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7 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单元
目录
01
02
03
04
名师导学
名师导读
课外技法专练
05
群文阅读推荐
名师导练
语文要素 通讯的特点及要求
1.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语文要素 2.通讯的写作要求:
(1)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2)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语文要素 (3)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语文要素 (4)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
一课一法 【文本链接1】体会文章强烈的抒彩
1. 直接抒情:文章开头三段和结尾两段直接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2. 间接抒情:在事实的记叙中,在场面的描写中包含深刻的感情。
一课一法 【文本链接2】体会文章的议论抒情句的作用
1. 抒发感情,点明中心:文章开头的议论抒情句高度概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直接点明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主旨。
一课一法 2. 衔接内容,强调中心:
(1)第8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总结上文,强调“战士是可爱的”的中心。)
(2)第12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总结上文,强调“战士是可爱的”的中心。)
一课一法 (3)第14段:“朋友们……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总结上文,强调中心。)
3. 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1)第9段:“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对敌人这样狠”是承上,“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是启下。)
一课一法 (2)第15段: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既呼应标题,呼应开头,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在朝鲜奋勇杀敌联系起来,突出强调“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并且号召人们热爱我们的战士,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
技法点睛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1. 背景解读
作者简介 魏巍(1920—2008),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10月25日我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写作背景 作者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被鲜血浸透的泥土。在前沿阵地的这3个月,他终生难忘。从朝鲜回来已是1951年的2月,前方将士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的英勇和顽强。
写作背景 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从激动的心里跳出来的。
2. 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理清文脉)
《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三个典型事例的描述,高度赞扬和热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说明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语,明确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是主体,用具体事例反映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具体突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第三部分是结尾,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赞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jiān rèn( 坚韧 )和刚强。
(2)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chún pǔ( 淳朴 )和qiān xùn( 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3)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fù miè( 覆灭 )。
坚韧
淳朴
谦逊
覆灭
(4)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guò yǐn( 过瘾 ),越觉着打得解恨!”
(5)他们可以坐在挺huò liàng( 豁亮 )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儿什么就做点儿什么。
(6)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lí pá( 犁耙 )走向田野的时候……
过
瘾
豁亮
犁耙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是最强的那个,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低调谦.逊.,才能走得更远。
B. 你相信奇迹,便将碰见奇迹。你相信将来豁.亮.,则前路必然有光。
C. 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D. 滨海夜市蓬勃兴起,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街头艺术……各种摊位摩.肩.接.踵.,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D
2. D【解析】“摩肩接踵”指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句中指的是摊位多,应改为“星罗棋布”。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保护区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林和全面禁牧等,吸引了大批候鸟来栖息觅食。(在“全面禁牧等”后加上“多项措施”)
B. 视力下降往往是因为我们很多不经意的坏习惯导致眼睛受损的原因而造成的。(删去 “因为”或“的原因”)
C
3. C【解析】搭配不当,应在“成为”前加上“使之”。
C. 春节中蕴涵的传统人文精神和亲情凝聚价值,成为备受中国人珍视的节日。(在“亲情”前加上“体现”)
D. 这些文章无一体现出淳朴的社会风气,字里行间自有一番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无一”后加上“不”)
4. (新题型)语言综合运用。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 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我们必须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1)在语段横线处填入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和 B. 但
C. 也 D. 就
C
4. (1)C【解析】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可知“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和“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递进关系,故应填入“也”,选C。
(2)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主干是 文物是钥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物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物是钥匙。
历史文物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题特训
5. (新题型)班级开展“翰墨书正气·妙笔颂家风”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礼记·乐记》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 ② , ⑥ ”“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曾国藩家书》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是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诲。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②
⑥
中国重视优良家风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基因。
(2)任务二:“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民间有许多关于家风的对联,试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对联的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文段的横线处。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 ②忠厚传家远
