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西临汾·统考一模)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一文中写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也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起颠覆……”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
A.借助美国的力量解决中国问题 B.宣传维新变法,进行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创办军事民用工业 D.进行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2.1905年初,某革命组织制发的党员执照,该组织( )
①成立于日本东京 ②是中国最早提出“驱除鞑虏”的革命组织
③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④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3.“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领导人,他在三民主义中提出的“民生主义”,实际就是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使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黄花岗起义 D.辛亥革命
5.(2022·山西大同·统考二模)1912年,孙中山在他任职临时大总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在于( )
A.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遥迫博仪皇帝退位
B.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C.维护自己在南京临时政府中的地位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据弃封建思想观含
6.(2022·山西·校联考模拟预测)李老师在带领九年级同学进行历史单元复习时,整理出示了下图板书,据此判断其复习的主题是
宣传著作 《革命军》《猛回头》
成立团体 光复会
成立政党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组织起义 萍浏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标志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A.袁世凯做内阁总理大臣
B.袁世凯当上大总统
C.清帝退位
D.中华民国成立
8.(2022·山西·统考模拟预测)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
A.改变了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D.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燃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封建制度
10.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1.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12.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3.(2022·山西太原·统考二模)“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这样说:“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袁世凯被称为“民贼”是因为他
A.解散国民党 B.刺杀宋教仁 C.复辟帝制 D.牺牲民族利益
15.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下列与其复辟帝制有关的是
A.就任临时大总统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刺杀宋教仁 D.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袁世凯称帝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④宋教仁遇刺
A.④ ①③② B.④③ 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7.识读下图,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 )
A.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B.袁世凯的权力得到了约法的严格约束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
D.近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取得了重大成就
18.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标志是( )
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B.孙中山宣布辞职
C.宣统帝下诏退位 D.“二次革命”爆发
1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0.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时间:1913年3月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涉案人: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A.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二、综合题
21.(2022·山西·模拟预测)人类在历史文明进程的长河里,不断探索前行。李老师以“探索之路”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释读图片——了解文明交往之路]
(1)简述图一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图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任务二[解读史料——认识革命救国之路]
在那个距今200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8年,最终赢得了胜利。——《大国崛起》解说词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中国国民有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朱志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阅读上面材料,据此判断两则材料分别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对比这两个事件的相同点。
任务三[阐述史实——传承科学探索之路]
时间 科技成果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25年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
1913年 美国的福特公司开始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2008年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2018年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3)从上面的大事年表中任选三项史实,以“科技改变世界面貌”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也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起颠覆……”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认为应该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统治,为此他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D项正确;美国等西方列强并没有真正支持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排除A项;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进行救亡图存,但是迅速失败,排除B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晚清洋务派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C项正确;兴中会是中国最早提出“驱除鞑虏”的革命组织,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就是指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即平均地权。故正确答案为D。AB指民族主义,C指民权主义,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口汉阳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汉因此享有辛亥革命“首义之城”的美誉,D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均与起义无关,排除A、B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制约。所以孙中山的用意在于通过该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利,B项正确;孙中山的用意是为了限制袁世凯,而不是逼迫溥仪皇帝退位,排除A项;孙中山不是为了维护个人私利,排除C项;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孙中山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由材料“《革命军》”“光复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萍浏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复习主题主要涉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据此判断其复习的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C项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主要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12年3月清帝退位,标志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C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清帝还未退位,袁世凯当上大总统是在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做内阁总理大臣和题文无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B
【详解】依据“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这次“革命”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在社会上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排除C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结束了封建帝制,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A、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的多年的封建帝制,因此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A排除;义和团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B排除;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C排除。故选D。
11.B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B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C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故D说法错误。
12.B
【详解】根据材料“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为此,材料中的“它”指中华民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是将介石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C
【详解】根据材料“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正确;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地主阶级,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A错误;戊戌变法不主张推翻清政府,B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于1915年,中国封建帝制结束于1912年,不合题意,D错误。综上故选C。
14.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指的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企图复辟帝制,C项正确;解散国民党、刺杀宋教仁是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复辟帝制的表现,排除A、B项;牺牲民族利益指的是他为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实现独裁复辟帝制提供法律保证,D项正确;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意味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排除A项;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B项;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是为了阻止国民党人组织新内阁,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1915-1916年护国战争发生;1913年7月二次革命发生;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由此可知,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为了摆脱束缚,实现复辟,废除了约束他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这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帝制的野心,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的说法均不正确,排除;故选C。
1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9.D
【详解】根据“皖直交斗……”可得出其中涉及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皖系与直系间接斗争,即军阀的混战,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由材料"宋教仁""不治身亡"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宋教仁被刺案,当时宋教仁主持对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并在国会选举中取得成功,这对袁世凯独裁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故遭到袁世凯亲信暗杀,因此宋教仁被刺案充分反映了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B项符合题意;宋教仁被刺案是二次革命的导火索,而不是辛亥革命终结的标志,排除A;袁世凯复辟帝制发生于1915年,这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由宋教仁案引发的二次革命并未让袁世凯下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还未形成,排除D.
21.(1)图一: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图二: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重要商道。
(2)美国独立战争;中国辛亥革命;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
(3)题目:科技改变世界面貌;论述: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呢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不断改变着世界面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传播到欧洲后,打破了教会的学术垄断地位,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动力改革,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密切了人类交往。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照明方式。总之,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世界面貌。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一体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图二体现了开辟新航路,这是因为,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重要商道。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北美13个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8年,最终赢得了胜利——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兴民权、改民主才是唯一出路”可知,前者是美国独立战争,后者是中国辛亥革命;相同点是,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
(3)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可任选一个,但题目必须是科技改变世界面貌,论述时,史实准确,能支持题目,如,题目:科技改变世界面貌;论述: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呢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不断改变着世界面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传播到欧洲后,打破了教会的学术垄断地位,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动力改革,让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密切了人类交往。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照明方式。总之,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世界面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