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16: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灯笼》同步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给下列文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虽不像扑灯蛾( ),爱光明而至焚( )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 )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 )炕”那种迹近恐吓( )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 )里点起烛来。
二 、单选题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领域 洪亮 危险 张灯结彩
B. 虚惊 华贵 观赏 富贵荣华
C. 锵然 燎原 褪色 人情事故
D. 神龛 怅惘 仿佛 斗方大字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B.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
C. 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 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B. 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C.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D.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B. 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却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 三班能够流畅背诵《安塞腰鼓》的同学约30人左右,比起四班来可是强多了。
D. 通过观看腰鼓表演,使我领略到了陕西汉子的豪迈激情。
6.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____________。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 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7.对于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三 、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景旧情怀
琦君
故乡的新年,从十二月廿三送灶神开始,一直要热闹到十五,滚过龙灯,吃过汤团,才算落幕。这样长的年景,对我这个顽皮童子来说,实在是太棒太棒了。
大年夜的“点喜灯”工作,是我的专利。吃完晚饭以后,阿荣伯就把山薯平均地切成一块块,把香梗也平均地折成一段段,插在上面;再打开一大包细细的红蜡烛,叫我帮忙,一根根套在香梗上,装在大竹篮里,由我拎着。他一手提灯笼,一手牵我到各处点喜灯。前后院的大树下、大门的门神脚旁边、走廓里、谷仓门前、厨房水缸边……统统都点了摆好。全个大宅院都红红亮亮、喜气洋洋起来。可惜蜡烛太小,风又太大,等我们兜一圈儿回来,有的蜡烛点完了。阿荣伯又打开一包来补上。这样补到东边又补到西边,我就说:“好累啊!站起蹲下的,头都晕了。”阿荣伯用红灯笼照照我的脸,摇摇头说:“吃了分岁酒,拿了压岁包儿,才做这么点事就累啦?不行,做什么事都要有头有尾。”
我在红红的烛光里,看见阿荣伯的鬓边有好多白发,我捧住他的手膀关心地说:“阿荣伯,你也长大一岁了。”他笑笑说:“我不是长大一岁,我是老了一岁。你才是长大一岁。”我说:“长大有什么好,长大了就会老,老了就会长白头发。”阿荣伯连忙阻止我说:“过年过节的,不要说这种话。等下子在你妈妈面前可不能这样讲。”我做出很懂事的样子说:“我不会讲的。我知道妈妈也老了一岁了。”阿荣伯叹息似地说:“大人总是要老的,只要小的长大,一代一代接下去就好了。”我听得心里酸酸的。回到厨房里,看见母亲正取下头上的银针剔菜油灯,剔得高高亮亮的。阿荣伯说:“太太,再加三根灯芯,五子登科呀。”母亲笑眯眯地说:“两根也一样好。两根是一双嘛。”我知道母亲舍不得菜油,向阿荣伯做个鬼脸,跑过去指着灯花大声地说:“一双就是文武占魁二状元啊。”母亲高兴地问:“你是哪儿学来的?”我得意地说:“阿荣伯教我的,是‘花会传’里的句子呀。”我逗得妈妈高兴,又捧了阿荣伯,不由得又快乐起来,刚才那种愁老的心事早又丢开了。
点喜灯的有趣节目以后,五天新年当然是没头没脑的玩乐,然后眼巴巴盼望初七的迎灯。“迎灯”就是“迎佛”,迎着佛相互拜年,也是庆祝丰年、歌舞升平的意思。父亲对于迎灯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孙们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典礼要隆重肃穆,祭品要简洁精致,却不是讲究排场。迎灯是一年之首,地方全体百姓,对神衹的佑护表示感谢,典礼不但隆重,还要愈热闹愈有排场愈好。
初七一大早,母亲就提高嗓门喊:“阿标叔,晚上的风烛都买好了吗?百子炮(鞭地)都齐全了吗?要越多越好啊!”母亲平时说话低声细气,一到过年,嗓门儿就大了。尤其是那个“好”字,尾音拉得长长的,表示样样都好。阿标叔也提高嗓门回答:“都齐全啰,丰足得很啰!”跟大除夕一样,初七晚上,他老早就把煤气灯点上了。呼呼呼的声音,听起来气派硬是不一样。阿标叔仔细地把好几尺长的风烛,用硬纸在捏手的芦苇柄上包成一个斗形,免得蜡油滴下来烫到手。风烛的队伍是愈长愈好,所以家家都有壮丁参加,背大灯笼,举风烛,提火把,还有沿路的“弹红”(即一堆堆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各家的路祭,几丈长的鞭炮,丝竹悠扬,锣鼓喧天,那热烈的气氛,把新年带上了最高潮。
我家前门深藏在一条长长的幽径里,后门临着大路,所以迎灯队是从后门经过的。我连晚饭都没心吃,老早就站在矮墙头上等。远远看见灯笼火把像一条火蛇似的从稻田中游来,我就合掌朝着那方向拜。队伍渐渐近了,高大的开路先锋摇晃着双臂过去后,就是乐队、香案、马盗。菩萨的銮驾在最后,晴天就坐明銮,可让大家一睹风采。马盗是七匹马为一队,村里的青少年画了脸谱,穿了短打武生的装束,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左顾右盼,好不令人羡慕。马盗有时一队,有时两队,愈多表示地方上愈富足。
