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15:54:18

文档简介

高 一 年 级 考 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 A(范围扩大,原文是“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2. D(根据原文,教育内卷只是“断亲”的一个原因,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3. C(A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B.“这说明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淡薄”错。D 项,“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表述错误)
4. ①举例论证。互联网时代,00后青年更愿沉浸在虚拟世界,造成交往惰性。 ②对比论证。传统社会中,互助是人们生存的必须,而现代社会,家庭独立,不需要依 赖传统的亲缘互助。(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 ①“贾家宗祠献祭”传递祭品的顺序体现了儒家的人伦秩序和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②这种顺序发生在亲属关系中,以共同的祖宗为中心,类似向外推出的水波纹结构。(4 分,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 B(“失望不满”错误。作者意在表现现实中的北固山与其想象中的不同)
7. A(从侧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8.“形散”:取材自由、内容丰富。①从对北固山的想象写到真实的北固山;②从北固山写 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③从辛弃疾对古人的感慨写到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慨;④从所见、所想写到所感。
“神聚”:①以“对北固山认识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写孙权、刘裕、辛弃疾的历史 故事是为了突出北固山因一代一代人的感慨,变得伟岸与沉重。(6分,每点1分。)
9. ①三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固山。辛弃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孙权和刘裕据此 建立功业。②英雄迟暮、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北固山具有历史的厚重感。③文章借北固山咏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矢志报国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的同情与敬佩,突出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C
11. B(此处“众人”,为“一般人”)
12. D(“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13. B(先疑问,再肯定,后感叹)
14.(1)巫医、乐师、各类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落实“不齿”“乃”“其”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 共4分)
(2)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落实“益”“乃”“全”“败”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B(“凄清”错误,应该是壮观)
16.(1)实写:诗人看到了画卷上曲折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还有岸边的青草。(2分) (2)虚写:①首联诗人由眼前的长江图联想起了位于长江上游的岷山和岷江,点明了故乡的地理位置;②颔联诗人想象位于岷山脚下的故乡,白雪在阳光下融化,化为江水向东流;③画本无声,尾联诗人却从中听出了三峡的风声、雨声、猿啼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3)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4)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5)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1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18. ①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 ②行稳致远/宁静致远 ③学以致用(3分,每空1分)
19. 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2 分,语序1分,句序1分)
20.(1)本体是书,喻体是桥梁、翅膀。(2)把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有着沟通古今中外的重要作用;把书比作翅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 (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 C(C项与句中引号作用一致,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引用)
22. ①遗传的作用远远大于生活习惯。②首要原因是黑色素过度沉积。③结构型“黑眼 圈”。(共6分。每点2分)
四、写作(60分)
23.(略)。参照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文言参考译文】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反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如口哑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 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做“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 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做“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 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做臣子看待,这是用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湖龙冬网接(354)
长为喜共150分。最动吸业150分程
2023.01
成能涂港A
最手。
更零。
思是。
(()规众文国语算(各强书4个程。184)
存人们心中。而我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
8.请从“形散”“神聚”角度为《北固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高得生前身后名”呢?
(6分)
⑤一阏《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9.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和刘裕的历史
⑥一阅《永遥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故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⑦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榈,此时,离他
孤军深入敌营捉拿叛贼,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赞美不选的“少年英雄”,已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马厉兵上前线,一块好钢埋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颜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⑧图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里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动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盏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慈?点而
间的他,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
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超扩想到了晓勇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黄无贱,
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他已经卧在韬上,痛入青肓了,诏书宣读的任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河:“杀贼…杀贼…”消息传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点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朝廷,赵扩泫然泪下。
⑨一切都晚了。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夹,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恶。圣人之所
⑩北田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辛弃疾。历史在一代一代人的
以为圣,愿人之所以为恶,其皆出于此乎?
感慨中层层堆积,作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行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
爱其子,择师而救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宇,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因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
者,非吾所训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长江边上,我在北田山脚下徘徊着,蜘蹰着,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
吾来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科聚而
伟,也太沉重了…
芙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
(有剧改)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苌弘、师襄、老脾。郏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
A,第①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高峻的。
是而已。
B.第②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
李氏子婚,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之情。
道,作师说以贻之。
C.第⑦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一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
(韩愈《师说》)
慨。
(二)
D.第0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山”,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幸:使其日可以见,不李,其见不若盲:
认同。
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A.“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日肯:说义
B.⑤⑥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不称师,命之日叛。背拔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C第)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目“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
D.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