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西吕梁·统考一模)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人担任 B.文臣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
C.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事
2.(2022·山西晋中·统考一模)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下面示意图中的空缺部分“▲”处应该填写( )
A.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 B.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并三年一换
C.设立多重机构取代相权 D.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3.(2022·山西太原·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4.(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经考证,1134年陕西关中地区唐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上以契丹文8字刻写了《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且在旁边配有汉字译文108学,内容是“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B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虎颜然,一无所睹,麦命有司鸠工修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契丹文字成为书法艺术 B.《郎君行记》记载了金太宗出行
C.契丹文字受汉文字影响 D.金政权统辖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地区
5.(2022·山西·统考三模)下图为金朝海陵王完颜亮的行书作品《题临安山水》,大意为:万里江山应该是统一的,江南怎么能有别的朝廷。我要带领百万雄兵到西湖,骑马踏上吴山第一峰。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金与南宋对峙
C.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D.行书较为盛行
6.(2022·山西临汾·统考二模)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现象说明(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江南地区得以开发
C.宋朝商业空前发达 D.社会生活空前繁荣
7.(2022·山西大同·统考一模)晋华中学举办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特征是( )
A.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8.(2022·山西阳泉·统考一模)“自194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由于宋瓷大量向海南诸国出口,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畅销货,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建立了不少的瓷窑。”从以上材料中能提取到的有关朱代瓷窑的信息是
A.工艺高超规模宏大 B.南多北少种类丰富
C.两宋政府主要财源 D.分布广泛享誉世界
9.(2022·山西吕梁·统考二模)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10.(2022·山西·校联考模拟预测)《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的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南方手工业的繁荣 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
C.宋朝海外贸易兴盛 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11.在宋、辽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北宋每年要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材料说明( )
A.宋辽已“和同为一家” B.榷场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
C.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D.贸易加剧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12.(2022·山西大同·统考一模)西方史学家认为: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
①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唐以来的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海外贸易繁荣 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2022·山西太原·太原市志达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两宋社会状况的记述。据此可知,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两宋( )
文献出处 记载内容
《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北宋江南地区店铺林立,“大江之东,南至五岭… 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 …舟车南北,日夜灌
《梦粱录》 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A.民族融合发展 B.社会风气开放
C.商业繁荣发展 D.对外交往频繁
14.(2022·山西吕梁·统考三模)以下图文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2022·山西运城·统考一模)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从材料可知
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唯一税收来源 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
16.(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观察下列不同时期的形势图(或疆域图),其体现出的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 B.各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
C.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时断时续 D.战争推动经济中心不断南移
17.(2022·山西临汾·统考一模)如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仔细观察,判断下列解读与之吻合的是
A.该地图是清朝疆域图,都城在大都
B.今天的西藏在地图中的宣政院辖地
C.今天的山西省隶属于图中陕西行省
D.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18.(2022·山西·模拟预测)“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论据进行支撑的是( )
A.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各项事务 B.册封渤海郡王加强西藏与中原的往来
C.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D.建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当时的文化娱乐夜市有多种类型,在酒楼茶舍里有艺人演唱、讲史;在瓦子勾栏里有杂剧表演;还有街头歌舞表演。宋朝这一现象客观上促成了( )
A.社会生活的丰富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城市商业的繁荣
20.(2022·山西太原·太原市志达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司母戊鼎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B.图二的生产工具节省了人力,更有利于灌溉农田
C.图三描绘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景象
D.图四的高僧传播了佛法,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022·山西临汾·统考模拟预测)穿越时空隧道,神游北宋东京。看杂耍踢球、听说书唱戏、赏古玩字画……我们来到的娱乐兼商业场所是( )
A.瓦子 B.榷场 C.草市 D.市舶司
22.(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23.(2022·山西·模拟预测)如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陶俑说明了元代( )
A.都市生活的繁华 B.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C.社会经济的繁荣 D.杂剧表演形式多样
24.(2022·山西·模拟预测)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回族形成 ③关汉卿编写《窦娥冤》 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22·山西·模拟预测)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下面选项与古诗词所描绘的节日一致的是( )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娇艳烘》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A. 《岁朝图》 B. 《元宵灯市会》
C. 《龙舟盛会图》 D. 《清朝戴柳图》
26.(2022·山西晋中·统考一模)《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说明了( )
A.元朝建立遍布全国的驿站 B.元代海上交通发达
C.元代海外贸易兴盛 D.元代航海技术发达
27.(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在古代,有一部分人专门以誊抄书籍为生,因为技能和学识所限,经常出现漏抄、多抄、错抄等现象。后来,古人用一项发明解决了这些问题,它是
A.印刷术 B.毛笔 C.造纸术 D.篆刻
28.(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如图为出土于江西省抚州市的《宋代彩绘立人罗盘陶俑》,是世界上最早的罗盘造型实物。陶俑怀抱一个带有指针的大罗盘,中央装有指针,做左右指向,针端与罗盘相接,罗盘为宽平面环状,盘上有明显的表示刻度的条纹。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代(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制成指南的工具
C.手工业水平提高 D.海外贸易的兴盛
二、综合题
29.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二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B、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统编版教材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氏族。——《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商业之间的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辽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1)结合史实说说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怎样巩固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和元朝的民族关系模式分别属于哪一种?各举出其中一个民族交融的史实。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民族关系的特点。你对宋、辽和西夏之间开设“榷场”有何看法?
