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感知《论语》对话的魅力;
2. 介绍孔子和《论语》,积累重要的文化常识;
3. 落实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本。
二、情境导入
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造就了一大批有为有守的人才,他们的言行主要记载于《论语》一书之中。孔子70岁时,与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5人一起谈论理想志向,4位弟子的理想不尽相同,孔子是如何评价的呢?今天,我们通过文字的桥梁,穿越回2500年前,一起来聆听孔子与弟子的理想论坛!
三、教学过程
任务1:课前。通过预习检测,自学注释,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回顾初中所学内容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诸子百家”《左传》《史记》等基础信息。
【预习资料】
1. 朗读课文 5 遍,读准下列字词读音:
曾皙、饥馑、哂之、以俟、礼乐、铿尔、撰、莫春、沂水、舞雩、与点。
2. 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千乘之国、邦、礼乐、宗庙、会同、端章甫、瑟、冠者、舞雩
任务2:课上。通过“文学知识连一连”“精彩语段读一读”和“知识卡片做一做”等活动环节整体把握本单元学习任务,了解各学习篇目,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回顾必修上第八单元中“探究一词多义”章节内容,借助工具书,通过实词一词多义卡片的制作,学习积累与梳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反复诵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对话中塑造的人格个性和志趣。
任务3:课后。一是梳理积累常用的文言句式,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在文本中作好批注评点,也可以采用表格整理文言知识,完成自主阅读笔记;二是借助评点阅读,揣摩文言语气和语调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在表情达意上有怎样的效果;三是圈画文言关联词语,整理这些关联词语在论辩说理上的表达效果。
可以统筹课内外时间,全面梳理有关文言知识,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札记检查、文言知识抽样检测和互动答疑。
四、教学资料
材料1:知人论世,储备常识。
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父与子、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材料2:重要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通“暮”,暮春)
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尔:(1)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
(2)如或知尔(你们)
2.与:(1)吾与点也(赞同)
(2)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3.方:(1)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且知方也(正道,是非准则)
4.如:(1)如或知尔(如果)
(2)如其礼乐(至于)
(3)如会同(或者)
(4)如五六十(或者)
(三)词类活用
1.可使足民(使……富足)
2.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
3.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
4.端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5.曾皙后(名动,走在后面)
6.赤也为之小(形作名,小事),孰能为之大(形作名,大事)?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则何以哉;
(3)尔何如?;
(4)何伤乎?
2.状语后置: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异乎三子者之撰。
(3)浴乎沂,风乎舞雩。(4)为国以礼
五、课后作业
1、整理巩固本文的重要实词、虚词以及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有什么志向?根据他们的言谈、动作和神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文中的“哂”与“叹”;
2.反复诵读,研读分析,把握四子之性格、志向及形成原因;
3.了解孔子经历、思想主张及政治愿景,感受孔子及儒家的精神格局。
4.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一级实行新高考,新高考采用“3+1+2”的选科模式,据统计,该模式下共有12种选科组合方式,目前大家正面临选科的现实问题,面对这种选择,你以什么为标准呢?社会需求及薪资、个人特长及理想、家长影响与期盼等,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决定自己选科的三个要素并简述理由。(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荐发言或教师抽取两名学生发言。)
老师和大家在初春的教室谈论理想,由大家的发言可知,“小我”理想的实现与“大我”的发展是不可分的。上节课我们疏通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文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追随孔子弟子,对话人生,了解孔子及儒家。
二、教学过程
任务1:结合课本注释变化了解翻译的标准及古人名与字的区别及弟子年龄。
活动1:
请学生将课本翻到《后记》,教师强调本册书是在2019版教材的基础上2022年12月重新做了修订,我们这一课的变化有 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注释中关于“名与字”的替换。
除注释21中将“让”的解释由“谦让”改为“谦逊”,表达更为精准外,21、22的其他三处改动说明什么?结合下表分析。
结论1:信,忠实于原文,改为“仲由”“求”“赤”都是直译,更易于理解。
结论2:真,符合古人称呼习惯。改后的“仲由”“求”“赤”均为名,名一般用作谦卑的称呼,或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旧注释为字,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这是有礼貌的表现;
只有十分熟悉的平辈之间才会相互称名。
活动2:本文题目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为何意?文中发言顺序为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为什么顺序有变?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推荐参考答案:“侍”是陪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年龄分别是近70 、51、39、31、18岁,题目按年龄顺序排,发言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下文“性格”铺垫)。
任务2:理解探究《侍坐章》中的两个关键字。
活动1:文中3次出现“哂”,课本将“哂”注释为“微笑”,有人理解为“嘲笑”,你怎么看待?
