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西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西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4 07:5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部分 古诗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注释】
草:指生长在原野上的茂盛的小草。
离离: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荣:茂盛。
【诗意】
原野上的青草多茂盛啊!一年一度枯萎了又繁荣。野火是不能把它烧尽的,春风吹来,它又遍地生长。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诗。全诗借景写情,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字字含情,别具一格,为千古绝唱。全诗结构严谨,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
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比喻月亮的皎洁与圆润。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诗意】
小时候不知道明月是什么事物,就认为它是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他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赏析】
《古朗月行》原诗共16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诗人在诗中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儿童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两句主要从月亮的形状进行描写。明月和白玉盘都是圆的,很相似,所以可以打比方。月光皎洁,而镜子也能反光,两者还有相似点,所以又怀疑月亮像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这又是一处比喻。而“瑶台”又是西王母所居之处,于是具备了神话色彩,更增添了迷人的效果。
这四句诗是用儿童思维写成的,诙谐幽默而又充满天真稚趣,语言生动活泼。
静 夜 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疑是:好像是,以为是。
举头:抬头,仰头。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诗意】
看着银白色的月光,感觉好似地上的秋霜。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皎洁的明月,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远离亲人,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家乡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的是眼前的景。夜深人静,诗人躺在床上,思绪翻腾,久久不能入睡。朦朦胧胧中看到床前一片银白色,以为那是一片霜。一个“疑”字写出了诗人睡眼朦胧、又惊又疑的神态;一个“霜”字,既写出了月光皎洁似霜,又说明时间已到秋凉时节,衬托了诗人久离故乡的凄凉心情。后两行写的是心中情。诗人正怀疑地上明亮的月光是秋霜,可是抬头一看,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望着他乡的明月,诗人想起了故乡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和亲人一起赏月呢?诗人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陷入深思之中。
诗中描写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本诗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上曲折深细。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童子:指隐士的徒弟。
言:说。
云深:云雾浓密幽深。
不知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诗意】
在松树下,我问童子:“你师父到哪儿去了?”童子回答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因为林深云密,我不知道他具体在什么地方。”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元和六年春,到洛阳遇到韩愈,其诗深得韩愈赏识。后来还俗,曾多次考进士没有成功。开成二年(837),年近花甲的贾岛被任命为长江县主簿,终年65岁。他擅长五律,其诗造语奇特,形成奇僻清峭的风格,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有《长江集》10卷,《全唐诗》录其四卷,约400首。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体诗,也是抒情诗。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诗中的描写在平淡里见深沉,独具抒情特色。一般访友,朋友出去不在,也就扫兴而返了。但此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紧接着二问三问,用简单的语言写出了复杂的情感。而且在答问中的情感逐层深入,表达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有些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到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诗人在诗中以白云喻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对友人的钦慕高仰。全篇简洁明快,流淌着诗人此次深山寻友的快乐,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山中云深”的喜爱与向往以及没有见到好友的些许遗憾。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所见:亲眼见到的情景。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樾:树阴。
意欲:心里打算。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诗意】
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高唱着牧歌,歌声在树林中振荡。忽然牧童停止了歌唱,站在那儿,一声不响,原来是他想捉树上正在唱歌的知了。
【作者简介】
袁牧(1716~1798),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倡导“性灵说”。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创作出佳品。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儿童的诗。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样子,何等散漫、放肆,写出了牧童的活泼和愉快的心情;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生动地描述了牧童非常机灵的样子。这从动态到静态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全诗抓住牧童一刹那的表现,逼真地写出了他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鸟 鸣 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诗意】
诗人在幽静的山谷中欣赏着桂花轻轻飘落。月亮在一片静谧的春夜中冉冉升起,月光惊动了栖息在山中的鸟儿,不时听见它们的叫声在山涧中回荡。
惜 时
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时落,人生容易老。
【注释】
惜时:珍惜时间。
三春:古时候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为学:求学。
【诗意】
春天的花开得最好,求学必须趁着年轻的时光。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人的青春时期转眼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意】
谁说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万物都有血有肉,是一样的生命,没有孰轻孰重的道理。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盼望母亲归来,弄不好一石数命啊!
【赏析】
白居易在这首简短的七言绝句中,通过蕴含真情的“子待母归”的自然现象,激起读者善良、仁爱之心,劝诫人们要爱惜鸟类,保护环境。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华 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诗意】
华山高耸,只有天在它的上边,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同高齐肩。抬头望,江上太阳近在眼前;低头看,白云在脚下盘旋。
【赏析】
《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贴合山势,准确传神,真是难能可贵!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意】
风能使叶子在晚秋时节掉落,能在早春二月时使百花盛开。风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画 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诗意】
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正昂首阔步地走来,头顶着大红鸡冠,全身的羽毛洁白光亮,显得格外神气。它轻易不肯开口,因为只要它引吭啼叫,就要惊动千家万户了。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兼善书法,亦能诗文。
牧 竖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诗意】
小牧童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碰到生人显得神气傲慢。放牧时躺在牛背上吹短笛,耕地时他等在水田旁边。
【作者简介】
崔道融,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唐朝荆州人。擅长作诗,与司空图、方千结为诗友。存诗80首,皆为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