤②①
C.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①③
(3)在欧洲面具馆“假面舞会”面具展的留言板上,你看到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希望假面仅仅出现在舞会上”,触发了你对假面与生活的思考,你也准备写一句有意义的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铁、鸽子笼一样的办公隔断,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做茧,井井有条。
④但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地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它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芜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拔,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牌位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磕头, 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不过,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就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地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3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求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霎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了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2)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铁、鸽子笼一样的办公隔断,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做茧,井井有条。(体会加粗词和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地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主线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性内容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 两段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四 、作文
11.写作。
请以“与 相处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能说真话、诉真情;注意书写工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哺育”中的“哺”应读 bǔ。
2.【答案】A;
【解析】A.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B.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与“极限施压”和“数轮艰难谈判”意思不符。C.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用在此处,与句意不符。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答案】C;
【解析】根据横线前的词语和选项的搭配习惯逐一做出判断。由“骤雨”击打地面的特点联想到急促的鼓点,由“旋风”联想到风吹得“流苏”飞扬,由“乱蛙”的特点联想到蹦跳的脚步,“火花”应搭配“闪射”,由“斗虎”可联想到“强健”,故答案选C。
4.【答案】B;
【解析】B.“传统文化”是偏正关系,“孝敬父母”是动宾关系,“沥尽心血”是动宾关系,“言谈举止”是并列关系。
5.【答案】C;
【解析】A.句中“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后面的逗号应删去,应改为:“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B.句中的“信天游”不是书名,是陕北民歌形式的一种,书名号应改为引号。D.“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后面应为分号。
6.【答案】A;
【解析】A.句中“各奔东西”与“各自”语意重复,应把“各自”去掉。
7.【答案】A;
【解析】A 此题主要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写对联要使上下联对仗工整,A项的“雨奇”与“晴好”相对,“千岛”与“一湖”相对,“洗青螺”与“照明镜”相对,其他选项皆不符合。故选A。

8.【答案】B;
【解析】“案牍”指官府文书,不是代指书信。
9.【答案】答案 (1)D
(2)B
(3)(示例)舞会可以假面,生活不可假面。;
【解析】(1)仔细观察中国面具馆书签可以发现,书签展示的是方正小篆体的“面”字和古代面具,书签的主体是面具,表现了面具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选D。
(2)按照与陌生人交往的一般惯例来理顺即可。与陌生人交往,首先是打招呼,因此④是第一句,然后介绍面具的知识,因此③是第二句,⑤句介绍与面具相关的故事,②句承上句介绍“花脸”,交往的最后是①互留地址。故选B。
(3)由“假面”中“假”字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不可有“假”的看法。注意,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0.【答案】⑴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⑵①“投” 字写出了“我”经过了半耕半读的艰辛历程后,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市。而“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我”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生活是逼仄、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
②这段描写老爷上香的文字,先写老爷的动作“双手执”“立”,神态“毕恭毕敬”,后写语言,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祀活动一丝不苟虔诚的态度,生动再现了庄重神秘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宗族宗亲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⑶①让读者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领和支持让人深切体会到宗亲血脉亲情的价值。②写了“老爷”“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又照应上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③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
⑷示例:家堂文化是汉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亡灵的追念,对祖先的缅怀,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对于于庄人来说,春祭就是一种信仰,庄严而不可冒犯。“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春祭让于庄人有了一种归属感。
而说“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庄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庄严的,场面浩大隆重。在“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中,于庄人虔诚地祈求列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旺。祖先们在庄严隆重的仪式中寄托对子孙的祈愿,也希望这份庄严隆重能够代代传承,成为家族的凝聚之本。但是当今年轻人大多不懂宗亲文化,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就如文中的“我”,初中时也曾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春祭活动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承的担忧之情。
宗亲文化的凝聚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家庭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
【解析】(1)结合文本概括三个活动即可。结合“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概括得出:请家堂。结合“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概括得出:拜家堂。结合“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3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求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霎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概括得出:送家堂。
(2)①词语角度。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投”字在这里写出了“我”经过了半耕半读的艰辛历程后,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市。修辞角度。作者通过“春蚕”“鸽子笼”等比喻,反映出自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生活是逼仄、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
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答题时先判断人物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
(3)插叙的内容往往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结合本文 两段,联系全文,从“大老爷”与“我”、“大老爷”与“老爷”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即可。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分析作者句中深意,要尽量全面地分析,多角度体会,如祖先们于家堂文化中的寄托以及对家堂文化传承的隐忧等。
11.【答案】例文
与你相处的日子
每一次看到你,我都感到亲切;每一次看到你,我都感到愉悦。你的内心充满了知识,一眼望不到尽头。歌德曾说过:“一书一世界。”
儿时的我喜欢那种与纸张亲密接触的感觉心中有着一种莫名的激动。我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朝你窥探,不知不觉爱上你那多彩的世界。闲暇时翻阅着,跟着你童话般的思绪行走着,想象着那美好的一切。我想象海面上盖着一座水晶宫,里面住着你和我,想象着我和你倾心交谈……有时渴望白云上开满了花朵,我和你在周游列国,彼时的你和我,幼稚而可爱,懵懂亦快乐。
现在读着你,不为黄金屋,更不为颜如玉,为的只是你的思想,那一行行字,韵味十足,令人回味……
你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将无限的世界放置于有限的文字空间当中。有时,你带着我在天空中游走,带回阳光和雨露,滋养着大地的万物;有时,你牵着我的手行走于田间阡陌之上,欣赏着眼前的一块块翡翠,沉醉于那久违的生命气息,带回一缕缕纯净的空气,清新可人;有时,你带着我执着地行走于世界各个角落,了解各地民族风情,最后让我乘着那一缕朴实的风归来。我感受到你的亲切和温暖,也感受到自己充满活力的脉搏,那“怦怦”的跳动声,有规律地在空气中回荡……
在午后无人时,饮一杯香茶,我捧着你走向世界的深处。你让我看到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兴衰,你让我感觉到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浩瀚、岁月的悠长。细细品味着手中的香茶,眯着眼随你的思绪畅游……
与你相处,我逐渐告别无知,告别稚嫩,走向成熟。与你相处的日子真幸福!;
【解析】[写作指导]准确破题。题干暗示了写作的主体是“我”,写作时,需要通过写“我”与谁(什么)相处的日子,表明“我”的感受、体会等。破题需要把握三点:一是把握“相处”,相处一般指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二是明确与谁(什么)相处,即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可以是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三是构建“我”和“谁(什么)”的关系。具体来说,选材时可以写“人”,写父母、师友、对手等,写古今中外名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可以写具体事物,陪伴童年生活的书籍,见证成长的日记,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自行车、闹钟,等等;还可以写抽象事物或概念,一首钢琴曲、一句话、勇气理想、烦恼、微笑、挫折、幸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