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太阳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三个太阳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5 16: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个太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个太阳》,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具体解说: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这种理念,我设计学、导、练、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形式,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 说教材:
《三个太阳》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的所见所闻,为南极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事情。本文着重写人记事,选材典型,构思巧妙,语言生动。通过本课学习,除了让学生学习南极人身上的精神之外,主要让学生了解通讯的特点。这篇文章对新闻题材的学习起到了引领、过渡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标要求:“要重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达成。”依据课标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体会崇高的南极精神。
3、学习通讯的选材和构思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讯的选材和构思特点。
2、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体会崇高的南极精神。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通讯这种体裁,所以通讯的特点应作为重点来突破。)
四、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肯定有一点的难度,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不能从知识概念切入,而应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写作特点的归纳等方面引导,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中我以激趣法、问题导引法、实践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加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 学法指导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设想
本课安排一课时。课堂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七嘴八舌说一说自己对南极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同学们,美丽、神秘的南极,令多少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我国著名的作家——黄传会一起,走近南极,学习他的一篇通讯——《三个太阳》。
(导语设计时,由漂亮的图片入手,能很快引起学生思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处理以下问题:
1、学生从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简介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3、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可做适当点拨。
(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突出阅读的主体性和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南极人”?能不能归纳出他们的精神品质?
2、你能从南极人与暴风雪的搏斗中发现“南极精神”的内涵吗?
3、女画家的壁画上,画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对这三个太阳的含义,可以有许多理解。发挥你的想象,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看法。
4、课文为什么用“三个太阳”命题?
(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我先让学生自己浏览课文,动脑筋思考,如有疑难,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一步步挖掘出文章的主旨,提高了学生理解、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学。)
(四)归纳通讯特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以一节语文课为载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1、通讯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你认为本文属于哪种?写人也离不开写事,本文写了“南极人”的哪些事?女画家在南极途中的见闻和经历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了这些事来写呢?
明确:(通讯特点一)围绕中心选材,事例典型。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然后说说本课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主要从修辞和表达方式来说。)
以第三部分的第八自然段段为例,通过学生反复读、体会,引导学生总结欣赏语言的方法。如: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 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
明确:(通讯特点二)
(1)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2)能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3、本文是作者采访第3次南极考察队的女画家陈雅丹的真人真事。采访于1987.1,发表于1987.4。
明确:(通讯特点三)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五)拓展延伸
为了落实今年我县教研室倡导的 “学——导——练”的教学新理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通讯体裁的学习,
我从网上下载了介绍郑州黄河科技大学的创始人——胡大白创业历程的通讯,让学生快速阅读,试着说说这篇通讯的特点,并体会人物坚韧不拔的精神,更好地完成本课重难点的强化。
(六)作业:
通过上面的几步,学习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但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将课内课外、课本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设计了迁移作业:
1.用复述的方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女画家在南极参加建设、抢险、画画的事迹。
2.学生抄写并积累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写出理由 。
3、编辑一份以人类征服大自然为主题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艺术性的板书能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突出文章的重点、中心;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所以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板书:
(八)预设效果
教学中,我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理解,采用多种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积极参与,面向了全体学生; 同时重在对文本的深入体会、感悟,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教学中重视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肯定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引导学生读得还不到位,学生讨论容易流于形式等,还需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团队意识
执著坚强
民族胆略和气概
献身精神乐观
南极人
南极精神代代相传
通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