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解读图片、史料,能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概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感受清朝前期的繁盛。(史料实证)
2.通过解读史料,能够初步认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够知道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情况,正确评价人口增长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唯物史观)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本课内容涉及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本课重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新课导入】
历史上的徽商指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商帮。徽商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状况如何 社会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新课讲授】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在巩固疆域,建立对全国的统治的同时,清朝开始了恢复和发展生产,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师设问:清初统治者为什么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末清初持续40年的战乱,使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全国尤其是中原地区一片凋敝景象。社会经济的残破,给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清廷“赋税不充”,财政困难。为了巩固统治,清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出示幻灯片:
教师设问: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回答: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保证农业生产;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发展。
教师讲述:通过种种措施的实行,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很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教师设问: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师过渡: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大力推广种植,使粮食产量大增。农民将剩余的土地种上棉花等经济作物,以棉纺织为代表的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学生阅读课本手工业发展相关内容。
教师设问:清初手工业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尤其要注意此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而且颇具规模。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出示资料:
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布却又仰给于外省。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叶,都行销各地。
乾隆年间,苏州的“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有几千万人享用其间”。杭州也是“百货所聚”的省城。
广东南海县的佛山镇,乾嘉年间已发展成有622条街道和数十万人口的工商业市镇,“实岭南一大都会”。
由此可见,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工商业市镇、大城市不断涌现,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教师设问:当时最著名的商帮有哪些 主要从事哪些贸易
学生回答。教师列表总结:
商帮 地方 从事的贸易活动
晋商 山西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开设“票号”,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徽商 江南徽州府 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
其中徽商被评价为“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教师补充:这些商人获取了巨额利润后,除了继续留下资本进行流通和放高利贷外,还有不少商人把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进行奢侈性消费等,这又妨碍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请同学们列表归纳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部门 表现
农业 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种植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手工业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等有很大的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形成商业网,出现工商业市镇,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商帮拥有雄厚资本
总之,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清初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但是这也使得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三、人口的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出示资料:
据《清实录》统计,顺治十八年(1661年)全国人丁数是1913万,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为2462万。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也就是把丁银额固定了下来,人口增长也不会再加收丁银。这也促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教师设问:人多了,地就相对少了,怎么办
学生回答:开荒。
教师设问:没有荒地了呢
学生回答:砍树除草,把林地、草地等都变成农田。
教师总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开荒导致环境被破坏。人地矛盾使社会有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受到了影响,这为清朝中后期各种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教材活动答案
【课后活动】
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教材P100)
[答案] 变化:耕地面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
因素: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政策鼓励。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教材P100)
[答案] 玉米、甘薯、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它们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但高产作物的大量种植,破坏了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