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22-2023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作文评讲

文档属性

名称 汕头市2022-2023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作文评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08: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头市2022-2023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作文评讲
【原题回顾】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字材料分析】
文字材料围绕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展开。《续诗品》是清代诗论家袁枚仿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作,简括了诗歌创作的过程、方法、修养、技巧等具体经验体会。“尚识”,就是以见识为高,见识为重。材料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鹤”这句话“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处理好“学”“才”“识”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目标。
材料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了阐释“学间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 射,才能命中目朽标”。学,是指“学问”,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才”是“才能”,是实 现目标的手段。材料将学问比喻为“弓弩”,将才能比喻为“箭头”,可见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弓和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只有当学问的弓弩拉得更满,才能的箭镞才会飞得更远。所以,学问是发挥才能的基础,有了学问的积累,才能可以更好地发挥。识, 是指“见识”,为实现目标指明方向、路径。“见识”可以解释为“见闻、知识”。从“识
以领之,方能中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见识”对“学问”和“才能”的引领作用。一个人通过学习、实践获得厚实的见识,形成一种判断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以把“学”和“才”用到合适的、准确的方向上,让学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人生目标。
综合以上的分析,材料强调 了“学” “才”“识”是实现目标的三个条件,而这三者 的关系是:学问是基础,才能是手段,见识是引领。
【引导语分析】
(一)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我们”是指考生,即青年一代,考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来谈 材料的启示意义。“启示意义”要谈读了“以上材料”后所领悟的道理,道理具有抽象性,所以所谓“启示意义”,就是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从材料出发,谈“启示意义”可以围绕“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这一基本要义展开,重点是对“学”“才”“识”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三者关系表述, 并联系现实中的事迹或现象来论述。在表达观点时,“弓弩”“箭头”的比喻不宜照搬,要揭示这一比喻的本质。
(二)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结合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 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 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主要 是阐述“学”“才”“识”的内涵及三者的关系,含义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哲学意义、抽象意义,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当中。
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你”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代称。“感悟”指感想与领悟,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启示意义”必须从材料得出,必须与材料及其含意和情境有“强相 关”。“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
【试题要求分析】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要求”,主要有4层要求,其中“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至为关键。角度,主要 是从立论驳论着眼;立意主要从内容指向角度切入,或正向或反向。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立
论驳论或立驳结合,还是正向反向或正反结合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一)选准角度
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
1.正向角度:即从正面切入,以立论来结构文章,比如肯定“学”“才”“识”在实现 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认同“识”对“学”和“才”的引领作用。
2.反向角度:即从反面切入,以驳论方式来结构全文,比如批判只有学问才华,却没有 见识,最终走向歪路的现象。
3.综合角度:将正向角度与反向角度综合而用之,边立边驳、立驳结合,或详正略反或 略反详正,都属于综合角度。
4.其他合乎要求的角度。
(二)确定立意
1.正向立意:文章的立意以肯定、赞赏为主,肯定“学”“才”“识”在实现目标过程 中发挥的作用,认同“识”对“学”和“才”的引领作用。诸如此类的立意或抽象拓展延伸 的立意都属于正向立意。
2.反向立意:文章以批判没有处理好“学”“才”“识”三者关系来立意。诸如此类的 立意或抽象拓展延伸的立意都属于反向立意。
3.综合立意:综合上述两者的立意。
4.其他合乎要求的立意。
【题意分析】
(一)符合题意
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三个方面的写作任务:
1.谈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意义:读懂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其含意与逻辑并切扣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与逻辑来谈“启示意义”。所写“启示意义”与“我们”强相关,能联系“我们”的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来谈材料的启示意义;“我们”人称有时可以“我”的人称形式出现 (与写作引导语中的“你”吻合)。