最最盛大的迎灯已经结束,只剩下十五元宵节最后一场热闹场面了。
(节选自《灯景旧怀情》,有删改)
⑴文中重点写了两种民俗活动,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⑵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阿荣伯就把山薯平均地切成一块块,把香梗也平均地折成一段段,插在上面;再打开一大包细细的红蜡烛,叫我帮忙,一根根套在香梗上,装在大竹篮里,由我拎着。
②远远看见灯笼火把像一条火蛇似的从稻田中游来,我就合掌朝着那方向拜。
⑶在父亲看来,“大除夕祭拜祖先”和“初七迎灯”的意义和仪式分别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回答。
⑷评论家郑明娳曾这样点评琦君的散文:“琦君散文的独特性,无论是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朴素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请你对本文或琦君散文做简要点评。
答案和解析
【答案】é fén shāo niào hè kān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给汉字注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掌握汉语拼音拼读及拼写规则,明确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等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给汉字注音。此题注意“溺”“龛”等汉字的读音。
2.【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
ABD正确;
C.错误,“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怅惘:惆怅迷惘。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建议改成“不以为意”。

4.【答案】D;
【解析】A.“唱戏”后应为顿号。B.“宋史·仪卫志”的引号应为书名号。C.“还没见过”后面应为分号。
5.【答案】A;
【解析】B.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删去“却”。C.重复啰嗦,应删去“约”或“左右”。D.成分残缺,缺乏主语,可删去“使”。
6.【答案】B;
【解析】首先需要注意整个文段以短句为主,“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是一个表意较复杂的长句,与整段文字句式风格不一致,由此排除C、D两项;再看A、B两项的不同,A项为“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B项为“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A项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从文意看没有目的性,由此排除A项。
故选B。
7.【答案】D;
【解析】D.《灯笼》是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来写的。
故选D。
8.【答案】⑴①点喜灯:大年夜,我家前后院的大树下、大门的门神脚旁边、走廊里、谷仓门前、厨房水缸边……统统都点了喜灯并摆好。全个大宅院都红红亮亮、喜气洋洋起来。
②迎灯:正月初七,风烛队背大灯笼,举风烛,提火把,高大的开路先锋过去,然后就是乐队、香案、马盗,菩萨的銮驾在最后,还有沿路一堆堆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各家的路祭,几丈长的鞭炮,丝竹悠扬,锣鼓喧天,那热烈的气氛,把新年带上了最高潮。;
⑵①示例一:运用“切”“折”“插”“打开”“套”“装”“拎”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阿荣伯点喜灯前的精心准备,也表现了“我”快乐兴奋的心情。
示例二:使用了“一块块”“一段段”“一根根”等叠韵词,语言充满了灵动的美感,既描写了阿荣伯的精心细致,也表现了“我”快乐兴奋的心情。
②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笼火把”比作“火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迎灯队一路前行的动态美,也烘托出“我”喜悦的心情。
示例二:通过“我”“合掌朝着那方向拜”的动作,表现了“我”对迎灯队的虔诚之情和敬畏之心。;
⑶意义: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孙们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迎灯是一年之首,地方全体百姓,对神祇的佑护表示感谢。
仪式:大除夕祭拜祖先典礼要隆重肃穆,祭品要简洁精致,不讲究排场;迎灯典礼不但隆重,还要愈热闹愈有排场愈好。;
⑷示例一:《灯景旧怀情》通过少年琦君的视角感受家乡风俗,既充满了瑰丽的民俗文化色彩,也让我们感到一股淡淡的如烟浅愁萦绕在字里行间。
示例二:《灯景旧怀情》像一幅淳朴的古画,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
示例三:琦君散文那一缕缕的乡愁如烟如梦,朦胧而又清晰,宛在眼前又袅袅飞散,但总有一种情愫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那浓浓的白云亲舍,桑梓情怀。
示例四:琦君散文如一股温暖的泉流滋润温暖着读者们的心房,读她的散文,犹如和一位老朋友聊家常,让你感到生活的温馨,又如冬日手捧一杯清茶,让你感到岁月的美好。;
【解析】(1)文章依据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大年夜点喜灯”和“正月初七迎灯”两个习俗。其具体内容可结合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⑤段,从做法上加以概括即可。
(2)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注意选择恰当的角度。
(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4)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对本文的体裁特征或作者的文笔进行赏析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