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学案)(含答案)统编版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学案)(含答案)统编版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06: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学案
①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体会本文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的特点。鉴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的特点。
1.了解欧阳修以及《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3.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情景导入
“满招损,谦得益”。于人,论个人成败得失;于国,论兴衰存亡。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欧阳修,走近他眼中的后唐史。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了解《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3.相关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4.解题
①伶:乐工,艺人。
②伶官:乐工作了官。
③传:传记,史书编写的一种体式。
④序,一种文体。
5.了解文体
“书序”作为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拓展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6.了解“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7.了解“李存勖”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8.文化常识
①五代:五代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907—960)。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
②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宋代时被废除。
③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另外,古人也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④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伶官( ) 契丹( ) 与尔三矢( )
系燕父子( ) 仇雠( ) 所溺( )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解读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①哉!原②庄宗之所以③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事:  ②原:  ③所以: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第一段有何作用?
理解与巩固
《五代史伶官传序》于篇首开宗明义,道出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①也。与②尔三矢,尔其③无④忘乃⑤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⑥,及凯旋而纳⑦之。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遗恨:  ②与:  ③其:  ④无:  
⑤乃:   ⑥驱:  ⑦纳: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思考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
理解与巩固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晋王临终赐信物叮嘱庄宗要牢记自己遗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取出晋王所赐“矢”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严肃郑重的举动及后文征战得胜归来将“矢”还于宗庙的做法都表现出他时刻牢记父亲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解读第三段
方①其系②燕父子以组③,函④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⑤,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⑥本⑦其成败之迹⑧,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⑨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  ②系:  ③组:  ④函:  ⑤顾:  
⑥抑:  ⑦本:  ⑧迹:   ⑨逸豫: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思考2: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理解与巩固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出《尚书》。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国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
③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五代史伶官传序》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解读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①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岂独④伶人也哉?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举:  ②忽微:  ③溺:  ④独:
翻译: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试概括第四段的作用。
思考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理解与巩固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当庄宗处于兴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衰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而身死国灭。作者运用对比,以总结历史教训。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2: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考3: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思考:《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铺张扬厉,气势充沛;《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叙议结合,笔带感慨。请从两文中各找一例,具体分析两文的论述风格。
活动二:对比并思考
《读通鉴论·五代上·二一》
王夫之
①李存勗(1)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
②奚以明其然邪?麏(2)之走也捷于虎,卒为虎获者,数反顾也。规规恃其穴以为所据,其偶败也,急奔而护其穴,其胜也,复虑人之乘己而内荧,于是内未溃而外失可乘之机,敌且蹙之使自毙于穴中,未有不败者也。存勗知此 。
③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勗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计此决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唯惜裴约(3),而弃若赘疣;急攻杨刘(4),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5)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6)、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勗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注】:(1)李存勗:即李存勖,后唐庄宗。(2)麏:一种鹿。(3)裴约:后唐将领,战死泽州。(4)杨刘:黄河上的一个渡口。(5)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6)友贞: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思考:材料能否证明《五代史伶官传序》观点的成立?请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环节四:思考延伸
关于人的生死观(节选)
人类何时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观?依我看,这主要决定于两项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特别对自然界现象有超脱蒙昧的认识,也就是有某种朴素科学观念的产生;其次,积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生苦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无可避免,人间的真苦难在于社会不公,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间展开对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常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实在是生不如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死观自然而然要发生变化。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周朝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所谓重人事,就是将处理社会关系、重新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统治的“礼”摆在第一位,万事“礼”为首,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分守己。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人的苦难并非由天造成,实人自为之。夏日炎炎,冬夜严寒,“人生百岁,必归其居(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归于死亡)”。相传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传于世,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这就是说,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
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虽有各种迷信观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识淡薄,凡宗教都在政府当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对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没。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
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总的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
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接下来就是宗教的生死观了。在中国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求长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创造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有些如太极拳、练剑等倒颇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使灵魂之说大为盛行。佛教不承认生命“常住论”,也不承认生命“断灭论”,而提出一种所谓“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后来演化为“轮回论”)。等到传入中国,大乘代小乘而兴(大乘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为宗旨),人死要投胎转世轮回之说深入人心(这和佛教的“业力说”和“中阴身”说亦有关)。此外,又掺入了中国的许多迷信观念,于是相对于人间世界,便又创造出一个灵魂世界来。
(选自2007年第20期《新华文摘·关于人的生死观》有删节)
思考:试分析儒家生死观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答案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伶官(líng) 契丹(qì) 与尔三矢(shǐ)
系燕父子(xì) 仇雠(chóu) 所溺(nì)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解读第一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人事:人的作为 ②原:推其根本 ③所以:……的原因
翻译: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理解与巩固
明确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解读第二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遗恨:遗憾 ②与:赐给 ③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④无:同“毋”,不要 ⑤乃:你的 ⑥驱:奔驰,快跑 ⑦纳:收藏
翻译: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
思考2:明确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解读第三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方:当……时 ②系:缚 ③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④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⑤顾:看 ⑥抑:或者,还是 ⑦本:考察,探究 ⑧迹:踪迹 ⑨逸豫:安乐
翻译: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思考2:明确 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②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③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④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解读第四段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举:全,整个 ②忽微:极小的事 ③溺:沉湎,无节制 ④独:只是
翻译: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活动2:文本探究
思考1:明确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思考2: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理解与巩固
明确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数十伶人困之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明确 ①例证法。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②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思考2:明确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各种句式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③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思考3:明确 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明确 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铺陈和夸张的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铺陈;“天下”“字内”“四海”和“八荒”,也是不断铺排。“铺张扬厉”,是指这类句子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有说服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比如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叙中见议,叙议结合,再一次回应“人事”。文章第一段以“鸣呼!”起笔,以“……哉!”结束,笔带感慨。
活动二:对比并思考
明确 不能。材料中作者认为李存勖有将帅之才。以小鹿被虎捕获来论证李存勖对已有城池的患得患失将导致军事失败一清二楚,再次证明其有将帅之才。后通过李存勖灭后梁的战斗经过,论证李存勖不忧虑已有城池的得失最终取得胜利,是个军事奇才。材料主要突出其将帅之才,且是勤于善于战斗。而《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认为李存勖之所以亡国是因为“逸豫”,这与材料中的形象不符合。
环节四:思考延伸
明确 相同点:人生虽短暂,但功业是生命的延续。
不同点:①儒家生死观是相当积极的,道家生死观是相对消极的。 ②儒家生死观主张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尽其用,积极有为;道家生死观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极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