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西太原·太原市志达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都主要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
B.都是社会主义的性质的法律
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2.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3.周恩来总理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材料表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杂居、小聚居的现实特点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D.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需要
4.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西藏投资。西藏的青稞、藏药、畜牧产品等,更加便捷地走出高原,走向世界。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
A.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B.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D.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5.(2022·山西晋中·统考二模)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非常重视“出疆入藏”通道建设,下面表格内容体现了( )
1953-1957年 20世纪末 2021年7月
一五计划 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 修建青藏铁路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修建川藏铁路、新藏铁路、滇藏铁路
A.国家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社会发展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D.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6.天安门广场有一道壮美的图景:56根民族团结柱矗立在广场东西两侧,高矮粗细并无二致,颜色质地毫无差别。如图所示这一“图景”主要表明我国( )
A.56个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B.56个民族没有任何差别
C.56个民族共同缔造中国 D.56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
7.(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李华同学在利用“学习强国”APP软件平台进行学习时,摘抄到我国不同时期的相关制度建设的学习笔记,其中属于新时期的制度创新是
A.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多党协商参政议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D.一国两制加速推进了祖国统一历史进程
8.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很“特别”,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 )
A.社会制度不同 B.经济制度不同 C.生活方式不同 D.法治方式不同
9.(2022·山西临汾·统考模拟预测)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所大桥的建成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点是( )
A.都设立了经济特区 B.都成立了特别行政区
C.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都由中央政府行使主权
10.下面一组照片生动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它说明香港回归祖国( )
香港明天更好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驻港部队接管香港
A.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B.解决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C.是“九二共识”达成的结果 D.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11.当时有统计资料显示,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一事实表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
A.增进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促进了特别行政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D.保持了特区生活方式的长期不变
12.小宁在复习时整理了一张知识卡片,根据卡片内容标题应该是( )
标题:_____________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清朝乾隆帝接见土尔扈特部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A.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B.“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C.外交领域的成就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3.(2022·山西·统考一模)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区论坛”“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会”“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等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其发展迅速的基础是
A.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台当局对“九二共识”的认可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4.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动情演绎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尽管诗人余光中已经逝去,但他吟诵的乡愁却依旧萦绕在人们耳旁。他的“乡愁”指的是( )
A.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 B.盼望实现“一国两制”
C.思乡、爱国的情感 D.渴望海峡两岸经济腾飞
15.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是( )
A.发展两岸关系、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两岸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16.以下体现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历史线索是( )
A.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实现“三通”——“九二共识”——习马会
B.调整“三不”政策——“九二共识”——两岸实现“三通”——习马会
C.“九二共识”——调整“三不”政策——习马会——两岸实现“三通”
D.“九二共识”——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实现“三通”——习马会
17.“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B.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C.港澳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
D.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二、综合题
18.(2022·山西临汾·统考二模)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制度的建立,制度的确立、完善,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摘自统编版教材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摘编自统编版教材
(1)材料中“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指的是什么?该秩序是为了适应什么社会背景而要确立的? (2)据材料,指出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任务二【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
(3)下列年代尺呈现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据此分析“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及中国长久保持统一局面的原因。
任务三【凝聚向心中团结奋斗】
(4)史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请结合中国历史,以“民族精神·团结奋斗”为题,在下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19.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设计着对未来的梦想,竭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李老师以“中国梦”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观察图片——解读科技强国梦】
(1)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础。任选下面一位科学家,简介其主要事迹,并归纳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
任务二 【阅读材料——了解民族团结梦】
(2)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之基石。依据材料,分析我国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并简述兴边富民政策的变化。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以往的兴边富民政策举措,政府主导投资,注重保障边疆地区的社会福利,对边疆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不足……新时代下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根据边境城市区位特点和毗邻国产业结构特点,挖掘自我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摘自《探索新时代兴边富民的实现路径》
任务三 【释读图表——呈现人民富裕梦】
(3)人民富裕是国家发展之根本。结合下面图文材料,概括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影响我国国民人均收入变化的原因。
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规划简表
·2020年—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22·山西太原·太原市志达中学校校考模拟预测)弘扬传统文化、重走中国道路,坚守中国制度。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认真阅读下边的传统文化符号,阐述图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图二的节日及其所蕴含的价值。
(2)【中国道路】在近代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不断探索,四处学习。我们走过英国的路、美国的路、日本的路、俄国的路,最终不得不走我们自己的路。请结合以下图片,回答近代中国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中国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完善民主和地方管理制度建设。请完善线索轴上新中国的制度创新,并简述它们的异同点。
21.绘制年代尺整理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观察下列年代尺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我国在A处对应的时间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2)B处是对应的法律文件最早是在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上制定的?这次会议确立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3)D处对应的时间我国哪一地区回归祖国?这一地区和C处地区都是在什么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回归的?
(4)上述年代尺中所涉及的三种制度有哪些相同点?
