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jiàn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称其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伟人毛泽东晚点曾对人说,他将之反复读了17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品介绍
按时间顺序记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作者介绍
谥号
知识卡片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这是由_______(填朝代)政治家、史学家_________(填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从_______到_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此书与西汉司马迁的《_______》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著作,两书作者并称“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史记
曹丕
刘备
孙权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背景资料
孙权(181-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物资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
吕蒙(178-219年)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吕蒙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死关羽后,吕蒙不久病死。
人物资料
鲁肃(172—217年),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鲁肃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他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鲁肃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
人物资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整体感知
qīnɡ
shè
qǐ
suì
yé
shú
ɡēnɡ
整体感知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代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翻译五字秘籍
单音节: 屠 自 后 断 其 股
双音节:屠户从后面打断他的大腿
非 得 一人 于井中也
不是得到一个人在井中啊。
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圈出重要的人物,人名不翻译。
整体感知
qīnɡ
shè
qǐ
suì
yé
shú
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
泛指学识浅薄的人。
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
从前,当初
对某人说,常与“曰”连用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推托
当道,当权
古时王侯的自称
事务
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书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后写作“耶”
整体感知
3.掌握重点字词,记录在课本中。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粗略地阅读
只,只是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语气词,而已、罢了
与……相比,怎么样
于是,就
从事学习
整体感知
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整体感知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 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到,等到
经过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即“议论”,谈论
泛指吴地
吕蒙的小名
另,另外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读书人
于是
连词,表承接
整体感知
译: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阔别多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整体感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复习巩固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整体感知
4.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
孙权劝学
鲁肃“与蒙论议”
1.联系助读材料,关注对话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
2.结合句中的语气词、称谓语或标点符号进行品读。
学习任务一:精读对话,赏析人物
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1.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2.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一是分析了东吴面临的严峻形势——“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3.公元210年,孙权劝吕蒙学习。
二、故事中人物的简介
1.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有雄才,善用兵,亲贤士。对话时的年龄为28岁。
2.吕蒙:三国时吴国大将。16岁即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功卓著,但颇为轻狂。赤壁之战后“拜偏将军,领寻阳令”。对话时的年龄为32岁。
3.鲁肃:三国时吴国大将,能文能武,周瑜赞为“忠烈,临事不苟”。对话时的年龄为38岁。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出孙权认为吕蒙的不学习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当权掌事。学,已经是势在必行。感叹号应读出:果断、严肃的语气。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
不可不
!
岂
!
但
耳
“岂”表反问,句末用感叹号是对强烈反问语气的强化。面对吕蒙以公务繁忙推脱,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打消他的顾虑,又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自己的要求不可改变。
“耳”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具体指对吕蒙的学习要求,除了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外,再没有其他。一个“耳”字,消除了吕蒙的顾虑,舒缓了两个人的紧张对话气氛,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有着宽广的心胸、灵活的应变技巧和高超的劝说技巧。
孙权
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1.劝说技巧高超。一番话逻辑严密,令人无可辩驳;同时,能充分考虑听者感受,让人心悦诚服。
首先,明确学的必要性。是从君主的身份出发,对臣子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为了吕蒙提高自身修养打算。
其次,指出了学的可能性。在吕蒙看似有理的推辞后,用强烈的反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表明自己的要求不可改变,来阻绝吕蒙的退路;又站在吕蒙武将的角度,用“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降低了学习要求,又言辞恳切地指出学的方法及目的。
紧接着,现身说法。以自己政务繁忙尚且经常读书,来使吕蒙相信学习时间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同时强调读书让自己大有所益,让吕蒙看到学的效果。
2.目光长远。孙权劝说吕蒙学习一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二是吕蒙更好履职的需要。
3.心胸宽广。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时,孙权并未恼怒,而是耐心劝导,体现出他的宽广胸怀。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
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以看出,面对当时名将鲁肃的称赞,吕蒙颇为自得,欣然接受。“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加上感叹号,体现了吕蒙的自得之态,强化了学有所成的自豪感,也增加了调侃口吻,表现二人良好的兄弟情谊。
有同学说,文言文语句末尾的语气词并没有实在的含义,为了表达的精炼,是否可以删去句末的“乎”呢?
乎!
勇于接受意见,勤奋好学。
吕蒙推辞的理由“军中多务”不无道理,但在孙权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之后,“乃始就学”。
吕蒙
胸怀坦荡,机敏自信,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那他学得怎么样?哪里能体现?
