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绿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思维能力: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审美创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艾青(1910 年一1996 年)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艾青是 40 年代新诗歌的开路人,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光辉顶峰的巨人。《绿》是艾青诗歌创作第二个高峰代表作,这首诗是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进行参观,与全国优秀诗人畅谈论诗时所作。艾青的主要作品有:《归来的歌》《北方》《春天》《彩色的诗》《雪莲》《我爱这土地》等。
关注独特的表达: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艺术修养的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色彩”是艾青诗歌艺术表达的要素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倾向与追求。
关注诗歌与想象的融合: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黑水瓶的倒翻”,世间万物皆是绿色,所有“绿”随风飘舞的景象,让所有的一切在充满生机的绿色中随着节拍整齐得飘动起来。
关注蕴含的情感:在诗中,诗人用满腔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生动描绘岭南早春的景色,
表达对祖国无限生机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绿》。(出示课件2)
板书:绿
2.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出示课件3)你能用“绿”组词吗?把由“绿”组的词语都写入一首诗,会是怎样的一首诗?
预设1:墨绿。
预设2:嫩绿。
预设3:淡绿。
引导:把由“绿”组的词语都写入一首诗,会是怎样的一首诗?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读作家艾青的诗,欣赏他笔下的“绿”。出示作者简介。(出示课件4)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诗作努力反映民族、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主要作品:《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5)
2.读字词(出示课件6):挤jǐ 交叉 chā (注意红色字体“挤”“叉”的读音) 墨水瓶 舞蹈 教练 指挥 按着 节拍 整齐 集中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提示:“叉”的读音是chā,不能读成chà。
3.学写字,提问:这几个字在书写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出示课件7)
4.重难点字书写指导:“瓶”(出示课件8)左右结构 左右等宽
“并”两横的收笔在同一竖线上,给“瓦”留有空间,让布局更紧凑。“瓦”的第一横与“并”的第一横在同一斜线上。最后一笔是点。
“叉”,(出示课件9)独体字。横撇和捺的交叉点位于这个字长度的二分之一处,接近田字格的中心点。点位于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在竖中线收笔。
词语解释:出示重点词语“出奇 交叉 节拍 重叠 指挥”(出示课件10)
整体感知
1.回顾上一课学习到的朗读诗歌的方法:关注分行,关注标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绿》与《繁星》的不同。(出示课件11)
要点:这首诗和前一课的三首短诗形式不同,是由若干小节组成,所以朗读时还要关注诗歌中的空行,也就是注意小节之间的停顿。
2.跟着音乐朗读诗歌,关注分行和标点,读出节奏。(出示课件12)
3.引导学生交流:读完这首诗,你从诗里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1:这首诗写出了春天里无处不在的绿色,而且绿色是各种各样的,我仿佛看到了小草、柳芽在随风飘荡,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出示课件13)
4.再次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和大家分享你的朗读。指名读。(出示课件14)
品读诗歌
1.过渡: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是因为作者借文字传递了他奇特的想象。出示学习要求:反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想象奇特的诗句,想想奇特在哪里。(出示课件15)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说出感受,读好诗句。
预设1:第一小节。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强调读出“到处”是绿的,墨水瓶能有多少墨水啊?居然能把一切都染绿了,太奇妙了!
交流:借用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同时引出下文。(出示课件16)
师提问:到处是绿,让你想到了哪些地方是绿的?(出示课件17)
预设1:草地是绿的
预设2:山坡是绿的
3.过渡:诗歌中还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出示课件18)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丰富学生对诗文内容富的理解,为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好铺垫。)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配乐,指名分节朗读。(出示课件20)
互动课堂,回顾全诗,感受“绿”的意象
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出示课件21)
教师提问:艾青笔下的绿有什么不同?圈出表示绿的词语。
学生汇报交流: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教师小结:连用六个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后面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板书:绿的丰富
学生汇报:表示列举的省略,告诉我们还有很多绿色。
教师提问:“出奇”怎样理解呢?(惊叹)
还有哪些表示绿色的词语?(出示课件22)
预设1:新绿 深绿 青绿 黄绿 草绿 豆绿 碧绿 鲜绿
预设2:绿油油 绿茵茵 绿莹莹
预设3:苍翠欲滴 一碧千里
2.读第三小节,思考:风雨等都没有颜色,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都是绿的?(出示课件23)
重点提示:“是......是......是......也是...... ”相同句式叠加,让大家感受到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绿的,绿色如此宽广,让人感到奇特。
板书:绿的宽广
3.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出示课件24)
“刮的风是绿的”风中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1:杨柳 风中的( 杨柳 )是绿的
齐读“下的雨是绿的”雨中的什么是绿的?(出示课件25)
预设1:荷叶 雨中的( 荷叶 )是绿的
齐读“流的水是绿的”水中的什么是绿的?(出示课件26)
预设1:倒映的山
预设2:水草 水中倒映的( 山 )是绿的;水中的( 水草 )是绿的
齐读“阳光也是绿的”阳光下的什么是绿的?