③互谅互帮邻里温 ④德勤孝义传家宝
⑤学绍濂溪道脉长 ⑥诗书继世长
中国重视优良家风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基因。
5. (2)② ⑥【解析】“德勤孝义传家宝,互谅互帮邻里温”前一句是写家风,但后一句是写邻里关系。“宗传后稷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两句都是写家风,但是没有写出家风的具体内容。“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两句都是写家风,同时上联有“忠厚”的家风,下联有“读书”的家风。故应选择②作为上联,⑥作为下联。
(3)任务三:小明家的客厅里挂着小明爷爷用来警戒儿孙的家训,请你用正楷字将小明家的家训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6. (新题型)学校准备举办以“演绎经典名著·绽放文学魅力”为主题的戏剧活动,邀请你作为本次活动的导演,为了更好地把握戏剧舞台的人物形象,请你完成以下表格。
台 词 人 物 经典形象魅力
“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曾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 (1) 祥子 一个心存良知,懂得感恩的老实人形象。
祥
子
台 词 人 物 经典形象魅力
“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 高妈 (2)一个 精明能干,对祥子却满怀善意 的妇女形象。
精明能干,对祥
子却满怀善意
台 词 人 物 经典形象魅力
“拉进城来,卖给汤锅,也值十几多块一头;要是冬天驼毛齐全的时候,三匹得卖六十块!” (3) 刘四爷 (4)一个 精于算计、冷酷自私的车厂主 形象。
刘四爷
精于算计、冷酷
自私的车厂主
课内精读
①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②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
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③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
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儿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
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儿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她又不动了。
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④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7. 阅读选文,写出所写事件的六要素。(3分)
(1)时间: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2)地点: 小村。
(3)主要人物: 马玉祥。
(4)事件起因: 从阵地上下来做饭,遇到敌机袭击扔燃烧弹。
(5)事件经过: 马玉祥火中救小孩。
(6)事件结果: 马玉祥救出小孩。
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小村。
马玉祥。
从阵地上下来做饭,遇到敌机袭击
扔燃烧弹。
马玉祥火中救小孩。
马玉祥救出小孩。
8.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把马玉祥比作红高粱,生动地表现了马玉祥淳朴可爱的形象特点,并为他冒死救人的情节做铺垫。
外貌描写,把马玉祥比作红高粱,生动地表现了马玉祥淳朴可爱的形象特点,并为他冒死救人的情节做铺垫。
(2)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
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
(3)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通过对火苗、浓烟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环境(或:房子着火)的危险,烘托了冯玉祥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品质和对朝鲜人民的爱。
环境描写,通过对火苗、浓烟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环境(或:房子着火)的危险,烘托了冯玉祥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品质和对朝鲜人民的爱。
9. 选文第①段和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选文第①段的议论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对比鲜明,突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同情。第④段的抒情句直接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强调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中心。
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选文第①段的议论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对比鲜明,突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同情。第④段的抒情句直接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强调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中心。
——概述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吴召儿(15分)
孙 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了民校妇女识字班,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我正要催她,她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跟着村长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⑨“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⑩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带领我们往上爬,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她姑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挣了钱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一天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1. 文章叙写了吴召儿的哪些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概述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典型事例 人物形象
(1) 在识字班上课时认真念书。 认真聪明,朴实大方。
(2) 反扫荡时当向导,带“我”去神仙山。 热情活泼。
在识字班上课时认真
念书。
反扫荡时当向导,带
“我”去神仙山。
典型事例 人物形象
同“我”到大黑山的顶 上去放哨。 (3) 勇敢。
遇到敌人时连续投击手榴弹。 (4) 聪明机智,英勇无畏。
聪明机智,英
勇无畏。
勇敢。
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C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了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说通过写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了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
C.小说以红棉袄为线索串联起吴召儿的故事,红棉袄的多次出现使吴召儿形象逐渐丰满。
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字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出月夜的梦幻美。
2. C【解析】红棉袄不是线索。小说多次写到红棉袄是为了烘托吴召儿热情活泼、乐观机智、勇敢率真的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
(2)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从上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的女孩。
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的女孩。
4.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的热情感染着他人。在抗战的历史中,吴召儿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的热情感染着他人。在抗战的历史中,吴召儿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阅读意图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推荐
相同作者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魏巍) 多角度了解时代背景。 《梦碎雅典》
阅读意图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阅读练习推荐
不同文体 《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 (杜树人) 抓住关键人物、主要事件,体会人物精神。 《梦碎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