2.结合材料: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抓住材料的重点内容及其含意与逻辑来写作。从材料 出发,谈“启示意义”可以围绕“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 能命中目标”这一基本要义展开,重点是对“学”“才”“识”三个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三者 关系进行阐述、论证。
3.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感悟与思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
全面完成上述3个写作任务,即可视为“符合题意”。
(二)基本符合题意
1.没有结合材料,谈启示意义。
2.没有结合材料,写感悟与思考。
3.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启示意义。
4.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感悟与思考。
5.不符合情境,任务完成得不好。
6.对材料中给定正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批评,对材料中给定反向材料(内容及含 意)进行肯定与赞扬。
(三)偏离题意
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董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4.白卷。
【参考立意】
1.学问是基础,才能是手段,见识是引领。/学问做底蕴,才能做锋芒,见识做引领。
2. 以见识引领学问和才能。
3.学为才之基,见识为引领
【阅卷分析】
洪志莹老师提供——
(一)作文存在问题:
1.核心概念理解不清,混淆学问和才能,学问和见识,偷换概念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将学问换成知识 将见识换成学识。
2.三者关系辨不清,尤其是对学问和才能,谁是基础,谁是内在谁是外显,很多同学不明白,也未能紧紧扣住材料中的“弓弩和箭头”这一关系来说。
3.很多同学开头能从以材料出发来写,但是行文过程中紧扣材料的意识还是不够强,比如仅仅强调学问的重要性,抛开“弓弩”这一说法,不够扣题。
4.论据不足,泛泛而谈,未能联系生活和社会现象。
(二)备考建议:
1.继续强调解释核心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现象强化核心概念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材料,紧扣材料来写作,让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更要多思考材料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
林晓敏老师提供——
(一)赋分标准:
1.完篇且抓住三个概念一般37-39分。
2.完篇且表现三个概念关系部分准确的40-43分。
3.完篇且三个概念关系表述准确的42-47分。
4.以上分值判定分别结合文笔、结构、论述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二)本次作文亮点:在于大部分同学开头结尾都能有意识的回扣材料。
(三)主要问题:
关于概念:
1.概念理解不当,主要表现为(1)偷换概念:常见的是将“学问”替换为“学习”“积累”“基础”(2)混淆概念。最主要体现为“学问”与“见识”混为一谈。“才能”与“学问”混为一谈。
2.行文思路重心不当。部分同学行文侧重于解释三个概念的涵义,忽略了三者关系的分析处理。
3.三个概念关系处理不够深入、准确。很多同学将三者关系仅仅理解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并没有在行文过程中对这三者关系进一步准确定性,判断“学问是基础,才能是手段,见识是引领”。
以上关于概念处理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脱离了对材料的关键句的把握分析。
关于论证:
1.本次作文很多同学字数勉强800,行文一眼望去,内容较少,一般都是不背论据不积累材料的作文,这些作文有一部分对材料理解准确,行文思路也不错,但是却缺乏论据导致论证不到位。
2.全文行文结构和段落行文结构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有的同学全篇才四段,不懂分段分层。局部段落“提出观点——分析——论据——分析——总结”层次、论证方法还不熟练,部分同学仍然以叙代议。
3.逻辑分析仍有待加强。譬如此段,真的是不知所云。段路论证结构是清晰的,但是论证起点和终点却不甚明了。
【标题分析】
(一)问题标题——
1、忽略关键词(材料对象)《弓箭》《打好基础才是关键》《学无止境》《成功的必需品》《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精准命中》
2、遗漏关键词(材料对象)《只有见识引导,才能走向人生目标》
3、缺乏关联性(关系不明不准)《才能、学问与见识》《增加学问,提升见识,方能增加才能》
(二)优秀标题——
《学如弓,才如箭,识如弦(作引领)》(309郭乾洪)
《以学习为辅(基),开见识之花》(311黄晓佳)
《学问与才能、见识兼被(备),射出精彩人生》(311吴梓婷)
《以学才之基,识之(以)向,(成)就人生》(311蔡宜)
《学、才、识三者缺一不可》(简单却实在的标题)(311郭晓珊)
《学、才、识三者相辅相成》(简单却实在的标题)(309郑琳恩)
《以学问之弓、才能之箭,识之以导、,造就人生》(311郑伊琳)
《植‘学问’之壤,绽‘才能’之花》(311郑伊君)
《‘学’‘才’并驱,以识领之,方能中鹄》(311陈小双)
《学、才、识并驾齐驱,共创美好未来》(311洪贤雪)
《学为弓弩,才为箭簇,识为方向(,抵达目标彼岸)》(311文津)
《以学为基,以识引才》(311马锦莎)
《固学问,增见识,展才能》(311林修光)
《以见识辅助学问(,)与才能促成成功》(311陈洁)
《筑学问,以见识之向(,)射才能之箭》(311林燕丽)
《学问与才能齐飞,见识与成功共舞》(311吴璇萍)
《以见识引导学问与才能,实现人生目标》(311郑冰薇)
《以学(、)才和识之水,育理想之花》(311李慧仪)
《学、才、识三者并进,促人生发展》(309洪嘉铃)
《兼具学才,以识领之》(309洪锦长)
《箭指长空,力破苍穹》(309李钦敏)
《以学为基,用才作具,让识作(引)领》(311黄悦珊)
《学为基,才为技,识为引,中标走幸福人生》(311郑培炫)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311苏静仪)
【典型文分析】
典型结构1——
《以学为基,用才作具,让识作(引)领》(311班 黄悦珊)
(开头)清代文学家袁枚在……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更懂得平衡这三者的关系。
(分论点1)学问是基础。
(分论点2)才能是工具。
(分论点3)见识是方向。
(结尾)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人,哪一个没有学问,哪一个没有才能,有哪一个没有见识?将学问作为基础,才能用作工具,再让见识引领方向,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将这三者运用协调,去实现人生理想,稳扎稳打,所向披靡。
优点评价:
缺点分析:
典型结构2——
《箭指长空,力破苍穹》(309班 李钦敏)
(开头)古人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之领之,方能中鹄。”前人的智慧给予了后世众多启迪,究竟要如何处理学问、才能和见识的关系,才能“西北望,射天狼”?
