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猴王出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语言运用:以读为主,用自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思维能力:运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审美创造: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不遗漏关键情节,情节合理,表达清楚,语句连贯,态度自然。
【课前解析】
课文选自明代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课文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了石猴出世的经及他的生活环境: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由于吸收了天地精华,孕育出一只石猴;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呼朋结友,俨然一只真猴。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了石猴和群猴一起找山涧源头,来到一处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第3第4自然段)写石猴出来后,将所见之景告诉群猴,并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照约定拜石猴为王。
文中塑造了石猴这样一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他一方面有许多猴子的习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来历的不凡,拥有与生俱来的神性。本文的文言色彩相对浓厚,部分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训练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不遗漏关键情节,情节合理,表达清楚,语句连贯,态度自然。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呵”。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你喜欢《西游记》吗?哪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西游记》中的著名故事,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
3.(出示课件4)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的故事可真多呀!那么你知道 “猴王出世”的故事呢?观看“猴王出世”的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3.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猴王出世”的故事出自《西游记》第一回,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著中的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猴王出世)
(设计意图:提起《西游记》,学生们都很熟悉,都能说出《西游记》的几件事情,通过播放石猴诞生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介绍作者及《西游记》一书的艺术价值,为下面体会人物形象环节做了铺垫,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介绍作品,了解作者
1.(出示课件5)教师介绍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朝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磨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作者是吴承恩。
2.(出示课件6)教师指生朗读作者介绍:吴承恩(1500—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代文学家,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3.过渡:今天我们从《西游记》第一回出现的石猴入手,看吴承恩将猴、神、人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及《西游记》一书的艺术价值,为下面体会人物形象环节做了铺垫,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要求:默读课文,围绕课题“猴王出世”,说说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7)
2.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猴王出世”,说说课文有哪些人物,写了什么事,初步概括课文内容。(出示课件8)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有一天它与群猴发现一个深布,它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于是被群猴拜为猴王。
3.学认生字,交流方法。(出示课件9)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词语,先同桌互查,再全班反馈。
(2)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重点提示易错字的读音。
①“遂”读 suì,是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一声。②“迸”读 bèng,不要读半边。③ “挈”读 qiè,不要读成 qì。
④ “獐”“猕”“猿”等形声字,可以根据右半部分的声旁读准字音。
⑤(出示课件10)“耶”与“呵”在文中是语气词。多音字“呵”在“笑呵呵”一词中读 hē,本课中的“呵”在文中读音同“啊”。但与《景阳冈》中“呵呀”的“呵”读ā不同,这里的“呵”是轻声。
4.运用多种方法猜读不懂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你猜出它们的意思了吗?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11)
预设:
①联系上下文,明白“石碣”就是刻字的石碑。
②(出示课件12)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或通过做动作明白“抓耳挠腮”写的是猴子们抓挠的动作。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伸头缩颈”形容在暗中洞察的神态。
③(出示课件13)抓住词语中的关键字可以帮助理解词语。从“喜不自胜”的“喜”可以理解这个词语指的是非常高兴;“瞑目”是闭眼的意思,“瞑目蹲身”就是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2)出示文中较长的、难理解的句子,指导学生大致猜读句子的意思。(出示课件14)
课件出示:“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教师点拨:
①引导学生根据句子中“迸裂”“石卵”“石猴”等词语,联系影视剧片段或阅读经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这句话讲的是石头裂开,石猴出世。
② 提示学生:“内育仙胞”一词如果读不懂,可以先往下看,读到“产一石卵”“化作一个石猴”,就能大致明白这里是说石猴从石头里孕育出来。
(出示课件15)课件出示: “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
预设:联系上下文知道句子意思是:众猴去找水的源头。
(3)一些很难理解的词语,只要猜出大致意思就可以继续往后读。(出示课件16)
①(出示课件17)引导学生通过“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灵通之意”等词语,从字面上猜测知道这块石头很有灵性。
②(出示课件18)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想一想文段大意,联系句子中的“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这句话大概说的是众猴在拜石猴为王。
(出示课件19)补充影视作品中群臣叩拜皇帝的场面,引导学生猜猜“拱伏无违”“序齿排班”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等,感受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出示课件20)预设;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众猴列队站好、拱手跪拜。
5.小结;在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经验、结合影视作品等方法来进行猜读。有的词句如果实在读不懂,可以先跳过去,在读完整句或整段后再回过头来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一)教师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出示课件21)
