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史诗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反映曹操功绩的是( )
A.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2022·山西·模拟预测)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3.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台湾和大陆就有密切的联系。三国时期曾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4.《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 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 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
5.如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政权为曹丕所建 B.②处政府派卫温率船队抵达夷洲
C.③处政权为刘备所建 D.①处海外贸易发达
6.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下列同学关于四场战争的认识,你赞同哪一位( )
A.张明同学:长平之战揭开了秦统一六国的序幕
B.王小同学:官渡之战实现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志向
C.李华同学: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赵青同学:淝水之战为南北朝并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7.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其主要背景是
A.黄巾大起义 B.八王之乱 C.大泽乡起义 D.七国之乱
8.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是( )
A.西晋蜀梁 B.梁蜀西晋 C.蜀西晋梁 D.蜀梁西晋
9.山西被称为民族融合的“熔炉”。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民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
C.北魏孝文帝在山西太原进行汉化改革 D.山西曾经归曹魏、西晋、东晋、北魏政权管辖
10.《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导致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北方人民的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自古就是经济文化中心
11.《晋书 食货志》有云:“(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风貌是( )
A.江南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 B.北方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D.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12.下图中的祖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他矢志北伐,期盼收复中原,并大胆进言、躬身力行。其才干与胆识,受到后人的傲重。与祖逖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A.闻鸡起舞 B.东山再起 C.揭竿而起 D.退避三舍
13.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填写的是
A.曹魏 B.蜀域 C.吴国 D.东晋
14.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大趋势。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有(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22·山西晋中·统考中考真题)“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会盟 D.澶渊之盟
1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社会矛盾激化
17.(2022·山西·统考三模)某班同学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时,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分类整理。据此可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为( )
(1)五胡内迁 (2)孝文帝改革 (3)苻坚任用汉人为相,劝课农桑
A.孕育统一 B.民族交融 C.政权分立 D.人口迁徙
18.(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19.(2022·山西晋中·统考二模)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墓葬变化对比表》,从中可看出改革的影响是( )
项目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增强了北魏实力 D.结束了北方分裂的局面
20.(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这反映了( )
A.北魏时期的文化发展 B.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C.北魏衣冠制度的变革 D.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
21.(2022·山西·模拟预测)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时期壁画基。墓中约330平方米、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下面的几幅壁画我们可以得出( )
A.北方呈现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时代特征
B.少数民族开始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C.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22.(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下面是同学们在云冈石窟旅游时拍摄的图片及收集的资料,此遗迹承载的历史价值在于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北魏和平年间公开凿石窟五所,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在雕刻技艺上, 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云冈石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A.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历史见证 B.中国古代宏伟的雕刻艺术精品
C.改革使国家强盛的历史见证 D.中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23.(2022·山西吕梁·统考一模)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这些石窟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南北朝时期,这些雕刻艺术的特点是( )
A.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 B.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有机结合
C.诗歌、书法、绘画的有机结合 D.地理风情与生活习俗的有机结合
二、综合题
24.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25.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元二年(前178)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
(2)材料二中,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
26.历朝历代明君始终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赀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材料三:东晋时期的侨置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作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据材料二概括这种治世局面的表现。汉朝出现繁荣局面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的感想。
27.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历史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二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商鞅列传》 译文: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B.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2)材料A、B两场改革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说说改革要想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摘自统编版教材
(3)据材料,列举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表现,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提示:从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民族心理等角度列举)
28.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魏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或不可猝革。二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与富国强兵有直接关系的两项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反映的改革名称。材料三的内容是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这场改革对当时的民族关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变法或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是曹操实行屯田制,A项正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意思是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龙城飞将”指的汉朝卢龙城的名将李广,匈奴称他为“龙城飞将”,排除B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赞颂,排除C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可知,材料认为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形成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根源,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联系,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曹丕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排除B项;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 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B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内容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三国志》并不是凭空杜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②为吴政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230年孙权派卫温等到达夷洲。B项正确;①处为蜀汉政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政权为内陆政权,海外贸易并不发达。③为魏政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由此分析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李华同学说法正确,C项正确;长平之战不是揭开秦统一六国的序幕,排除A项;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为南北朝并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B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A排除;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末,C排除;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D排除。故此题选择B。
8.C