(4)结合上述内容,写出你对“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认识。
30.创新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有哪些?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并列举两个具体举措。
材料三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上,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英·培根《新工具论》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英·李约瑟
(3)材料三中的三种发明分别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呈巅峰状态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知州权力受到通判的牵制、监督,与知州相互制约,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表述,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了重武轻文的政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并三年一换,B项正确;汉武帝在位时建立了刺史制度,排除A项;明太祖设立多重机构取代相权,排除C项;雍正帝在位时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北宋与辽、西夏的边界贸易场所,边界贸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C正确;民族隔阂完全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题干材料只体现榷场是商业往来的场所,没有涉及民族间长期征战不休、消除民族间经济差距的内容,排除AD。故选C。
4.D
【详解】根据题干“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吕疆场无事,猜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唐十八陵之一,因此可以得出在金政权统辖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地区,D项正确;题干只提及“契丹文”,不能说明契丹文字成为书法艺术、契丹文字受汉文字影响,排除AC项;《郎君行记》记载的是大金皇弟,即金太宗的弟弟,不是金太宗,排除B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金朝”“临安”“江南怎么能有别的朝廷”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的金朝与南方的南宋形成对峙局面,B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和行书较为盛行,排除AD两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
6.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现象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就得以开发,排除B项;C、D项所述片面,不是最优解,排除。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展示的是我国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的深耕细作,体现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征,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男耕女织的特点,排除A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期开始,到南宋完成,题干展示的不仅仅是唐中期到南宋时期的农业发展,排除B项;图中仅有图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器,且仅仅是出现,而不是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畅销货,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建立了不少的瓷窑”可知,宋代瓷窑分布广泛享誉世界,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宋代瓷器工艺高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古代瓷窑遗址分布于我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分布有宋窑的达130个县,占总数的75%”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瓷器南多北少,排除B项;两宋政府的主要财源不是瓷器,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依据题干“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酱釉马镫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属于辽代的瓷器,这件瓷器说明此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可知,描述了宋代临安的商业更加繁荣,突破了唐朝商业区仅限于市的范围,商业贸易的兴盛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丰富和方便人们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临安的商业繁荣的状况,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每年要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并结合所学可知,“榷场”是专门负责宋、辽之间贸易的特设机构,宋、辽交界的榷场贸易促进了宋辽经济交流,B项正确;“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与吐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辽边界商业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C项;榷场贸易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加剧北宋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①属于宋朝商业革命,宋朝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到处开设店铺,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界限,②属于宋朝商业革命,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③属于宋朝商业革命,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出现在明朝,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店铺林立、诸行百市”可知,这体现的是商业,故C符合题意;元代回族的形成体现了民族融合发展,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对外交往频繁,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南宋、西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对外贸易的兴盛,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故C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分析可知,材料描述了两宋时期的市舶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反映了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唯一税收来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说明市舶收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排除B项;“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停滞状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割据,到辽、宋、西夏时期的局部统一,再到元朝实现大一统,这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发展,A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排除B项;图示内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上“甘肃行省”“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等信息可知该地图是元朝疆域图,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上设立行省加强中央集权,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标志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B项正确;清朝都城在北京,元朝定都大都,排除A项;今天的山西省隶属于图中中书省管辖,排除C项;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元代,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这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故A符合题意;册封渤海郡王有利于加强唐朝对东北的管理,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是新疆是我国领土一部分的证据,建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我国统一的有效措施,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D