预设:课文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第2自然段写发现水帘洞。第3-4自然段写石猴称王。(出示课件22)(板书:石猴出世 成为猴王)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在哪里诞生、怎么诞生的。(出示课件23)
2.学生交流。
预设:
(1)石猴的出世:海外有一个叫傲来国的地方,附近的大海上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因为吸收了天地精华,有了灵气,一日迸裂,产出了一只石猴。
(2)石猴的生活:这只石猴特别神奇、有灵性,它在山中会行走跳跃,呼朋结友,就像一只真猴,过得逍遥自在。
3.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吧!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4)
① 读了“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化作一个石猴”一句,结合你看过的《西游记》影视作品,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预设:在脑海中想象一块聚集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从中诞生了一只石猴。
② 读了“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朝游峰洞之中”一句,你能想象出石猴在山中生活的画面吗
③通过对这一部分的了解,发挥你的想象,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预设: 海外有一个叫傲来国的地方,附近的大海上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因为吸收了天地精华,有了灵气 ,一日迸裂,产出了一只石猴。
(三)围绕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展开学习和交流。
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石猴是怎么发现水帘洞的。(出示课件25)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梳理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出示课件26、27)
预设:天气炎热·群猴到山涧中洗澡一闲米无事,前去寻找水源一找到瀑布一石猴率先跳进去,发现水帘洞。
(2)(出示课件28)出示句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人瀑布泉中,忽睁晴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 让学生读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写石猴动作的词语。
② 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处描写可以感受到石猴的什么特点 预设:石猴胆大、敏捷。
(3)(出示课件29)观看视频,联系课文让学生说说水帘洞里的环境、陈设,以及感受
预设:水帘洞内有一座铁板桥·桥边有花有树还有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4)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出示课件30)
预设:天气炎热,群猴到山涧中洗澡,闲来无事,前去寻找涧水的源头,来到一处瀑布
旁。众猴说,谁能钻进瀑布找到源头,大家就拜他为王。石猴瞑目蹲身,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3.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默读第3-4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31)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描写展开想象,概括故事。(出示课件32)
预设:石猴发现水帘洞里设施齐全,建议众猴一起到洞中居住。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说说群猴在洞中欢天喜地的样子。(出示课件33、34)
预设: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
此时的石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拱伏无违”“序齿排班”,结合影视剧中的画面,想象当时的石猴威风气派地端坐在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出示课件35、36)
5.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出示课件37)
复述提示:(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
(2)不要遗漏关键情节,要保证故事情节的合理、连贯。
预设:天气炎热,群猴到山涧中洗澡,它们闲来无事,前去寻找涧水的源头,来到一处瀑布旁。众猴说,谁能钻进瀑布找到源头,大家就拜它为王。石猴瞑目蹲身,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石猴向众猴介绍水帘洞内的情况后,众猴都跟随石猴进人了水帘洞,并拜它为王。
6.(出示课件38)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互评。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是否合理、连贯,不要遗漏关键情节;还要提示学生注意表达习惯,如声音洪亮、态度自然大方等。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用复述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总结延伸,推荐阅读。
1.学习了课文,我们来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石猴。(出示课件39)
预设:一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十分勇敢的石猴。(板书:聪明伶俐 勇敢机智 大公无私 )
2.你还知道哪些能体现出他这些特点的故事?根据下面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说与它相关的故事。(出示课件40-42)
预设:官封弼马温 、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强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里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因喜爱美猴王而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3.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4)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4.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5-46)
5.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7)
自主阅读《西游记》,准备召开《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词汇与现代文都有较大的差异,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在课堂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清除障碍。
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通过读文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围绕“石猴出世、发现水帘洞、成为猴王”等几个方面读读、思思、议议。之后,进一步读课文,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
对于孙悟空,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学生也不陌生,引导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并不困难。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课文中有些词句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区别,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它们的意思,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猜测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明白“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学中,没有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做细致的讲解,只对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通过师生交流进行理解或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