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西晋中·统考一模)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2.(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晋华中学的同学们在开展“中国古代智慧”项目化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文资料,其中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3.(2022·山西晋中·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的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4.(2022·山西临汾·统考二模)从下面材料中可归纳出中国古代两个封建治世局面的共同点是( )
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推行“轻德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是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A.实行仁政 B.虚心纳谏 C.以德化民 D.重视科举
5.(2022·山西吕梁·统考三模)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2022·山西太原·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200
贞观十三年 304
高宗永徽元年 380
武周神龙元年 615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841
天宝十三年 906.9
A.经济发展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风气开放
7.(2022·山西晋中·统考一模)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是同学们在“诗史联谊”项目化学习中收集 到的诗词,解读正确的是
唐诗 宋词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满江红》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唐诗描述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
B.杜甫的诗飘逸洒脱,他享有“诗仙”美誉
C.宋词中可看出岳飞是抗击契丹的名将
D.两首诗词都反映了繁荣开放的社会气象
8.(2022·山西·一模)《开天传信记》(开天:开元、天宝)记载:“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
A.唐太宗时期国力强盛 B.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C.盛唐经济的繁荣景象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9.(2022·山西太原·统考二模)王华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下面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铁器牛耕的出现 C.冶铁技术的提高 D.耕作方式的进步
10.(2022·山西晋中·统考中考真题)“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了下图工具,其好处是( )
A.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B.排水泄洪
C.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D.便于开沟
11.(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这种以水力作动力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12.(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盛唐气象”是对唐朝社会高度繁荣的一种概括,下列能够体现“盛唐气象”的有
①完善的政治体制 ②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③“和同为一家”④重文轻武的风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 )
A.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D.派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14.(2022·山西吕梁·统考一模)古诗词也能向我们反映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下列诗词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中①处应为( )
史实 结论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东北
16.(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一书中所举唐朝事例,据此说明唐朝
·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太宗时授右武卫将军 ·契苾何力【铁勒人】太宗时授镇军大将军 ·白孝德【安西人】官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 ·崔致远【新罗人】僖宗时一举及第,授具尉 ·卑路斯【波斯王子】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 ·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又名晁衡,任安南都护
A.中外交往活跃 B.民族关系和睦 C.社会经济繁荣 D.文学艺术灿烂
17.(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8.(2022·山西·统考三模)有人认为:“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地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真实地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C.客观地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D.掩盖了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19.(2022·山西临汾·统考模拟预测)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边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A.隋朝灭亡 重文轻武 B.隋朝灭亡 五代十国
C.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D.安史之乱 重文轻武
二、综合题
20.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五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墨子“选拔官员”的观点。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佐证墨子观点的史实和制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标准和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3)材料五认为“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概述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并援引材料四中的一句话加以印证。
21.看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一人物是谁?为了到哪里宣扬佛法,他六次远行?
(2)图二人物是谁?他把西行求取佛法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本书是?
(3)图一图二人物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图三是唐朝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会见吐蕃求婚使者的相关情况。最终,唐太宗决定将哪位公主嫁给吐蕃的哪位赞普?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隋炀帝...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德宗贞元五年....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等信息可知,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开发区域不断扩大,体现了这时期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故C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没有涉及到北方,无法得出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秦朝时期已经形成,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详解】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根据题意,D项正确;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根据题意,排除A项;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根据题意,排除B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根据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巩固统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推行“轻德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政富民、以德化民、维护稳定,是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可以看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相同点都是实行仁政,社会才会出现盛世,A项正确;唐太宗虚心纳谏、重视科举,汉文帝和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德化民,BCD项所述片面,排除。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出现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汉文帝、汉景帝出现贞观之治,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B;清朝康乾盛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可知唐初200万户,到天宝十三年906.9万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A项符合题意;民族交融、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在题干内容中都没有涉及,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忆昔》反映的是唐朝开元盛世A项正确;杜甫的诗飘逸洒脱,他享有“诗圣”美誉,排除B项;岳飞是抗击金(女真族)的名将,排除C项;《满江红》反映了宋朝战乱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材料信息“开天:开元、天宝”“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景象,即盛唐经济的繁荣景象,故C正确;这是唐玄宗时期,故A错误;材料没有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信息,故B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故D错误。
9.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工具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且是农业耕作方式进步的表现,所以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耕作方式的进步,D项正确;曲辕犁和原始农业无关,排除A项;骨耒与铁器不符,排除B项;图示内容反映的是农业耕作方式,和冶铁技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改进了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筒车,节省人力,利于灌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都江堰有利于排水泄洪,曲辕犁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便于开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等内容可知,这描述的是一种灌溉的农用工具。筒车是古代人民用于灌溉的一种工具,C项正确;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翻车是古代的一种龙骨水车,与题目中的“缚以竹筒”内容不符,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发明的农具,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盛唐气象”是说唐朝社会高度繁荣,这表现在,完善的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和同为一家”,A项正确;重文轻武的风气是宋代,唐代尚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据材料唐太说;”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秋,联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位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置伊型将军,排除C项;玄奘私自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洛阳家家学胡乐”指的是中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情形,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描述的是黄巢起义,排除B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描述的是南宋偏安江南,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的是文天祥的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清朝时,康熙、乾隆平定准葛尔丹叛乱、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B正确;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选项A错误;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选项C排除;明成祖在东北的特林设立努尔干都指挥使司统辖东北地区,选项D排除。
16.A
【详解】依据题干的唐朝事例“新罗人崔致远僖宗时一举及第,授具尉;波斯王子卑路斯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又名晁衡,任安南都护。”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活跃,故A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和睦与题干的“新罗人、日本人”等信息不符,排除B;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学艺术灿烂在题干事例中不能体现,排除CD。故选A。
17.D
【详解】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朱温(后梁)是唐宣武节度使,石敬瑭(后晋)是后唐河东节度使,钱锣(吴越)是唐镇海节度使,王审知(闽)是唐威武军节度使。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排除B项;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题干观点认为唐朝开元盛世的局面因为杨贵妃而走向衰败,这种观点掩盖了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腐败,最红引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D项正确;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以及节度使势力膨胀,而不是因为杨贵妃引起的,排除A项;杨贵妃不能称为重大历史人物,排除B项;把唐朝衰败归结为杨贵妃的过失,不符合史实,也不够客观,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排除AB选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0.(1)不论贵贱,选贤任能。史实:卫青以家奴的身份能凭借才能拜官赐爵。制度: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
(3)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作用.
(4)维护封建统治。“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详解】(1)根据“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可知,墨子的选官主张是不论贵贱,选贤任能。根据材料二“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可知,卫青出身虽低,但有才能,被国家作为人才使用,为反击匈奴作出贡献。这史实可以佐证墨子的观点。根据材料二“初令郡国举孝廉一人”可知,该选官制为察举制。
(2)根据“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标准是门第。根据“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隋唐确立了科举制。
(3)根据材料五“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可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是因为考试制度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和调节社会秩序。
(4)选官制度的实质其实就是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一种表现。材料四中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说明。
21.(1)鉴真;日本
(2)玄奘;《大唐西域记》
(3)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言之有理即可
(4)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详解】(1)由图片一可以知道,这个人物是鉴真。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
(2)由图片二可以知道,这个人物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归国后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佛学的重要典籍。
(3)言之成理即可,如为了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求婚。《步辇图》描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