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能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语言运用: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思维能力: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审美创造: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前解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围绕这一训练要素,语文园地“一线串珠”层层递进地依次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梳理、总结抓住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二是从人物神态的一系列变化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词句段运用”是基于“交流平台”环节,学生已打开思路,在会说、乐赏的基础上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提供了三组例句,要求学生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一种情景仿写,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例句后给出了三个日常生活情景,供学生选择仿写。第二题提供了两个例句,要求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说,意在让学生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人物的状态,增强表达效果。“书写提示”从标题和作者的书写位置要醒目、段落要分明两个方面提示了书写要点,是全套教材第一次从篇的角度对书写提出要求,意在让学生学习规范书写整篇文章。 “日积月累”编排了两首唐诗。第一首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二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积累老祖宗流传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能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3.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4.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
现的描写,并能仿写。
2.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
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能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出示课件2)
1.教师引导:读读交流平台,看看其中介绍了哪种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画出关键词并作批注吧!(出示课件3)
教师引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种方法。(出示课件4-5)
教师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人物内心)
教师指名学生读。
2.学以致用
教师提问:结合本单元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说一说:你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出示课件6)
预设1:(出示课件7)第10课的“‘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从对毛主席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中,我体会到他悲痛的心情。
预设2:第11课的“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对刘伯承的动作描写中,我体会到他内心的坚定。
3.在其他学过的课文或课文读物中,你还从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出示课件8)
4.总结方法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9)同学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大家以后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其它写人的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巩固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细心体会,训练能力
1.阅读例句,体会内心
教师提问: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结合本单元课文想一想:体会人物内心有哪些方法呢?(出示课件10)
预设1: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出示课件11)
预设2:联系上下文预设
预设3:联系生活体验
2.说一说:(出示课件12-13)从三个例句中,你分别体会到人物怎样的感情?
预设1:我从第一句对毛泽东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泽东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他可能在想这一定不是真的,岸英。(出示课件14-17)
预设2:第二句抓住了黄继光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主动接受任务的决心,他一定想: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完成任务!
预设3:第三句抓住将军的动作、语言,写出了将军的感动和对战士们的关爱,将军想:多好的战士们啊!
3.仿写提示,训练能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只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才能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这些情景中,人们的心情一般是怎样的?可能会做出哪些举动?表情可能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我们以“焦急地等人”这种情景为例,想一想谁在焦急地等人,他焦急地等人时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 (出示课件17)
预设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爸爸在家门外跺着脚,一圈圈地走来走去。他眉头紧蹙着,风呼啦啦地吹着,吹动着片片叶儿,可此时在他的心里,这并非美景,只让他觉得心躁烦闷。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让他心烦气躁,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出示课件18-21)
预设2:今天我和王强约好8点在公交车站汇合一起乘车去游乐场玩。我到站以后看了看时间发现还有10分钟就要8点了,我四处张望没有发现王强的身影,皱着眉头心想:往常都是他早到,今天这是怎么啦?5分钟过去了,王强没有来,我在车站走过来走过去,希望王强快点到来。分钟过去了,已经快8点了,远远的公交车已经开过来了,王强还是没有来,我实在是不能再冷静的等待下去,忍不住给他打电话,电话接通了,可是一直没人接……唉,真急人!
