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10:34:23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A D B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C B A B C D A
1.【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各式各样,而货币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媒
介,所以可以推测出当时辽宁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商贸联系,故选 D项;由于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的货币不统一,所以才会出现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货币各不相同,因而并不能据此得出货币使用状况日
益混乱的结论,排除 A项;题干中货币的出土体现的是区域间的商业交流与联系,而不是民族间的交融,
排除 B项;由于表格中的货币并不统一,也未体现出统一的趋势,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的结论,排除 C项。
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世界的本原是道的观点,故选 D项;
尽地力之教是李悝的观点,排除 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观点,排除 B项;为政以德是孔子观点,排除 C
项。
3.【答案】C【解析】秦朝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要涉及到交通、物质基础、法律、行政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方
方面面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所以主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选 C项;关
中地区经济的繁荣只与“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有关,但是题干中的人口迁徙活动还包括“向
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
所以 A属于以偏概全,且不能体现出政府强行迁徙的特征,排除 A项;法律体系完备只能为政府强行迁徙
民众提供法律保障,而这些措施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而在于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排除 B项;
驰道交通的发达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保障,但并不是政府强行迁徙民众的主要原因,排除 D项。
4.【答案】A【解析】由“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故选 A项;由“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可知,这说明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政治领域中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排除 B项;题干中的信息是一种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强调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问题,排
除 C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医学养生范畴,而与民本主义思想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
D项。
5.【答案】D【解析】题干诗句描绘的是科举制,唐玄宗时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故
选 D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而不是隋炀帝时,排除 A项;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
殿试,而不是唐太宗时,排除 B项;科举制从一开始就是注重才能,而不注重家世,道德也难以体现,排除
C项。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前中期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利用相权之间的相互牵制来加强
皇权,削弱了相权,因袭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 B项;根据材料可知,群相制度涉及的群体数量有限,并不
会导致冗官问题,排除 A项;根据所学可知,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也容易导致推诿现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
率,排除 C项;根据所学可知,群相制属于中央官制,他们没有监察权,不属于监督机制,并不能完善监督
机制,排除 D项。
7.【答案】C【解析】图示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且存在内阁,督察院、五军都督府,还有厂卫特务机构,所
以是明朝中央机构的图示,故选 C项;宋朝不存在内阁和厂卫特务机构,排除 A项;元朝皇帝之下有中书
省、御史台、宣政院等机构,而没有内阁,所以与图示不符,排除 B项;清朝中央机构应该有议政王大臣会
议或者军机处,所以与图示不符,排除 D项。
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故选 C项;南朝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排
第 5页
除 A项;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排除 B项;唐朝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排除 D项。
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参知政事是副宰相,与宰相同平章事共掌行政权,故选 A项;统管
地方财政是转运使,排除 B项;制约知州权力是通判,排除 C项;负责禁军调动是枢密院,排除 D项。
10.【答案】D【解析】辽圣宗推崇汉文化,选派伴读史书之人,命令优秀子孙学中国书籍和习读经书,开科举
并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推动辽国学习汉文化,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故选 D项;
辽圣宗的所作所为都应该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消除民族矛盾也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排除 A项;题
干中并没有提到契丹政权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没有对比,不能得出儒学处于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 B
项;学习汉文化未必就一定导致少数民族文明的衰落,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排除 C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实行的针对汉族和契丹族的管理制度,故选 D项;
猛安谋克是金朝制度,排除 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制度,排除 B项;行省制是元朝制度,排除 C项。
1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沈括的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故选 A项;《授时历》是元朝郭守敬的著
作,排除 B项;《农书》是元朝王祯的著作,排除 C项;《蒙古秘史》是元朝史书,排除 D项。
13.【答案】D【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解题关键信息是“鞑靼”“瓦剌”“九边重镇”等。据材料
中“鞑靼”“瓦剌”“九边重镇”等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朝代是明朝,结合所学知识,明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
自于蒙古,故 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明朝时期不相符,排除。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结合表格信息
可知,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基本在一半以上的比例,而棉花作为经济作
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故选 B项;材料讲的是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
例在不断上升,棉田种植的是棉花,属于经济作物,并不是高产粮食作物,排除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并没有出现逆流,排除 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
工业,与雇佣关系的出现有关,而材料讲的是农业,排除 D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可知“活性因子”指的是有利于资
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发
的发展,明清易代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因此②、④不能体现“活性因子”,符合题意; ①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因此它能体现“活性因子”,不符合题
意;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因此也能体现“活性因子”,不符合
题意;选择 A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以
成为圣贤,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儒家认为只有孔子和孟子才是圣人,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和叛逆色彩,故
B项正确; A、C、D项是的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叮嘱他们要使得条约内容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可知清朝统治者
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加恩”,说明统治者对战争的失败反思不够深刻,故
选 C项;耆英出身满洲贵族,说明清朝统治者任人唯亲,排除 A项;鸦片战争过程中,道光皇帝一度态度
