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022-2023学年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期末考试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井氏是最重要的世族之一,此家族在册命中获得了审判的权力。如穆公审理了发生于晋南地区的霸姬案,井伯审理了发生于王畿地区的裘卫案,井叔审理了发生于晋南与王畿贵族之间的曶案。这表明( )
A. 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 B. 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C 周天子重视边远地区管理 D. 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
2. 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3. 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 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 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 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D. 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4. 有学者考证,北宋中期以前,只有少数人的墓中有绘制的壁画,内容以仪仗图、天象图居多;北宋中晚期,大量的墓葬中出现壁画,内容以表现家境富足、家庭和美居多。该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民众审美旨趣发生改变
C.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包容 D. 儒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5. 明洪武九年六月,太祖下令废行中书省;十年六月,下令天下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七月,设通政司受内外章奏,于早朝汇达御前;十一年三月,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这些措施( )
A.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 废除了丞相制度
C.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完善了奏折制度
6. 下图为《蜂蜜山招垦四至地图》(1903年)的局部,其中描绘了兴凯湖附近的中俄边境线,在俄国一侧有新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各车站与居民住宅鳞次栉比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这表明当时( )
(圆圈所示为中俄边界)
A. 救亡图存成为了社会潮流 B. 中国东北边疆危机凸显
C. 沙俄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 D. 清朝边地治理能力式微
7. 据表推知,该时期( )
公司 创办人 成立时间 注册时间 给执照时间
上海振生电灯公司 民国三年5月 民国三年10月 民国七年12月
浦东电气公司 童世亨 民国八年2月 民国十五年9月
通明电气公司 张謇 民国六年 民国十七年
A. 民营电业艰难起步 B.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企业服务战时需要 D. 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发展
8. 从1931到1933年,中华苏维埃政府报刊迅速增加到20多种,同时还创办了工人、妇女、青年、儿童报刊等,并成立了专门的发行所、代办处,设立了邮局,还组织了读报团。这些报刊的发行( )
A. 着眼于党的思想文化建设 B. 注重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 增强了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D. 积极推动农民投身土改
9. 在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这一具有宪法性质文件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包括5个回民自治区和1个蒙民自治区在内的一些区、乡自治机构。这( )
A.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践行了“三三制”原则
C. 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 D. 反映了全民族抗战进入新阶段
10. 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 。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 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B. 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 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11. “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 延续神话的传统
C. 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 增强文化的认同
12. 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C. 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 D. 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13. 18世纪末,秘鲁耶稣教会教士胡安写过这样的诗句:新大陆就是我们的家园,它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到这段历史中去寻找我们目前处境的原因。还有一批拉美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赞美自己的历史、疆界和自然环境。这表明拉美地区( )
A. 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B.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日趋衰落 D. 民族革命任务艰巨
14. 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妇女地位的提高 B. 工业革命的发展 C. 传统观念的改变 D. 社会环境的影响
15. 在诸多新独立国家支持下,联合国大会于1964年建立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并且构思和实施了普及特惠税制度,在该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等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时,可以享受免税或者降低关税。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 利用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积极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 D. 规范了国际经济秩序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史·百官志》
至是,(元昊)始立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苑,曰磨勘司,曰文思院。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为之。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藩号名之。
——《西夏书事·卷十一》
(1)根据材料,概括辽、夏官制特点。
(2)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影响重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予以说明。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可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的成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摘编自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根据材料,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这一时期工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1867年出台的法案,将监管作坊的权利赋予地方政府任命的卫生官;同时还明确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并接受10小时教育。从1871年起,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
——摘编自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厂主疏于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封建把头式的管理,视工人如草芥,工资低、工时长、教育缺乏、卫生条件差、抚恤津贴少是中国近代工人的生存常态……1925—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召开,先后通过多个决议案,在经济斗争、职工运动、罢工战术、失业问题、劳工教育等方面达成一致。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25年成立,会员人数迅速提升。1928年,国际劳工局局长多玛氏来华视察劳工情形,提出我国制定劳工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劳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亦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也发出了呼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
——摘编自饶水利《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厂法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出台的背景。
2022-2023学年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期末考试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井氏是最重要的世族之一,此家族在册命中获得了审判的权力。如穆公审理了发生于晋南地区的霸姬案,井伯审理了发生于王畿地区的裘卫案,井叔审理了发生于晋南与王畿贵族之间的曶案。这表明( )
A. 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 B. 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C. 周天子重视边远地区管理 D. 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井氏家族获得了司法审判的的权力,这说明井氏家族对国家权力具有重大影响,说明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井氏家族获得了司法审判的的权力,不能就此得出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排除A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没有受到冲击,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礼乐制度才遭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井氏家族对国家权力具有重大影响,国家权力具有宗族印记,不是强调周天子重视边远地区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2. 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以看出传统音乐更加注重人伦关系,B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注重人伦,并未涉及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这表明当时( )