①从吕蒙的答语可以看出。他用调侃、亲昵的语气表示,希望鲁肃不要用老眼光评价自己,也表现出他对自己学习取得的成就颇为自得。
②从鲁肃的神态和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出——“大惊”,称赞吕蒙的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能令鲁肃这样具有文韬武略的资深将领肯定学习上的巨大进步,吕蒙就学不得不说是成功的。
③从鲁肃“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拜蒙母更能表明鲁肃结友的诚意,也更凸显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短期内学有所成。
侧面描写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卿”是朋友间的爱称,表示鲁肃因吕蒙的巨大进步而将他引为朋友。句末感叹号与鲁肃说话时的神态“大惊”高度吻合,表现出鲁肃对吕蒙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巨大进步的惊讶和赞叹,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就学的明显效果。朗读时,应读出鲁肃的这种惊叹之情。
卿
!
在文中鲁肃着墨不多,为什么也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胸怀宽广,爱惜人才。
鲁肃是东吴大将,文武双全。从“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以看出鲁肃早前对吕蒙这一介武夫不无轻视之意。但这次“论议”中,吕蒙非凡的谈吐改变了他的看法,他除了大为惊叹外,更以拜望吕蒙母亲、与吕蒙结友等行为表示自己对吕蒙的看重。
鲁肃
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
学习任务二:比对原著,欣赏剪裁
1.对比阅读本文和《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江表传》片段,重点关注作者在材料方面作了哪些处理,如增删内容、组合嫁接、调换顺序、安排详略等,思考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
资料一: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资料二: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本文与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节选)相比,作者省略了孙权的另一位劝说对象蒋钦、孙权自己的读书内容、建议阅读的内容、孔子名言、帝王将相善读的故事、吕蒙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以及与鲁肃论议的经过等内容。同时,增添了《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的主要情节。
作者这样进行改编,既是为了凸显孙权作为统治者所具备的高超的劝说技巧及深远的谋略,同时也是想通过吕蒙就学颇有成效凸显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剪裁,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主人公形象更为饱满,故事主题更加鲜明。
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一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可以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作者根据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这一写作目的,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2.孙权劝学一事,到“蒙乃始就学”就已经结束了。作者写文章后半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拜蒙母”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拜蒙母”更能表明鲁肃结友的诚意,也更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吕蒙
(坚决,关心)
(自信,自得)
(吃惊,赞叹)
孙权
鲁肃
君臣
同僚
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课堂小结
读史,可以知古,亦可鉴今。读了《孙权劝学》,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呢?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与大家交流。
学习任务三:联系现实,鉴往知来
1.从孙权身上获得了启示。作为团队领导者要着眼长远,尽早培养后备力量;给人提建议、指方向时要充分尊重对方,要有换位思考意识,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才能说服对方;为人要有肚量;处事要知变通;等等。
2.从吕蒙身上获得了启示。学习,能使人变得越来越完美;只要肯学习,任何时候都是不晚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等等。
3.从鲁肃身上获得了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尊重人才;等等。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拓展阅读:《伤仲永》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称谓词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古代王侯的自称
对朋友辈的敬称
总结回顾
朋友之间的爱称
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耳:语气词,可译为“罢了”
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总结回顾
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总结回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即更刮目相待
总结回顾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古义:另,另外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古今异义
今义
古义
一词多义
当
卿今当涂掌事( )
见
见往事耳( )
动词,掌管
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动词,知晓
但当涉猎( )
动词,应当
总结回顾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与“为”组成词组,可译为“认为”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
省略主语“鲁肃”
鲁肃
蒙辞以军中多务。
倒装句
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总结回顾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鲁肃)和吕蒙谈论。
【 】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例)通史,编著者是北宋的 。
资治通鉴
编年体
司马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1.填空。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4.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课堂检测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当涂掌事 ;
(3)刮目相待 ;
(4)及鲁肃过寻阳 ;
推托
当道,当权
擦拭
到,等到
2.解释下列画线词的含义。
课堂检测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D.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秦师过周北门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中,“当”的意思分别为“掌握”“应当”;
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用”“认为”;
C项中,“见”的意思分别为“了解,认清”“同‘现’,显现”;
D项中,“过”的意思均为“经过”。
D
课堂检测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解析】B项,应该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B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