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23:05: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
12《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诗境,体会诗歌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预习准备】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了解一些《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是《在水一方》,老师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它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悠悠的旋律,美美的歌词,曾让年少的我心神荡漾,后来才晓得这首歌的歌词脱胎于《诗经》的《蒹葭》一诗,于是,迫不及待地找来读,对古典诗歌的亲近,对《诗经》的喜爱,便由此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这首名篇《蒹葭》。
《诗经》简介
《蒹葭》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创作年代是2500年前,大约从西周中叶到春秋中叶。《诗经》包括305篇,简称《诗三百》,《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风”指的就是当时的十五国,“十五国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蒹葭》选自《诗经》的“秦风”。
二.初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自读诗歌。
2.两名男同学诵读。
(点评关键词:语速/语气/节奏/意境美/身临其境)
3.一名女同学诵读。
(点评关键词:女声柔柔绵绵,男声有力量感。)
三.赏析
(过渡语)刚才在读的过程当中,三位同学把2500年前流传下来,埋在我们身体里面的那种诗兴,读出来了。三位同学们很好地控制了诵读诗歌的语速、语调,然后把那种“身临其境”的意境的感觉读出来了。你们感觉出来了没有?
(一)读诗找规律
1.章节中词语的变化
问题(1):刚才三位同学读了,我们来看,这首诗,它有什么特点?课下我问同学的时候,你们背会这首诗没有,好背不好?他说,你说什么?(它非常的有规律),非常有规律,它有什么规律呢?
问题(2):我们来看,这首诗,诗歌里面它要分章节,这首诗分为几章。(三章)
问题(3)在这三章里面,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去看,去观察,“每一章之间有哪些词语变化了?”
(都找着了吗?)(学生回答。好,你说。)
(小结:每一章的“某个某个”词语,在对应的位置变化了,这样说,就显得很有归纳性。)
(为了让同学们都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我们竖着把它找出来,行不行。每一章的什么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可以吗?)(谁来说一下)(还有吗?)
我们来看,它很有规律,如果这样找得话,也很容易找出来。为了便于同学们看,老师把它变成这样的处理。我们来看。
现在我们来齐读这首诗,来感受这些词语的变化,然后从这些变化中,它之所以这样变,它之所以这样表达?它为什么要这样写?好,我们来读一下。
(诗经,它都有一个特点,以几言为主?)
四言为主,所以它的节拍很容易掌握的。(老师试读前两句,那么我们看,它这个规律,前面四字为主,最后“宛在水中央”,我们就应该感觉最后的语气应该荡起来。“宛在水中央”是这样的吧!
2.分析“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对比《芣苢》—— 《诗经·周南》)
我们来看,竖着来看。
“蒹葭苍苍”变为“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你觉得这些词语的表达了什么,它有变化的成分,那么它的变化是为了表达相同还是不同的意思?
相同的意思。
都是相同的什么意思?谁来说一下。(什么茂盛的样子?)
我们接着来看: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啊,你简直不会说话了。”那么用三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现了芦苇茂盛的样子,《诗经》里面还有类似的作品。
比如《芣苢》—— 《诗经·周南》
问题:对比《蒹葭》与《芣苢》,体会和对比诗歌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意思相近而又丰富的内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刚才《蒹葭》中的“采采”什么意思?“茂盛的样子”,所以我们来看红体字。“芣苢”就是“车前草”。他说“茂盛的车前子,我采啊采!茂盛的车前子,我收啊收啊收!茂盛的车前子,我一根一根捡起来。茂盛的车前子,我一把一把捋下来,茂盛的车前子,我用衣服都起来。茂盛的车前子,我用衣服包起来。
同学们来看,诗经美不美啊!
它用不同的字来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表达了我采撷的意思。
3.寻找不同的词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1)(“在水一方,之湄,之涘”)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了岸边、水边的意思。
(2)“宛在水中央、坻、止”都是水中“小块陆地”的意思。
那么我们接着来看。《蒹葭》中除了“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这些词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那么这首诗里面,变化的成份里,变化的词语中还有类似的。“不同的词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谁能找到。
“在水一方,之湄,之涘”,用不同的词语表示了岸边、水边的意思。同意吗?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都是凝结成霜的意思吗?(也有变干的意思)(不完全相同)
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
“道阻且长、且跻、且右。”(都表达了路途的艰难和遥远)
“道阻且长”,“长”是什么意思?(遥远)
“道阻且跻”“跻”是什么意思?(主要体现的是高,如果它原来是“远”,它是平视的远,“跻”就有一点儿高低不平,崎曲不平。
“道阻且右”“右”是什么意思?(迂回、弯曲)那么有可能在追寻的道路上,误入岐途,这是方向性的选择。
在这里面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对诗词中“字词的把握”一定要准确一些。
“宛在水中央、坻、止”都是水中“小块陆地”的意思。“为……小石潭记),
4.分析“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会教我们用形象来说话)
(小结)用这些不同的词语变化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诗经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的美。那么我们来看。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刚才那位同学说是“露水凝结成霜”的意思,我们来看,它的意思有没有变化。
白露为霜。
“晞”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太阳出来了。然后它就慢慢地把霜给化开了。
然后太阳就慢慢的升起来,“霜”然后又怎么样?慢慢的要变干。
我们来看,诗歌里面都在用描写的形象来说话。“描写的形象”,它在描写白露的变化。它用白露这点变化,它想表达什么呀?