A. 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 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 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D. 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激浊扬清”指是清除坏的,发扬好的,孔融评价人物重功业、德行名节,陈群也是重功勋,“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可得出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C项正确;材料中是孔融和陈群两个人评价人物,不是政府考核官员,排除A项;材料不是关于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4. 有学者考证,北宋中期以前,只有少数人的墓中有绘制的壁画,内容以仪仗图、天象图居多;北宋中晚期,大量的墓葬中出现壁画,内容以表现家境富足、家庭和美居多。该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民众审美旨趣发生改变
C. 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包容 D. 儒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中晚期,大量的墓葬中出现壁画,内容以表现家境富足、家庭和美居多。”可见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强调等级秩序的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北宋时期仍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成员身份并非趋于平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的审美旨趣发生变化,排除B项;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包容即文化的多元性,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洪武九年六月,太祖下令废行中书省;十年六月,下令天下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七月,设通政司受内外章奏,于早朝汇达御前;十一年三月,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这些措施( )
A.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 废除了丞相制度
C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完善了奏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元璋下令废行中书省、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通政司把内外章奏于早朝汇达御前、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这些措施和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废除丞相制度是措施之一,排除B项;清代形成了奏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图为《蜂蜜山招垦四至地图》(1903年)的局部,其中描绘了兴凯湖附近的中俄边境线,在俄国一侧有新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各车站与居民住宅鳞次栉比。这表明当时( )
(圆圈所示为中俄边界)
A. 救亡图存成为了社会潮流 B. 中国东北边疆危机凸显
C. 沙俄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 D. 清朝边地治理能力式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蜂蜜山招垦四至地图》可知,俄国一侧有新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各车站与居民住宅鳞次栉比,而中国一侧则鲜有人迹。为此,晚清政府设置招垦局,采取开禁招垦政策,这表明当时中国东北边疆危机凸显,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救亡图存成为了社会潮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沙俄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清朝边地治理能力式微,排除D项。故选B项。
7. 据表推知,该时期( )
公司 创办人 成立时间 注册时间 给执照时间
上海振生电灯公司 民国三年5月 民国三年10月 民国七年12月
浦东电气公司 童世亨 民国八年2月 民国十五年9月
通明电气公司 张謇 民国六年 民国十七年
A. 民营电业艰难起步 B.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企业服务战时需要 D. 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电业给执照时间距离成立和注册时间相隔较远,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国际上处于一战期间,国内军阀混战,可见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发展 ,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起步”的内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企业服务于战争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
8. 从1931到1933年,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报刊迅速增加到20多种,同时还创办了工人、妇女、青年、儿童报刊等,并成立了专门的发行所、代办处,设立了邮局,还组织了读报团。这些报刊的发行( )
A. 着眼于党的思想文化建设 B. 注重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 增强了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D. 积极推动农民投身土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从1931到1933年,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报刊迅速增加到20多种,同时还创办了工人、妇女、青年、儿童报刊等,并成立了专门的发行所、代办处,设立了邮局,还组织了读报团。”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增强了革命力量,也增强了反抗国民党的力量,C项正确;材料中针对的是民众,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已经不存在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土改,排除D项。故选C项。
9. 在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这一具有宪法性质文件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包括5个回民自治区和1个蒙民自治区在内的一些区、乡自治机构。这( )
A.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践行了“三三制”原则
C. 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 D. 反映了全民族抗战进入新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包括5个回民自治区和1个蒙民自治区在内的一些区、乡自治机构。”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探索建立民族自治区,这是民族区自治的一次尝试,有利于民族团结,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C项正确;此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未确立,材料所述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经验,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探索建立民族自治区,未体现全民族抗战进入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61年4月,陈云致信周恩来,汇报了在杭州、南京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计划每年竣工五个年产五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同时开建五个厂,每年形成二十五万吨合成氨,相当于一百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 。这样的建设规模除美国有过几年外,其他国家没有先例。据此推知,这一计划的实施( )
A. 落实了大跃进运动的精神 B. 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C. 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61年,陈云根据杭州、南京等地研究化肥设备制造和生产问题的情况,提出了化肥厂建立的数量和生产能力的计划。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陈云的这一计划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计划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反思,而非落实,排除A项;材料中的计划是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而非布局,排除B项;材料与中美关系无关,而且当时中美关系仍然紧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 延续神话的传统
C. 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 增强文化的认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C. 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 D. 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贵族以奢侈品的多寡显示身份高低,可知封建等级制受到冲击,借高利贷,却经常无法偿还,可见封建贵族经济实力衰弱,这种现象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隔绝的局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材料中的现象不能反映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的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原始积累,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世纪末,秘鲁耶稣教会教士胡安写过这样的诗句:新大陆就是我们的家园,它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到这段历史中去寻找我们目前处境的原因。还有一批拉美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赞美自己的历史、疆界和自然环境。这表明拉美地区( )
