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二、世界历史的分期
世界古代史: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 1500年: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1900年至20世纪末。该世纪既是千年之交的世纪,也是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纪。
一、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西亚
东北非
南亚
东亚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程标准:
01 人类文明的产生
02 古代文明的共性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01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02 影响文明多元的特点
目录CONTENTS
01
人类文明的产生
远古人类生活想象图
恰塔尔 休于遗址想象图(世界最早的城市遗址)
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civilization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和进步状态,与所谓的“野蛮”相对而言。
——王震中《文明起源之比较》
civilization“文明”
早期文明产生历程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提高
播种收获定居
私有制产生
不断扩张
记事
管理
文明
社会分工
农业
手工业
交换与贸易
专门管理城市的人才
生产剩余!
阶级分化!
战争与奴隶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阶级
文字
国家
城市
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根因)
0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Q:古代文明的特征:
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征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北纬30°
中国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
约公元前2千纪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3千纪
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2070年
结合上图分析古代文明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又可分为那些类型?
地理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北纬三十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地理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
大 河文 明
海洋文 明
(一)古巴比伦文明 —— 西亚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地形图
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
两河的上游基本在山岭和高原中流淌,中下游地区则形成一块巨大的的冲积平原,把一片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
地理概况
各族相争、战争频繁
公元前2900年
苏美尔城邦时代
公元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产生最初文明
公元前8世纪
亚述帝国
公元前6世纪
波斯帝国
公元前7世纪
新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文明 地理环境
产生发展
文明表现 政治制度
文化成就
前3500年左右产生
约前2900年苏美尔
前18世纪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
①君主专制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①楔形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洪水方舟传说
④60进位制 ⑤战车
上部分·浮雕
显示君权神授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下部分·正文楔形文字雕刻
《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
——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法典正文共282条法律条文 ——摘编自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第1—25条 道德范畴(诬陷、偷盗等)
第26—42条 国家范畴(兵役、劳役等)
解决财源兵源问题
第43—282条 私人范畴(租地、土地纠纷、租赁、商贸、债务、寄存、婚姻、继承、人身伤害、医疗、人质、船业、雇工、奴隶纠纷等)
内容全面 私法为主
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一)古巴比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
◎《吉尔伽美什》史诗楔形文字泥板
◎60进制
◎洪水和方舟传说
◎最早使用战车作战(实心车轮)
楔形文字雏形产生之时,多为图像符号。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一直被使用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使用情景如同现今的拉丁文,后失传。
(一)古巴比伦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
问题探究: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地位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
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
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
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
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
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保护私有财产
施行同态复仇法
阶级歧视,维护奴隶制
宣传君权神授(神权主义色彩浓厚)
颁行保护平民利益的规定
材料4:在迄今所发现的楔形文字文献中,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在苏美尔文献中占95%左右。在《汉穆拉比法典》颁布之前,两河流域已有《乌尔纳木法典》 (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苏美尔法典》、《苏美尔亲属法》、 《埃什努那法典》 、《李必特·伊丝达法典》。
——摘编自 于殿利《巴比伦古文化探研》
材料1: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把两河流域聚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他厉行中央集权,把宗教、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集中于一身……统一的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法律。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古代部分》
史料阅读 为什么两河流域能出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材料2: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环居在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游牧部落,都是虎视眈眈地要来夺取这块肥沃的绿洲。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充满了此去彼来的定居部族和游牧部族之间的竞争攘夺。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古代部分》
材料3:两河流域文明处在一个连结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 ——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法制:两河流域有重视法律治理的传统
经济: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工商业发达
社会:各族不断入侵争战,民族关系复杂
政治:汉谟拉比实现集权统一,需巩固统治
尼罗河流域地形图
地理上的埃及是指尼罗河下游所冲积的一条狭长谷地和三角洲。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大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埃及东接红海和阿拉伯大沙漠,南接非洲内陆的原始丛林,西接撒哈拉大沙漠,北濒地中海,四周都有天然的屏障。
地理概况
瀑布
地中海
撒哈拉沙漠
沙漠
(二)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埃及文明兴起
约前3500年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约前1550-1069年
埃及新王国(法老)
约前3100年
埃及古王国(金字塔)
约前2686-2160年
31个王朝
古埃及文明 地理环境
产生发展
文明表现 政治制度
文化成就
前3500年左右兴起
前3100年左右统一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法老至上的权威
②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①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象形文字
③制定太阳历
④金字塔(建筑和数学)
⑤莎草纸
成也尼罗败也尼罗
尼罗河水量丰沛
(洪水泛滥)
赐予埃及肥沃的土壤
粮食丰收、政局稳定
尼罗河水量不足
影响农业生产
国内局势动荡
外敌入侵
埃及文明
冲击
古埃及文明基本仅分布在尼罗河沿岸,从古王国时期开始,埃及就随着尼罗河水的涨落进入了这样的一种“统一—盛世—衰弱—分裂—统一”的循环.