赞成解释为“微笑”
推荐答案:(1)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子路却把“勇”放在首位,“礼” 放在第二位;
(2)人际之道讲究“温良恭俭让”,子路“其言不让”。
孔子的“哂”只是笑子路“其言不让”,认为子路不谦逊,而不是笑其“为国”之志,并未排斥指责子路之意。
活动2:研究“与”字。:齐读孔子听了曾皙的发言之后说“吾与点也”,“与”的意思是 什么?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与,赞同。
孔子赞同曾皙,原因有三。
第一,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关。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政,讲求“礼治”,注重文教德化。曾皙所描绘的“春游图”正是太平治世的安详自得、教化礼乐寓于其中的生活素描图,这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第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动乱不安。孔子不满这样的现实,期望出现治世太平、和乐安详的理想社会。曾晢描绘的春游图暗合孔子的理想。
第三,孔子更欣赏曾皙的人品和用世精神。在孔子看来,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都有远大志向,但都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而且都偏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着重在于“大众化的”文教德化,求得富强康乐。这种理想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此外,曾皙的谦逊有礼和旷达潇洒,也是孔子欣赏之处。
任务3: 多角度分析思考孔子与弟子的关系。
活动1:全文围绕“志”展开,请分清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活动2:第一部分孔子问志中,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
【明确】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表现孔子启发性教学的特点。
活动3:各个弟子是如何表述自己志向的?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子路
【其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据《史记》记载,拜入孔门之前,子路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
【述志】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和遭遇饥荒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使军队强大,百姓知礼义。
【分析】子路的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实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2. 冉有
【其人】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很欣赏冉有的。《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子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说明冉有多才多艺,而冉有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
【述志】他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3. 公西华
【其人】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公西赤曾经在孔子推荐下,出使齐国。
【述志】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4.曾皙
【其人】曾点,字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
【述志】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阳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农忙也过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几岁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兴地玩,尽兴之后,快快活活地唱着歌回家。
【析】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性格】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活动4:听了弟子们的述志之后,孔子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评价?
【明确】
1.对子路——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2.对冉有——没有当面评论,但肯定了冉有的志向,认为冉有讲的也是国家大事,国家虽然小,但“足民”也是大事。
3.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活动5:从这段师生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1.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出力。鲁定公时,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
2.孔子作为老师,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
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任务4:研究“叹”字。曾皙谈完之后,“孔子喟然而叹”,结合下面资料分析,孔子为什么叹?
小组讨论,发言、补充,最后教师形成条理化的小结:
(1)稍显落寞的感叹!孔子 36 岁到齐国,55 岁到卫国,60 岁在陈国,68 岁才回 鲁国。我们虽然不知道这次对话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 定的是,孔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推销儒道,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结果是“道不通”,甚至发出“乘桴浮于海” 的感叹!就在屡次碰壁、历尽沧桑之后,一个安详的午后,或 者明朗的早晨,这个襟怀像清风明月一样的曾皙,这个随意散 淡、自得其乐的鼓瑟高手,他在先生面前描述的阳春三月好 风景,正好触及了孔子灵魂深处的伤痛,于是共鸣产生了:“吾 与点也!”这是稍显落寞的叹息。(板书:现实遭遇)
(2)深有同感的感叹!《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卫灵公》中他对蘧伯玉的称赞,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述 而》中他又赞赏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 是夫。”可见,在他看来,“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既需要有对原则的坚守,也需要有变通的智慧。曾皙用行舍藏的人生选择,与“我”心有戚戚也。这是深有同 感的感叹。(板书 :人生选择)
(3)符合政治教化的赞叹!儒家讲究礼乐教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 来之,则安之”。曾皙的人生理想符合儒家“为国以礼”的政治 主张。(板书:政治教化) 补充串讲群文资源: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 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对大同世界、太平盛世“礼乐仁和”的赞叹!曾皙描述的正是一幅“礼乐仁和”的社会愿景图。礼:拔濯于沂水,以除灾祈福。舞雩:祭天求雨之处,求雨有歌舞, 故称“舞雩”。乐:风,讽也;咏,歌也。仁:安详清明。和:少 长和乐。(板书:社会愿景)
任务5:儒家政治理想
由四子之志可知,儒家之道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哪些思想主张
【提示】富民强兵 礼乐文明 美美与共
参考资料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资料2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三、布置作业:预习《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假如孔子与弟子谈话时,孟子和庄子也在一起,他们将会有怎样的发言,请选择一位并为其准备发言稿,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