【详解】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西晋曾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南朝的演变顺序是宋、齐、梁、陈,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蜀、西晋、梁,C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不是正确的顺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曾归曹魏、西晋、前秦、北魏管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B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排除C项;东晋是南方政权,与山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江南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A项正确;东晋在南方,排除B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于农业生产,题干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祖逖为了能够收复中原失地,付出了巨大努力。祖逖年轻时便胸怀大志,勤奋刻苦,夜半闻鸡起舞练剑。到东晋初年,司马睿令其自行招募军队,祖逖只好带领亲族、同乡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返”(击楫中流)。最终,他的北伐,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最终因为现实的阻力,未能继续,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A项正确;东山再起与谢安相关,排除B项;揭竿而起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排除C项;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其后是南朝四国宋齐梁陈的更替,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其中,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氐族统一黄河流域建立了前秦,因此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匈奴、羯都没有统一黄河流域,排除含有①④的AC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干中涉及的这些措施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孝文帝改革,与五胡内迁、唐蕃会盟以及澶渊之盟无关,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基础,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综合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为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所示内容无法印证孕育统一和政权分立的主题,排除AC两项;五胡内迁属于人口迁徙,但苻坚任用汉人为相不属于这一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中“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体现出少数民族服饰汉化特点,这一现象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属于服饰变化,不是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图示不能说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民族政权的分立,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墓葬变化对比表》”,可知,改革前的北魏墓内容,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由改革后北魏墓内容,带有明显的汉族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 A项正确。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增强了北魏实力,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结束了北方分裂的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据材料“下图是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而不是文化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不是北魏衣冠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根据题干“肩抗胡床的随从”“穿有汉人服饰墓主人夫妇”、“演奏笙、箜篌、响板和琵琶的女乐伎”结合所学知识,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错居杂处,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统治,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故壁画反映出北方呈现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题干图示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的信息,排除B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在雕刻技艺上,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云冈石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冈石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云冈石窟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在各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佛教中国化艺术结晶的呈现,D项正确;统治者推崇佛教的历史见证不属于历史价值,排除A项;中国古代宏伟的雕刻艺术精品不属于历史价值,排除B项;改革使国家强盛的历史见证无法反应,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可知,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雕刻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艺术的有机结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与佛教艺术的结合,没有涉及三教合一、诗书画相结合、地理与习俗相结合等方面的信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4.(1)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
(2)上指的是汉武帝
材料反映了当时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
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实行推恩令)
(3)光武中兴
(4)志在千里指的是统一全国;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
(5)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脚踏实地。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所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2)根据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3)依据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形成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4)依据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志在千里”指的是曹操想统一全国;他为实现远大理想,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
(5)综上所述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都制定了切当的政策,能够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而且他们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能够脚踏实地,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 “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曹操等先进人物的措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高度的概括材料以及分析材料的内容结合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同时思考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5.(1)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答出任意2点即要中)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分析】(1)
西汉时期:根据“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得出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根据“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得出减轻赋税徭役;根据“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得出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2)
根据“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可得出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结合丝绸之路的影响可得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3)
表现:根据“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得出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根据“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可得出有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水利工程等;原因:根据所学,原因主要有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提供大量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
(4)
综合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有效的社会改革;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
26.(1)防洪、灌溉。都江堰是世界上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的美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カ。(言之有理即可)
(2)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休养生息政策。
(3)北方时局动荡,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政府鼓励生产;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カ。
(4)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生产的发展。
【解析】【小题1】根据“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可知都江堰的作用是灌溉和防洪。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小题2】根据“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史记 平准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文景之治。根据“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赀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表现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等。汉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小题3】根据“东晋时期”“南迁人民”“江南”“田美土肥”等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所学,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江南相对安定,政府鼓励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小题4】材料一反映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材料二反映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发展,材料三反映人口、技术、自然条件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可围绕以上关键点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7.(1)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南迁(劳动力)等。(回答其中任意一点可)
(2)背景: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条件:改革者的魄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正确等。
(3)生产生活:相互学习;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社会习俗: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
根据材料一“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与“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可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口南迁带来的劳动力。
(2)
背景:根据材料二“《史记 商鞅列传》”可得出A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商鞅主张变法。:根据材料二“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可得出B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状况,进入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内迁较晚,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改革迫在眉睫。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改革者的魄力;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措施正确等。
(3)
根据材料三“他们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可得出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根据材料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可得出政治制度上实行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三“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得出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根据材料三“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可得出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吸收;根据材料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可得出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8.(1)商鞅;奖励生产或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
(2)江南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的改革一定会取得胜利;改革总是曲折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是商鞅。变法中与富国强兵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2)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改革名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三“(魏主)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改革中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综合题干材料,我对变法或改革的认识是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的改革一定会取得胜利;改革总是曲折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