A. 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B.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日趋衰落 D. 民族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新大陆就是我们的家园,它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到这段历史中去寻找我们目前处境的原因。还有一批拉美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赞美自己的历史、疆界和自然环境。”可得出拉美人民通过作品赞美自己的家园,歌颂拉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这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教会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民族革命的艰巨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德国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这短短四年中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就业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妇女地位的提高 B. 工业革命的发展 C. 传统观念的改变 D. 社会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化学、金属等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德国女性所占的比例从1914年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可以看出,在一战期间,德的女性就行比例大增,这主要是受到战争的影响,大量女性进入到生产领域,因此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D项正确;妇女地位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工业革命很早就开始,因此不是这一时期影响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传统观念的改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在诸多新独立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于1964年建立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并且构思和实施了普及特惠税制度,在该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等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时,可以享受免税或者降低关税。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
A. 利用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积极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 D. 规范了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构思和实施了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经济制度,可知国际法的发展过程中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障,并非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排除A项;题干是联合国的经济制度,并非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推动了联合国发展经济制度,并非发展中国家规范了国际经济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史·百官志》
至是,(元昊)始立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苑,曰磨勘司,曰文思院。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为之。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藩号名之。
——《西夏书事·卷十一》
(1)根据材料,概括辽、夏官制的特点。
(2)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影响重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予以说明。
【答案】(1)因俗而治;学习借鉴中原王朝的官制;吸纳汉人进入官僚系统。
(2)示例:角度:宋朝对辽夏金文化的影响
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宋朝交流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加快了自身的社会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元昊)始立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为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因俗而治;学习借鉴中原王朝的官制;吸纳汉人进入官僚系统。
【小问2详解】
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角度:宋朝对辽夏金文化的影响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宋朝的交流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加快了自身的社会进步。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升华,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可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的成立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去是、今后也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摘编自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根据材料,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阐释:中共二大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近代第—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总之,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也可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得出论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阐释:列举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列举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列举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1)影响:促进了丝织品的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
(2)特点: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探索国家出路为目标,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学习欧美国家到学习苏俄。
(3)启示: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文明的创新;要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可得出,促进了丝织品的双向流动;根据材料一“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可得出,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可得出,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根据材料一“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推动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可得出,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可得出,以探索国家出路为目标,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根据材料二“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可得出,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学习欧美国家到学习苏俄。
【小问3详解】
启示: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文明的创新;要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这一时期工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1867年出台的法案,将监管作坊的权利赋予地方政府任命的卫生官;同时还明确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并接受10小时教育。从1871年起,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
——摘编自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厂主疏于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封建把头式的管理,视工人如草芥,工资低、工时长、教育缺乏、卫生条件差、抚恤津贴少是中国近代工人的生存常态……1925—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召开,先后通过多个决议案,在经济斗争、职工运动、罢工战术、失业问题、劳工教育等方面达成一致。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25年成立,会员人数迅速提升。1928年,国际劳工局局长多玛氏来华视察劳工情形,提出我国制定劳工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劳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亦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也发出了呼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
——摘编自饶水利《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厂法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出台的背景。
【答案】(1)特点:实施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监管工厂的主体多元。
影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为福利国家兴起提供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2)原因: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中国共产党斗争的推动;工人阶级力量的增强与工人运动的发展;国际与国内知名人士的推动;社会舆论的呼吁;南京国民政府树立新形象的需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得出实施范围逐步扩大;根据“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这一时期工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可得出从内容角度分析,得出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根据“从1871年起,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可得出监管工厂的主体多元。影响:根据“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可得出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为福利国家兴起提供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等。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封建把头式的管理,视工人如草芥,工资低、工时长、教育缺乏、卫生条件差、抚恤津贴少是中国近代工人的生存常态”得出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根据“1925—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召开”可得出中国共产党斗争的推动;根据所学可得出工人阶级力量的增强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根据“1928年,国际劳工局局长多玛氏来华视察劳工情形,提出我国制定劳工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可得出国际与国内知名人士的推动;根据“《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亦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也发出了呼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得出社会舆论的呼吁;南京国民政府树立新形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