22.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试办经济特区是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中,发扬敢于试验、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的产物。设置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吸收外资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是有重大意义的。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经济特区问题探索》
(1)材料一中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什么?简述设置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适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
——摘编自唐卫青《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实行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有何优越性?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这个新事物不是别的国家提出来的,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国两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找不到,在中外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它是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摘编自赵春义《一国两制概论》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的。这一伟大构想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巨大作用?
23.(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与国外的友好交往。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民族关系】根据下面图文材料说说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北宋初年,宋辽只有征战。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政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2)【对外关系】根据下面图片呈现的史实,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启示。
图一丝绸之路 图二雅克萨之战 图三广州十三行
(3)【祖国统一】下面两幅图片真实体现了香港的“割”与“收”,香港回归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图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2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盐湖区某学校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以“复兴中华梦,坚定中国路”为主题设计宣传版面,请你一同完成此任务。
任务一【中国新智慧】
(1)以中国智慧确立中国特色制度。下面场景见证中国特色制度和构想的成功实践,请分别简述这些场景在制度建设或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任务二【中国新成就】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二·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 ·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2)根据展板材料,列举在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实施的新举措。 (3)根据展板内容,简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带给我们的历史经验?
任务三【中国新征程】
(4)结合思维导图和新中国历史,任选三个历史时刻,以“起航新征程”为题,写一篇宣传稿,介绍中国共产党开启新征程的伟大时刻。
25.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独立梦】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请写出材料一中“28年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起止时间。
【国家统一梦】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2)材料二中三个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曾被列强所侵占。其中,图一、图二两个地区分别是被哪两个国家占领的?又是在邓小平提出的哪一伟大构想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的?
(3)图三所示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变故:1895年被日本窃据,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归中国版图;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逃台湾,造成了至今祖国没有完成统一的局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应如何推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富民强国梦】材料三:三十余年来,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阶段,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一条创富之路拾级而上。……于当前的中国人而言,富足之梦,是由温饱向富裕的转变,更是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向全民共富的质跃,称之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现实的中国梦,实为客观之论。
——2014年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4)李克强总理提到的“一条创富之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通过进步性的法律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并不是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并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并不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A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成立,排除B项;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排除C项;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依据材料“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结合课本所学,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需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西藏投资。西藏的青稞、藏药、畜牧产品等,更加便捷地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可得出党和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A项正确;B项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非常重‘出疆入藏’通道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部大开发战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表格内容体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国家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与“出疆入藏”内容不符,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依据题干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矗立在广场东西两侧,“高矮粗细并无二致,颜色质地毫无差别。”反映了代表56个民族的团结柱是一样的,体现了56个民族的平等。A项正确;国家修建一样的56根民族团结柱,反映政府对待56个民族的态度一律平等,但是56个民族之间还是由差异的。排除B项;本题是56个相同民族柱场景表明,不能反映共同缔造中国、统称中华民族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7.D
【详解】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一国两制”的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工作会议通过并确立为国策,加速推进了祖国统一历史进程,D正确;而政协制度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确定的政治制度,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宪法中确定的,B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成立时期确定的政治制度,C错误。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一国两制”允许香港、澳门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而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制度上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制度不同,故选项A符合题意;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法治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社会制度决定了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法治方式,故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9.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香港、珠海和澳门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体现了“一个中国”的原则,D正确;珠海是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但是香港、澳门是回归后成立的特别行政区,AB排除;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但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回归后根据“一国两制”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C排除。故选D。
10.D
【详解】根据材料“香港明天更好”与“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可以得出结论香港回归祖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D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祖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解决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排除B项;“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当时有统计资料显示,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可得出这反映出澳门回归后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体现出一国两制的优势,促进了特别行政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情感、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B项;材料强调经济,而不是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元朝设立宣政院正式将西藏纳入我国版图,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是我国历史上一件盛事,面对沙皇俄国的围追阻截,土尔扈特部毅然决然回归祖国,反映了中国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大家庭;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港澳回归雪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材料中关键词主要是涉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D项正确;A项片面,不合题意,排除A项;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皆是炎黄子孙,以这种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为基础,“海峡两岸经济区论坛”“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会”“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等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台湾问题不是民族自治问题,台当局对“九二共识”有否认倾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和家乡的怀念之情,C项正确;A项与诗歌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材料未提及,排除。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九二共识所达成和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项正确;ACD项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九二共识”是1992年;两岸实现“三通”是2008年;习马会是2015年。因此顺序是调整“三不”政策——“九二共识”——两岸实现“三通”——习马会。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题干中主要强调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的市场是美国,而90年代以后,转向了大陆,主要反映的是两岸经济发展的日益密切,B项正确;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一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港澳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材料没有涉及港澳回归,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说明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没有体现祖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8.(1)“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社会背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势力不断发展,与奴隶社会的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2)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
(3)因素:各民族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的努力;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长久保持统一局面提供了政治基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封建经济的发展为长久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共同的生活地域、文化、语言、民族心理为维持统一局面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4)题目:民族精神·团结奋斗