【详解】根据“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等内容可以看出,宋代的娱乐活动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客观影响,排除A项;夜市的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重心南移与材料中的现象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商品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景象,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我们研究商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筒车节省了人力,更有利于灌溉农田,而非曲辕犁,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传播佛法、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是高僧鉴真,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商业繁荣,在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A项正确;榷场是在边境地区进行交易的场所,排除B项;草市不是娱乐场所,排除C项;市舶司是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场所,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故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故A符合题意;南宋岳飞抗金,《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作品,明代郑和下西洋,排除BCD。故选A。
23.D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杂剧中有吹口哨的,有击节板的还有舞蹈的,说明元代的杂剧表演形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元代城市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是反映了陶俑的制作情况,不能反映手工业整体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元朝,回族形成,关汉卿编写《窦娥冤》,它创立并实行行省制度,D项正确;铁木真统一蒙古是1206年,元朝建立是1271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诗句“缠角粽”“菖蒲”“看龙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所描绘的传统节日为端午节,与《龙舟盛会图》相符,C项正确;《岁朝图》描绘的节日是春节,排除A项;《元宵灯市会》描绘的节日是元宵节,排除B项;《清明戴柳图》描绘的节日清明节,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根据“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代设置了大量驿站以方便往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驿站系统的建立,并不能体现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和航海技术发达,排除BC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北宋毕昇用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术的发明可以避免抄书时出现漏抄、多抄、错抄等现象,A项正确;毛笔、 造纸术、 篆刻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陶俑怀抱一个带有指针的大罗盘,中央装有指针,做左右指向,针端与罗盘相接,罗盘为宽平面环状,盘上有明显的表示刻度的条纹”可知,这描绘了判别方向的工具,也就是指南针,它在当时条件下的航海导航工具,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指南针,不是说农业、手工业、外贸的发展,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9.(1)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驻藏大巨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参赞大臣和将军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2)唐朝属于第三种、元朝属于第一种;史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元朝回族的形成等。
(3)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民族矛盾突出;封建思想文化制度扩张;看法:控制垄断贸易,防止走私;可以征税,增加收入;互通有无,丰富生活。
(4)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发展,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有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驻藏大巨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参赞大臣和将军等官职,加强对西北和东北边疆的管辖;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2)
根据材料集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属于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氏族;元朝属于第一种,中原南宋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蒙古族进入中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民族交融史实包括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元朝民族交融史实包括回族的形成等。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民族关系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南方宋人往北方,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各族来到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封建思想文化制度扩张,两宋时间南方封建制度日益成熟,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封建制度一步步向北方延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和西夏之间开设“榷场”可知控制垄断贸易,防止走私。双方都有严禁出口的物品,辽国方面严禁皮裘、粮谷和马匹,因为这些影响到辽国的生活;宋朝方面却严厉禁止硫磺等制造军用物资的出口,漆、钱、有关国家机密和朝政得失的的书籍、盐、米等,关系国计民生,严禁贩卖。这家垄断后,能有效的避免严禁物质的出口;可以征税,增加收入。宋辽 宋金 宋夏之间的贸易是不可避免的,开设榷场后由政府管理,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实际贸易中,宋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品,辽国则是原料占首要的地位。宋通过不等价的交换,获得利润,减少岁币的损失,同时获得大量的税收,政府的收入增加;互通有无,丰富生活。辽和金生活在广阔的北方大草原上及东北地区,主要是游牧生活,宋则已经是高度发达的农业国,从双方交换的物品来看,这种交换无疑大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发展。 良好的国家氛围为各民族生活提供环境,有助于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统一。 各民族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有利于国家发展,国家统一。
30.(1)以才能为选拔依据,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和团结(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举措: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与吐蕃和亲);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管制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3)(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言之有理即可)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火药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民族交融加强;对外交往频繁;宋朝重文轻武,读书风气浓厚。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以才能为选拔依据,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归纳出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2)
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二“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归纳出民族平等和团结(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与吐蕃和亲);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管制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等。
(3)
根据材料“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上,最后是在航行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发明分别指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民族交融加强;对外交往频繁;宋朝重文轻武,读书风气浓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