预设1:森林 阳光下的( 森林 )是绿的(出示课件27)
教师小结: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出示课件28)
4.读第四小节,看看绿的形态有怎样的奇特之处。
教师提问:圈出诗中的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集中 挤 重叠 交叉(出示课件29)
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表现了绿的层次多。
板书:绿的密集
5.读第五小节,看看诗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写绿。
(出示课件30)“突然”表示转折,由静态转为动态。
教师提问: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绿?
学生汇报交流:比喻,把风比作舞蹈教练。
教师提示:诗中“整齐”“按着节拍”突出有节奏,动态美。
6.提问: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你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31)
预设1:充满活力
预设2:充满力量
预设3:充满生机
7.思考: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课件32)
板书:绿的形态
学生交流汇报: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这自然界的绿看成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它既是新生活的象征,也是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板书:绿色是希望,是生命
8.思考:艾青笔下的“绿”,仅仅是一种颜色吗?“绿”还代表什么?把你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出示课件33)
(出示课件34)教师一边出示词语,一边进行移动、分类:我们读读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到了一片绿意,这个绿色的世界让大家看到了“美丽”,看到了“大自然”(第一类);让大家感受到了“舒适”和“快乐”(第二类);更让你们领略了生机、希望、力量(第三类),每个人读《绿》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9.教师总结全诗:你从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虚写实,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描绘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充满绿色生机与活力的时代的歌颂。(出示课件35)
10.指导背诵这首诗。
好像( ),
到处都是绿的…… (出示课件36)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 )、绿得( )。(出示课件37)
( )是绿的,
( )是绿的,
( )是绿的,
( )也是绿的。(出示课件38)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 )在一起,
( )在一起,
( )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 ),
所有的绿就( )地
( )飘动在一起……(出示课件39)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词语概括出自己对“绿”的体会,让内心感受可视化。教师在即时生成中,对学生的体会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梳理出不同理解与感受,丰富学生对“绿”的意象的认识。这一阅读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力、思维力和审美力。)
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1.过渡: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读“阅读链接”说一说吧!(出示课件40)
2.出示“阅读链接”(出示课件41)
3.要求:默读,说说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思考:同样是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异同呢?请你仔细默读两篇诗文,完成学习单。
出示学习单:(出示课件42)
文章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艾青《绿》
宗璞《西湖漫笔》
5.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预设1:相似之处:都写到了绿色的丰富、范围广,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预设2:不同之处:《西湖漫笔》写的是在西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景致,写得很细腻;《绿》写的可能是作者想象世界里的绿,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感觉,语言表达也更富于特色。
预设3:不同之处:《西湖漫笔》是一篇散文,语言很美,带给人美好的感受。《绿》是诗歌,语言有节奏感,表达也很独特,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对于“绿”的不同描写,感受同样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诗歌、散文体现,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体验。)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4)
积累含有“绿”的古诗句。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5、4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7)
教师布置作业:读诗人艾青的《绿》,让我们爱上自然,爱上希望,课下搜集更多写景的现代诗,邂逅一份独特的风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诗歌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充满了绿色,细细读来,让我们感受到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让我们感受到希望与快乐。教学中关注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描写大自然中的“绿”。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诗歌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意。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轻声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再配以音乐,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内心。图文结合也很重要。图片具有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感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图片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画面,体验作者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