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二)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③公元前1550年,埃及新王国时期,国王开始采用“法老”尊称神化王权;
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
(二)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文明概况
(二)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法老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权威。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太阳历
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
下可以千年不腐
归纳总结 如何理解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流域
定期泛滥
贯穿南北
水源沃土
相对隔绝
莎草
烈阳高照
历法:
太阳历的制定
政治:
较早集权统一
宗教:
太阳神拉为万物创造者
经济:
农业发展
社会:
相对稳定
文化:
莎草纸的发明
建筑:金字塔的建造
集权统一,定期农闲
古印度地形图
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产生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由土著人创造。其文明昌盛但很快衰落,之后雅利安人迁入,古印度文明从此开启一个新阶段。
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恒河两大水系灌溉着北印度广阔的平原,为农业的发展造成有利的条件。
地理概况
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人入侵
(三)古印度文明 --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前3千纪
哈拉帕文明
达罗毗荼人(土著)
公元前6世纪
列国时代
公元前1500年
“吠陀”时代
前2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4世纪
孔雀王朝
古印度文明 地理 环境
产生 发展
文明表现 政治制度
文化成就
前3千纪产生
前6世纪形成国家
印度河平原;
恒河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①佛教
②史诗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③数字到9,发明0,按位计值。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贵贱、等级分明
法律地位不平等
职业世袭
人生而不平等
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首先它否定婆罗门教关于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说教,……其次,针对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个瓦尔那的学说,提出瓦尔那起源于社会职业分工的学说。……再次,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贵贱、等级分明
法律地位不平等
职业世袭
人生而不平等
佛教
时间:前6—前4世纪
创始人:释迦牟尼
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
制度下的等级体系
众生皆平等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又称如来。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三)古印度文明 --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度古代历史更迭图
一直被侵略,从来没停过
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分。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 —刘湍康《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开伯尔山口
帕米尔高原是印度抵御入侵的屏障
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自然环境:三面环海,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古印度民族众多,语言不一
(18种)
(四)古希腊文明—— 欧洲希腊半岛和爱琴海
爱琴海地形图
古代希腊是一个地理概念,中心区域包括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海,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同时爱琴海里遍布岛屿。
地理概况
爱琴文明
前2千纪
荷马时代
前5世纪
古典时代(希波战争)
前12世纪
古风时代(城邦)
前8世纪
前4世纪末
马其顿统治
①爱琴文明(BC20世纪——BC12世纪):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②城邦文明(BC8世纪——BC6世纪)
典型城邦:斯巴达、雅典
文明历程
三面环海
港口众多
山脉隔绝
海岛密布
山多地少
地接三洲
小国寡民
独立自治
吸收西亚
北非文明
工商业发达
海外贸易
海外殖民
城邦政治
文化丰富
自由、冒险
平等互利
(四)古希腊文明—— 欧洲希腊半岛和爱琴海
海洋文明
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古希腊文明 地理环境
产生发展
文明表现 政治制度
文化成就
前2千纪产生
前8--前6C城邦发展
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
城邦制度
斯巴达:寡头制
雅 典:民主制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文学:神话、戏剧
历史: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城邦制度】城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本邦成年男性公民集体。
城邦特征: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斯巴达:实行少数人的寡头政治
独裁统治、军国主义
雅典卫城遗址、
斯巴达雕像
雅典:多数公民的民主政治
希腊政治
公元前8世纪
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执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衰落
公元前4世纪
城邦制渐衰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法律至上
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
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多数人的暴政)
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如何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在雅典40万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的;剩下的16.8万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弗里娜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洛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团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进步性
①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
②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局限性
①大量外邦人、妇女、奴隶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②服务于奴隶主专制。
③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
神话
《荷马史诗》
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理性主义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
拒绝从众! 反抗威权!
挑战师道! 更爱真理!
质疑神灵! 理性思考!
“驻足现实”
“仰望星空”
“率性而活”
“热爱生活”“逞强好斗”
“踏浪探险”“特立独行”
希腊人的民族性格……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西亚的《汉谟拉比法典》、埃及的法老统治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存在于世界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这本质上说明( )
A.自然地理环境是决定因素
B.加强统治的需要
C.历史发展的必然
D.文明的多元特征
D
君 主 专 制
民主政治
小结:世界文明的多元性
探究:古代文明多元的原因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观念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B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岛屿、山恋叠嶂
商贸发达
民主
平原
农业国
专制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因素或
唯一因素

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
文明是平等的,
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文明是包容的,
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只有共荣才能共存。
“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结语: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国家的出现
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地理环境
政治发展特点:君主专制、颁布法典
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文学等
地理环境
文化成就:象形文字、历法、数学等
政治发展特点:统一、官僚体系
地理环境
文化成就:佛教、数学等
政治发展特点:种姓制度
地理环境
文化成就:戏剧、历史、哲学等
政治发展特点:城邦体制、民主政治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堂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