强硬,并未完全迁就侵略者,只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对世界发展的无知,排除 B项;清朝统治者将不平等条约
视为“加恩”说明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列强侵略的本质,尚未意识到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客观形势,排除 D
项。
19.【答案】D【解析】由“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得,洋务派认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就可以维护清朝封
建统治,反映出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并未真正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是封建制度,故选 D项;
由“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洋务派希望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排除 A项;由“可
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向西方学习,而是通过向西方学习来维护清朝的封
建统治,排除 B项;由“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洋务运动领导者是从封建统治出发而提出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并未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排除 C项。
第 6页
20.【答案】A【解析】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发表了《孔子改制考》,以孔子的名义宣传,以减少阻
力,故选 A项;《资政新篇》出自洪仁玕之手,不是康有为所作,排除 B项;《海国图志》出自魏源之手,
不是康有为所作,排除 C项;《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与维新变法无关,也非
康有为所作,排除 D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
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答3点即可得6分)
(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
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8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据材料一“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
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可知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据材料一“墨子的
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据材料一“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
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可知,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
繁,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第二小问性质,根据所学百
家争鸣相关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2.【答案】
(1)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富强;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外进行扩张;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
战争,中国被打败,国门被迫开放,社会性质发生变化。(8分)
(2)变化: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2分)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学习西方技术的路走不通;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开始认识到制度的缺陷。(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结合所学可从中国、英
国两个角度入手;
中国:结合所学得出清朝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
自拔;
英国:结合所学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富强、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对
外进行扩张等角度展开;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国人……仿造船炮”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对中国发动鸦
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国门被迫开放,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材料二“围绕制度层面
的文化更新”结合所学得出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进行制度变革。第二小问原因,据材
料二“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结合所学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
产,说明学习西方技术的路走不通;据材料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
一系列主张”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认识到制度的缺陷。
第 7页
23.【答案】(12分)
示例:
“封建盛世”多发生在王朝初创时期,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以稳
定社会秩序,力求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封建盛世”的内容大致包括:轻徭薄赋、约法省禁、重视选官用人、
注意纳谏、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封建盛世”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经济较快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是,“封建盛世”不会像古代史臣渲染的那样富足繁荣,阶级压迫和
剥削仍然十分严重。(12分)
【解析】
第一,分析“封建盛世”一般出现的时段、原因,得出“封建盛世”多发生在王朝初创时期,统治阶级吸
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以稳定社会秩序,力求其统治的长治久安。第二,结合材
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盛世”的内容,得出“封建盛世”的内容大致包括:轻徭薄赋、约法省禁、重
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整顿吏治、兴修水利等。第三,辩证地认识“封建盛世”得出,积极方面——“封
建盛世”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经济较快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消极方面——“封建盛世”不会像古代史臣渲染的那样富足繁荣,阶级压迫和剥削仍然十分严重。
第 8页宿松县中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开学考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20 题)
1 .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
地点 燕明刀 (燕国 货币) 甘丹刀 (邯郸 铸造) 平 首 方 足 布 (三晋货币) 平 首 尖 尖 足 布 ( 赵 国 货 币) 圜钱 (秦、魏 货币)
凌源 √ √ √ √
庄河 √ √ √ √ √
朝阳 √ √ √ √
(

)口 √ √
A . 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 . 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 . 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 . 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2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 ( )
A .“尽地力之教” B .“兼爱”“非攻”
C .“为政以德”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秦统一后,秦朝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 (今陕西临潼)、云阳 (今陕西淳化)、北河 (今内蒙古中部)、榆中 (今陕西北部) 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 在以前是难以想像的。秦朝政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 ( )
A . 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 B . 法律体系的完备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 驰道交通的发达
4 .《黄帝内经》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同时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可知,《黄帝内经》( )
A . 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B . 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
C . 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 D . 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5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关于诗句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 的是 ( )
A . 隋炀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B . 唐太宗首创武举和殿试