论述: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共同发展、奋斗,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五六千年前,华夏族形成,后人尊崇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民族危机关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满族、朝鲜族、瑶族等组建抗日游击队参加抗日斗争。全民族团结奋斗抗日的局面蔚然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等行动,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我们坚信,只要在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指引下,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努力,中华民族定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详解】(1)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信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指的是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地主经济。问题二: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秩序是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势力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社会的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的社会背景而确立的。
(2)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国国力大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
(3)问题一:依据题干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可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有:各民族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的努力;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中国长久保持统一局面的原因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长久保持统一局面提供了政治基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封建经济的发展为长久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共同的生活地域、文化、语言、民族心理为维持统一局面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4)结合所学可知,依据图片主题进行解释和扩展即可。
题目拟为:民族精神·团结奋斗。
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共同发展、奋斗,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五六千年前,华夏族形成,后人尊崇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民族危机关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满族、朝鲜族、瑶族等组建抗日游击队参加抗日斗争。全民族团结奋斗抗日的局面蔚然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等行动,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我们坚信,只要在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指引下,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努力,中华民族定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19.(1)示例1:邓稼先: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示例2: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精神品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自力更生攻坚克难
(2)影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变化:从政府主导投资,重在于保障边疆地区的社会福利,对边疆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不足到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根据边境城市区位特点和毗邻国产业结构特点,挖掘自我发展动力。
(3)特点: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完成一个个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由国家统筹规划,始终立足改善民生;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人民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党和国家重视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
【解析】(1)
主要事迹:根据材料可知,图一邓稼先,图二袁隆平,简介其主要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他们的经历和成就方面回答即可。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他们的精神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等方面思考作答。
(2)
影响:根据材料一“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变化:根据材料二“政府主导投资,注重保障边疆地区的社会福利,对边疆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不足……新时代下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根据边境城市区位特点和毗邻国产业结构特点,挖掘自我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概括即可。
(3)
特点:根据材料“2020年—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得出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完成一个个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由国家统筹规划,始终立足改善民生。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人民群众高涨的建设热情;党和国家重视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等方面分析作答。
20.(1)防洪、灌溉、水运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端午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近代中国进行的探索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我国地方管理制度,不同点是一国两制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享有一定的民族自治权力。
【详解】(1)图一中国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灌溉、水运等,它的文化内涵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图二的节日是端午节,其所蕴含的价值是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结合所学知识,图三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图四反映的是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利后,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完善民主和地方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我国地方管理制度,不同点是一国两制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设立自治机关,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2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制度。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澳门,一国两制。
(4)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都符合中国国情;都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促进了我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等(任意一点)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A处是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制度。
(2)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B处是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B处是1999年澳门回归,它是一国两制政策正确的结果。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这些制度,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符合中国国情,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等。
22.(1)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意义: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好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好伟大的祖国;等等。
(3)原则性:“一国两制”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灵活性:“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保持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作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2)根据材料“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好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好伟大的祖国。
(3)根据材料三“它是邓小平创造性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以一个中国为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保持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方式:战争;和平(或订立盟约、贸易往来)
认识:友好往来、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
(2)特点:由对外开放到逐步封闭(或闭关锁国);由友好往来到战争不断(或友好往来与反侵略并举);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并进;由经济、技术、文化往来到全方位的交往;交往内容越来越丰富;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双向交流共同发展等。
启示:开放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封闭保守导致国家落后;和平交流促进社会进步;暴力冲撞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等。
(3)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详解】(1)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宋辽至有征战。1004年、宋辽站“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政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可知方式:战争;和平(或订立盟约、贸易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识:友好往来、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往、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由对外开放到逐步封闭(或闭关锁国);由友好往来到战争不断(或友好往来与反侵略并举);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并进;由经济、技术、文化往来到全方位的交往;交往内容越来越丰富;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双向交流共同发展等。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伟大构想指的是“一国两制”;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4.(1)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图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图三、图四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三个制度,制度建设或实践的意义)
(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答出两点)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言之有理,答出三点,即可)
(4)起航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推进历史进入新的征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2017年,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新征程。
(选取三个历史事件,并分别进行两点阐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不符合要求的逐级扣分。)
【详解】(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根据图三、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2)根据材料“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答出两点)
(3)根据材料“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结合所学党的百年奋斗史知识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言之有理,答出三点,即可)
(4)根据材料“1949年开国大典”1949年新中国成立,材料“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材料“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材料“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会”,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标题:起航新征程,宣传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推进历史进入新的征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2017年,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新征程。
25.(1)1921年~1949年。
(2)英国、葡萄牙“一国两制”。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一中一台”等。
(4)改革开放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5)观点: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论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才智!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了28年,一直到1949年1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2)
根据图片可知图一是香港,图二是澳门,图三是台湾。香港和澳门分别被英国、葡萄牙占领。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一中一台”等。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5)
开放性题目,回答合理即可。观点: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论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