愚以为,若想箭指长空,力破苍穹,三者缺一不可。
(分论点1)学问足够渊博,才能拼尽全力拉出“满月弓”,但没有才能、见识的加持,弓拉得再满,也不过是徒劳。
(分论点2)才能修炼得当,才能将箭头打磨成最尖利的磨(模)样,但倘若没有学问、见识的加持,也是一场徒劳。
(分论点3)见识得多了,才能引导弓箭发射,但倘若没有学问、才能的加持,再多的学问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总结上文)……三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命中靶心,窥得前人“西北望,射天狼”的一二风彩(采)。
(结尾)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既有丰富学问的广阔平台,也有增长才能的有利工具,还有供我们见识广大天地的祖国大好河山。因而,我们新时代青年人要琸(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为子孙后辈们这些尚在打磨中的利箭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语序不当)
箭指长空,力破苍穹。箭矢划破天空发出的嗡鸣,将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佳见证。
优点评价:
缺点分析:
典型结构3——
《学为基,才为技,识为引,中标走幸福人生》(311班 郑培炫)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名句“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之领之,方能中鹄。”把我们的人生比作弓弩,才能比作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方能命中目标。而作为持弓人的我们,应正确理清出学、才、识三者之间关系,以学为基、以才为手段、以认识为引领,用好这三者,拉好弓,射出趋近靶心甚至靶心的箭,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人生。
打好学问的地基,运好才能的手段,引以正确远大的见识。以叶嘉莹教授的渊博专业和贡献为例子分析。
反之,空有满腹经纶,却无远大的见识,只能处于一个极具尴尬的靶位。以某城市发展的落后为例。
梁启超所言(:)“故今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青年一代要追寻党行走的脚印,谨记总书记谆谆教诲。拉好人生之弓,打牢学问之基,如三毛所说:“基础是重要的东西,没有根基的人,将来走任何一条路都比那些基础深厚的人来得辛苦和单薄。”我们处在这个大好时机,更应该积累深厚的学问,运用好箭头,涨更多的见识,让我们的未来走得更加通畅,让人生更接近靶心。
优点评价:
开头扣题得出鲜明的中心论点,正反论证有力量,结构较为紧凑,例子典型有说服力,基本能扣住三者或理清彼此的关系……
缺点分析:
欠缺第三个总结性论点,三者关系的论述尚不深入,结尾段流于引号和口号……
典型文4——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311班 苏静仪)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向我们道明“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之领之,方能中鹄”。然这不仅是射箭之术,更乃人生征途。人生亦是如此,方得扎实学问,打好基础;发展才能,充实自我;更兼拓宽视野,见多识广,以不俗之见识指引弓箭发射,才能成就不凡人生。
正如其言,学问如弓弩,我们须得打好基础,扎实学问,才能将弓弩拉满。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生的扣子必须一个一个好。”。读书亦是如此,在学习的阶段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增长学问。站在当下,遥望古今,写下不朽名作《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正是扎实学问,研析古书,日以继夜地学习才得以有这一不凡成就。又如《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般,不辞辛劳地访问大山,了解风俗,积累学识,写下一笔笔生动的注脚,广为流传。
学识之上,还得发展才能,才能使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奥运冠军谷爱凌不仅拥有超高的智商,更兼有不俗的体育运动能力。她凭借一已之力拿下多个金牌,迅速“出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不少青少年崇拜的对象。谷爱凌用行动向人们阐明:才能就像箭头,只有发展才能,才能更加充实自我,使人生之箭更加锋利有力。
在扎实学问,发展才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能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劝学》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间者彰。”。我们当如其文中君子般,假于物也,从而达到拓宽视野、见多识广的效果。回望改革开放之伟大历程,不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有超前的见识,当今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吗?由此得之,见识对于人生有重要引导作用,我们须以正确的意识来引导弓箭发射,从而命中目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这不仅是个人之圭臬,更是社会之遵循。《人民日报》有言:“过去的几代青年为中国不懈努力,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世界当成想象的空间一展拳脚。”,由此观之,我们应扎实学问,充实自我以不凡见识之笔,绘就人生蓝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