C .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D .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6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 75 人;唐中宗时, 曾有 19 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
A . 导致了冗官问题 B . 强化了君主权力
C .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完善了监督机制
第 1页
7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图所示的政治制度产生于 (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8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逐渐走到世界前列。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
序号 时期 人物 代表作或成就
① 南朝 祖 冲 之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② 隋朝 李春 绘制《禹贡地域图》
③ 北朝 贾 思 勰 编纂《齐民要术》
④ 唐朝 僧 一 行 设计建造赵州桥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9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 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宋代参知政事 ( )
A . 地位为副宰相 B . 统管地方财政 C . 制约知州权力 D . 负责禁军调动
10.辽圣宗时期推崇汉文化,不仅要求众将领选派伴读史书之人,还下诏“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 籍,习读经书”;此外,他还开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 这些举措 ( )
A . 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B . 表明了儒学在契丹处于主导地位
C . 导致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日益衰落 D . 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1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辉煌历史的典型时期,也是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与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或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治理积累了有益经验。下列属于辽朝推行的管理制度是 ( )
A . 猛安谋克制 B .“四等人制” C . 行省制 D . 南北面官制
12.沈括是北宋时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与科技史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观察,在天文、地理、水利、算术、物理、 生物等诸多科学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下列著作由其编纂的是 ( )
A .《梦溪笔谈》 B .《授时历》 C .《农书》 D .《蒙古秘史》
13.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一朝代是 ( )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 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第 2页
14.如图是一幅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北疆图。长期以来,该王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 ( )
A . 沙俄 B . 葡萄牙 C . 蒙古族 D . 女真族
15.表 2 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 明,这一时期 ( )
表 2
区域 松江府 太仓州 嘉定县
占比 50% 70% 90%
A . 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 B .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 . 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 D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6.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 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不能体现“活性因子” 的有 ( )
①“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出现 ②内阁设立
③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明清易代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17.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 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
A . 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 . 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 .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 . 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18.1842 年,清朝皇帝在看到《南京条约》各项条款后,决定启用耆英等大臣主持谈判工作,并叮嘱他们要使 得条约内容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
A . 用人政策灵活而不拘一格 B . 对列强入侵一味迁就
C . 对鸦片战争反思不够深刻 D . 已积极应对民族危机
19.曾国藩于 1861 年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 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 略”。这反映出 ( )
A . 洋务派希望改变封建统治
B .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向西方学习
C . 洋务运动领导者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
D . 洋务运动领导者未能认识到中外差距的实质原因
20.维新运动中,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发表了 ( )
A .《孔子改制考》 B .《资政新篇》
C .《海国图志》 D .《四洲志》
第 3页
二、非选择题 (共 3 大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 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 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 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 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 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 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 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 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6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8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 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845
年姚莹写成《康輶纪行》,1848 年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枏写成《海国四说》。 这些著作,有些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这一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 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 因此最初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 世纪末, 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之中,而资产阶级的成长及其知识分子代表意识形态的转换,促使维新 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 围绕制度层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痛陈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要求对制度层面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领域。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 40 年代国内出现介绍西方的著作的背景。(8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及原因。(6 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文景之治 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遂 成为汉朝定制。废除一些严刑酷法,结果“刑罚大省”“断狱数百,几至刑 措”,这与秦朝“断狱岁以千万数”形成鲜明对比。
贞观之治 唐太宗常说,人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还认 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 贞观年间掌权的大臣大有 所长。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开始裁减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修订《大唐六典》, 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据统计,玄宗执政期间,全国共修建 56 个水利工程,相当于唐朝所修工程总数的 20% 以上。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盛世”的看法。
第 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