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14:2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2.把握散文的思想脉络。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作者介绍
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地坛,是个重量级的精神名词,因为史铁生和他的一篇散文。
——王开岭
地坛介绍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地坛牌楼
祭坛入口
活动一:把握文章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前后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地坛是“物”对我的启示,母亲是“人”对我的启示。
地坛是虚化的人,而母亲是“我”心中的地坛。
活动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地坛?他的心境如何?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孤独、迷惘、痛苦
活动二:分析第一部分
2、地坛是怎样的?找出有关地坛的几处景物描写,总结其特点。
(一)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天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一)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地坛破败、荒芜、古旧、宁静的同时又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自由的特点。
18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到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感悟:
困惑——辛苦——挣扎——修行——顿悟
展现生命的美丽、生命的灵活鲜动。
(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比喻
拟人
夸张
20
思考:作者本想逃避世界,驱赶这些小昆虫,但为何把这些小生命写得如此可爱有趣?暗示了什么呢?
说明我的思想开始转变:
每个个体都有活着的价值,顽强地去证明生命的强大和勇气。
感悟:
(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天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落叶和气味”,表明了地坛虽然形体被改变,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它们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更加坚定了他面对苦难顽强生活下去的态度。
选择两句话进行品析,你读出哪些生命力量?
灿烂的坎坷——人生的苦难造就了人生
雨燕高歌——超越困境的勇气和胸怀
雪地里孩子的脚印——生命的活力和印记
古柏——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
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生命的蓬勃
落叶秋风——坦然迎接生命的终结,眷恋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
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解脱与困境
即使外在环境恶劣,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改变的。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六个“譬如”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
作者:残疾但不颓废
24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作用
(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1.烘托了作者的心境。
2.作者从地坛的景物中获得了关于生死、关于生活的启示。
3.景物本身就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一座废弃的古园,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之后的最
初几年,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地坛

并不衰败
发现生命之美丽,悟处逆境而不颓废
①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②个人在时间的伟力、宇宙的浩渺面前微不足道,故应冷静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
③地坛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的印迹,启示作者对人生应持有一种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
作者得到的启迪
29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然的安排;就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应由自己决定。我们不该刻意去追求死亡,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
活动三:分析第二部分
1、史铁生的成长成功,离不开他的母亲,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是一位既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宽容体谅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聪慧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理解母亲“活得最苦”
①她唯一的儿子活到二十岁上截瘫了。
②她担心截瘫了的儿子活不下去。
③她愿意承受一切苦难。
④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
⑤她情愿自己去死,让儿子活下来。
⑥她情愿儿子活下来,还希望儿子活得幸福,但不知道儿子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⑦她总是自我安慰、暗自祈祷,委婉地提示儿子、恳求儿子、嘱咐儿子
⑧她长久地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痛苦,惊恐、最低限度地祈求。
①、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的一大挫折。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②、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的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儿子。
③、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形象。母亲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久。④、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注重每一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野之外,她总是一边又一遍的不停的寻找,坚持不懈。
思考:人物形象概括类题如何回答?
2、找出文章中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描写深沉的母爱的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1)用无声的行动、细节描写展示母爱。
2、找出文章中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描写深沉的母爱的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2)用语言描写表现母爱。
2、找出文章中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描写深沉的母爱的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3)用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
2、找出文章中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描写深沉的母爱的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4)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出母爱的伟大。
2、找出文章中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何描写深沉的母爱的 ?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不理解——理解——痛悔——怀念
脾气坏到极点
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
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不愿意她跟我一同去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母亲来找我,我不愿意她看见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3.请理解“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圈画关键词
我的车辙
母亲的脚印
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对母亲聪慧坚忍、伟大的赞扬,对逝去的母亲的深切怀念,对过去不理解、不体谅母亲的痛悔与自责,理解了母亲之后,对母亲经历的苦难的痛惜;对母亲逝去之后,才懂的母亲的遗憾。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其中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而且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母亲
母亲的活法: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
怎样活?
解 答

面对苦难
坚忍
伟大
4、文章题目为《我与地坛》,可文中第二部分主要写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那地坛与母亲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其实浑然一体。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 ,给过我生命的真实。
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二者融合统一。一个“与”字更凸显地坛已经不再仅仅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和我平等的一个生命存在,作者和地坛是一体的,它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
活动四:探究作品主题
文章两个部分分别写了地坛、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
地坛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母亲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我、母亲已经融为一体。
地坛

母亲
自然
亲情
精神支柱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