(1)学生仿写,互相修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照样子练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写另外两种情景。写完后四人小组内朗读各自写的句子,互相提出修改建议把句子改一改,选出小组内写得最好的句子。
(2)全班交流,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2.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一、运用方法,训练表达
1.体会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2)
教师提问:读一读第二题的两个句子,说说你从例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沃克医生平时是“从容镇定”的,这次却“双手颤抖”“汗珠滚滚”,通过强烈对比,能体会到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时心里特别紧张。(出示课件23)
预设2: 平时“我”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 “一笑而过”,这次却“无法释然”,从强烈的反差中,能体会到这件事一定非同小可。(出示课件24)
2.发现特点(出示课件25)
教师引导:,自己读一读,看看两个句子在内容上、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
学生读后交流
预设1:都是先写一个人平时的表现,后写这个人此刻不同寻常的表现。(板书:前后表现)
预设2:前后是转折关系,运用“一向……这次……”“平时……可是……”等句式将前后紧密联系起来。
3.比较句子
教师追问:(出示课件26)把有关平时表现的语句删去,对比原句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
预设1:第一句话这句话把沃克医生平时的从容镇定与此时的紧张进行对比,如果去掉了平时的表现,就不能突出此时的特殊之处。经验丰富的军医都很紧张,可见手术中的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不愧是军神!(出示课件27)
预设2:(出示课件28)第二句话写“我”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忘记,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到难受。这句话把“我”平时对任何事都一笑而过与“我”对这件事难以释怀的态度进行对比,体现出这件事对“我”来说太严重,太难以接受了! 如果没有平时的表现做铺垫,就不能突显此刻表现的特别之处。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9-30)
教师小结:这两句话运用了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我们也来运用这种对比法说句子,就以妈妈发火为例说一个句子
4.组内练习
教师引导:四人小组练习运用这种对比法说句子,选出小组内说得最好的同学。
5.全班交流
6.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还可以运用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对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设计意图: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体会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说出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动作、语言、神态。)
二、学习“书写提示”。(出示课件31)
1.观察书写范例,看看这一部分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出示课件32-33)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2.学生自由练习书写一段话,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选择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相机指导学生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出示课件34-35)
(2)段落要分明。
三、回顾学法,积累古诗(出示课件36)
教师导入: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凉州词》。
教师板书:(凉州词)(出示课件37)
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名读。
教师引导:我们这个单元学习了《古诗三首》,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教师指名读。
教师引导: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想把诗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仞”和“羌”的读音。多读几遍,用铅笔划节奏,读到字正腔圆后在四人小组读古诗,根据自己划的节奏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互相评价。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古诗。
教师引导: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预设:苍凉、孤独、寂寞、思乡……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38)你了解这首古诗的作者吗?读一读作者简介,全面了解诗人,帮助我们理解诗歌。
教师指名读。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出示课件39)黄河远上白云间。闭上眼睛想象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 谁读一读这一句?
教师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奔腾咆哮的黄河像一条舞动的黄龙横贯大地,仿佛伸入了远方的白云之中。
教师引导:请全班同学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句诗。
教师提问: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指哪座城?
预设:“孤城”指玉门关。
教师提问:“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预设:“孤”让我感受最深,这个字表面是写玉门关是孤单的一座城,但是我觉得驻守在玉门关的戍边将士也很孤单。
教师引导:滚滚黄河,巍巍高山、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池的“孤”!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这两句诗。
教师追问:在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将士们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将士们长年驻守边关,多么想回家啊!真的有回家可能吗?
教师引导: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戍边将士很少能够回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预设:埋怨朝廷久久不让归乡。
教师引导:我们带着这种埋怨来读这两句诗。
教师提问:这首诗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预设:边关、战争。
教师引导: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城,凄切的羌笛。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喊——(出示课件40-41)
预设:“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凉州词》(出示课件42-4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的学法,自学古诗《凉州词》。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日积月累,古诗
教师引导:黄河边上《凉州词》表达了戍边者久久不得还乡的哀怨乡情,悲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而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老朋友东下扬州,李白不舍之情又如何吟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件44)
教师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件45)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理解题目,走近诗人(出示课件46)
教师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送孟浩然。
教师引导: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教师引导: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为什么这么有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4.读懂古诗,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请大家用铅笔划出这首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预设: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乘船远去。
教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描写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预设:前两句描写孟浩然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5.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教师引导: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学生接读:西辞黄鹤楼;
教师引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出示课件47)
学生接读:下扬州。
教师引导:学古诗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画面。带着愉快与向往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48-50)
教师引导:孟浩然的船走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尽”指什么?不尽的是什么?
预设1: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预设2: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
预设3: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教师追问: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只能看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
预设:舍不得,与老朋友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教师引导: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两句诗。
6.积累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引导:帆远去了可情未尽,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一起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背诵这首古诗。(出示课件5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在想象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动作、语言、神态
人物内心
前后表现 对比
边塞诗《凉州词》 孤 怨
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尽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地思考和学习。引导学生巩固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并通过词句段运用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语言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计有梯度性,先回顾课文,再讨论交流。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与可持续发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