(表示一种时间的流逝)
(表示时间的推移)
时间里面,经常用这样的词语,这样的形式来表示。(我们来看)
对比《蒹葭》与《黍离》,体会诗歌中用“苗”、“穗”、“实”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的方法;
《黍离》
——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穗、实
有一个人站在黍离地前面,“彼稷之苗,中心摇摇。”什么意思?当黍稷还是小苗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悲伤啊悲伤,当黍稷抽出了禾穗的时候,我心中如醉如痴,充满彷徨。当黍稷结出饱满的果实的时候,我心里还是那么的闷闷不乐。
我们发现,它在用三个字来表现,用三个形象在说话,用“苗、穗、实”在说什么话?
在表示时间的推移。诗经就是这么的美妙。他不说时间到几点,到什么时候了。它一直在说“彼稷之苗、穗、实”,同学们,古人这就是在教我们说话,教我们做学会用“形象”来说话。
5寻找每一章不变的句子。(引出重章叠韵)
⑴“所谓伊人”“溯回从之,溯游从之”
⑵从不变的句子中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⑶对比阅读《木瓜》
不变的句子有:所谓伊人;
这些句子没变,每一章都出了,反复出现。其实诗经里有很多的诗歌是这样子的。
每一章里面都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然后让它变化其它的句式,让它反复出现,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里面就叫做:重章叠句。
哪些语句在重复?重复的语句想要表达什么?
所谓伊人:“伊人”:那个人,这个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个人,有时也指意中人。
可以把“伊人”理解为:
1.思慕之人
2.贤德之人
3.美好的事物
4.人生的目标
溯回从之,溯游从之:“从”追寻,追随。追到了没有:“在水中央”。反复的强调,表达的是:表达作者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重复这些篇章,就是为了强调这样重要的情节。
再读这首诗,再次品味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的。
重复的语句:所谓伊人,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求的结果是“可望而不可即”,求之不得。生活当中,你求之不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悲伤,忧愁,不甘)追求不到不甘心,再次追求,困难越来越多,放弃吧!
我们来看看诗经里面的主人公,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看到追随者的心情吗?
追随的心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而不是没有放弃。
蒹葭的茂盛有没有点细微的区别呢?诗经在用形象来说话,清晨的有雾的时候,是朦胧的。太阳出来的时候,萋萋有没有色彩,绿色显露出来。白色的芦苇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怎么样?采采,银白色,闪闪发花,有了一个亮度。
主人追求不得,虽然有些哀伤和惆怅,其实在这里。伴着背景的亮度在加强,那颗追逐的心,求而不得,它却不急不躁,不悲不伤,不嗔不怒。这就是一颗平和、积极、健康、明郎,明亮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就是诗经传达给我们的,孔子评价的那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无邪!”
什么是“无邪”呢!就是真性情!
比如:
对比《蒹葭》与《木瓜》,体会“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对比与真情;
《木瓜》
——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展现的就是“投桃报李”,你将木瓜投赠我,我给的不是我们世俗所理解的等价物品交换,而是全真心,没有物质掺杂的这种真情!
所以诗经,在用这些诗给我们传达一种“诗无邪”的力量,无邪,就是真性情。就是积极向上,是这样的吧!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6小结诵读
我们来看,这首诗通过变化当中的词语,我们可以体味到它怎样的形象?
通过不变的一句,感受到他变化的那种?
又通过不变的内容中,看到了不变的那种精神,那种生命状态。
所以,读诗,老师心里有这样一句话:《毛诗序》中说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所以,我们就在主人公的那种健康积极明朗的生命状态中,动情来朗读《蒹葭》。
总结:《诗经》中的“重章叠句”
以后,无论同学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用“诗无邪”的生命状态来展来你自己的生命。同学们,我们都是追梦的人,让我们怀揣一颗执着的心,上下求索,坚定地追逐我们的伊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