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分析
1.运用地图、史料,了解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概况,知道辽、北宋、西夏并立局势。(史料实证)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能够运用史料,正确地评析澶渊之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图片、史料、文物等,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民族交流交融的事例,从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讲述了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宋辽、宋夏之间既有战争与矛盾,又相互交流与交融的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是理解后面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基础。
【本课重难点】
重点:契丹、党项的兴起及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新课导入】
在2016年8月2日至3日召开的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辽祖州祖陵、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辽上京博物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右图是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契丹是怎样兴起的 与宋朝又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这个时期会成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新课讲授】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先让学生浏览教材,明确本课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二部分,辽、西夏与宋的和战。
让学生自学“契丹族与党项族”一目,完成表格。
民族政权 建立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西夏
然后讲述:契丹人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当时有首诗描绘他们的生活(出示幻灯片):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夏建立过程,简单了解西夏历史。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 辽兵虽号称20万人,但孤军深入,粮饷不继,所过城市仅攻下两城,其余诸城均在宋军的坚守之中。
材料二 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首次遇敌即射杀辽军大将,辽军大败。
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宋辽交战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辽军大败。
归纳总结:北宋与辽的关系(右面图示)
出示幻灯片:澶州之战示意图、《回銮碑》
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御井街,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正方: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可取。
反方: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不可取。
学生辩论后,教师归纳: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而不是一次性的赔款)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不仅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还通过“榷场”进行贸易。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右图):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党益民用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石羊里的西夏》是一部少数民族史诗巨著,也是第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探究西夏覆灭原因的长篇小说。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出示幻灯片(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的政权除了北宋、辽以外,还有西夏。那么,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应该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学习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元昊(1003—1048年),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项族。
1040年,西夏进攻延州,大败宋兵,宋将刘平、石元孙等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对西夏战事。西夏进攻三川口,宋将杨保吉战死。宋军攻白豹城,小胜。
1041年,宋军攻夏,大败于好水川,大将任福等战死。夏军攻占宋丰州。
1042年,西夏攻宋,与宋军在定川寨大战。宋军大败,葛怀敏、曹英等15员将领战死,损失军士9000多人。
后来,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归纳总结:
【课后活动】
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教材P36)
[答案] 反映出民众不愿议和、签订屈辱条约。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材P36)
[答案]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后,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