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童年的发现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12: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童年的发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阅读中外作品的差异,体会表现幽默方式的异同。
语言运用: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理解文中较难的句子。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
审美创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体会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课前解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用于探索。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全文一共有十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主要讲“我”在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讲述“我”发现胚胎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主要讲四年后,在上课时发生的趣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和想象。你的童年时光中曾有怎样的发现呢?(出示课件3)
2.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跟随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探索他童年的奥秘。(板书课题:童年的发现)
4.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
教师引导:瓦西里 弗奥多罗维奇 费奥多罗夫,是苏联天文学家,也是生物学家,他一生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我们的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试着说说“童年的发现”是什么。谈谈对于“我”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出示课件5)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出示课件6)
(2)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在全班齐读。
(3)词语解释:祸患的意思是祸害、隐患。
4.词语解释(出示课件7、8)
(1)澄澈:水清见底。
教师提问:你能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吗,放在句子中,澄澈指的是什么?
预设:文中指湖水很清,一眼能看到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教师提问:你能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吗,放在句子中,指的是什么?
预设:文中指“我”在梦中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教师追问:在文中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文中指 “我”认真思考“人为什么是九个月才出生”这个问题。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文中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们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选择喜欢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教师导入: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小组合作梳理出探究的过程。(出示课件9)
2.课件出示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步骤来梳理。(出示课件10)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3.全班交流
(1)任务1:找出文中写探究过程的语句读一读。(出示课件1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预设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预设2: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预设3:我想得是那样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预设4:终于想出了眉目。
(2)任务2:把相关内容概括成简单的一句话或短语。(出示课件12)
点生回答。
预设:①“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梦中飞行
②小伙伴们也有这样的经历
③一起去问老师
④得到解答后,“我”继续大胆想象,痴迷于研究这个问题,终于想出了眉目
任务3:在白纸上画出探究过程。
教师继续引导:接下里我们按照脉络在纸上画一画探究的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课件出示参考图。(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出示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汇报、反馈自学成果。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品味语言,感悟趣味
1.教师过渡:现在小组合作读第1、2自然段,读出“我”既自豪又似乎在跟人逗趣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出示课件14)
(1)展示朗读
(2)教师示范读
2.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先找找文中还有哪些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作一些批注,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15)
(教师提示: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去体会趣味。)
3.聚焦第3自然段
(1)教师提问:在这个自然段中,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出示课件16)
预设: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有趣,有趣在哪里呢?
预设:描述生动、具体,好像真的飞起来了一样。
教师小结:就这样一个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任务形象就生动了起来。
4.聚焦第4-11自然段(出示课件17)
教师引导:在这几个自然段中,又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1: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预设2:那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预设3:人怎么会是鸟?
通过这几个有趣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预设:刨根问底,好奇心旺盛的小男孩。
5.聚焦第13自然段(出示课件18)
(1)教师引导: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趣的地方。
(2)师生交流:在朗读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课文的语言非常有趣,充满童真。
6.聚焦第19自然段(出示课件19)
(1)教师过渡:在这个自然段中,老师关注到了这个词——还不笑塌房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夸张。
教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2)理解“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教师提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我”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是一种夸张的、自嘲的表达,这也是风趣幽默的一种体现。
教师小结:不仅是风趣幽默的一种体现,在写法上,也照应了开头的“惩罚”,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出示课件20)
7.教师总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出示课件21)
8.交流分享:你有过自己的“发现”吗?试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大家分享“发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注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哦!(出示课件22)
(1)提示——内容提示:“发现”要有意义 语言提示:幽默活泼
感受提示:大胆创新、坚持不懈……
(2)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评价,点拨
四、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1.教师引导:我们一起再来梳理本课的内容。故事的起因是?(出示课件23)
预设:童年发现胚胎发育规律。
继续引导:故事的经过是?
预设:梦中飞行,得知人的生长,由此猜出规律,并在生物课上被人误解。
教师小结:最终“我”因发笑受驱逐。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大胆求知,勇于探究的小男孩。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2.主题概括,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全班回答。(出示课件24)
3.拓展延伸:
(1)教师指导:探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里有两句关于探究的名言,我们一起来齐读。(出示课件25)
(2)教师讲解名言的意思。
(3)了解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出示课件26、27)
4.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8、29)
5.教师讲解题目。
【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 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课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对于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突兀,在这里,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