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21: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心事件的全过程。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培养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体会生命与爱的吟唱。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形象,了解“再塑生命”的意义,感悟作者的真实感情。
【教学方法】
默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走在街上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地面上的砖块会有凸起?这是为谁准备的?(明确:盲人)那么,大家平时有在大街上遇到盲人吗?(预设:没有)没有吧。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容易知道和理解的事,对残障人士来说是很难的,他们有的听不到声音,有的看不见世界。我们普通人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危机四伏的。而且社会对他们的包容程度还是不够,普通人无法真正地理解他们。他们很难融入群体,所以他们的性格可能很偏激、很孤僻,他们将自己与社会脱离开来,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角——海伦.凯勒,就有这样的身份。她从一岁半左右因病失明失聪,成长得孤僻任性,到后来却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成为著名作家,被称为“美国英雄”,都离不开一位影响了她一生的人,海伦.凯勒称她为“再塑生命的人”。
作者介绍,背景探知
1.作者介绍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出生后十九个月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其共创作14本著作。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2.相关人物介绍
安妮·莎莉文(Anne Sullivan ,1866年4月14日~1936年10月1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疾(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
从柏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至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情况检查,在文中圈出重要字词,理解字音和词义。
字音
捡(jiǎn)
感慨(gǎn kǎi)
搓捻(cuō niǎn)
绽开(zhàn kāi)
争执(zhēng zhí)
惭愧(cán kuì)
悔恨(huǐ hèn)
激荡(jī dàng)
奥秘(ào mì)
拼凑(pīn còu)
企盼(qǐ pàn)
词义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贬义)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2.从课文标题入手,根据标题,你可以想出什么问题?
明确:
谁是再塑生命的人?
被再塑生命的人又是谁?
为什么要再塑生命?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怎样再塑生命?
再塑生命的结果怎样?
3.听读课文,默读过程中,找出根据标题所拟问题的答案。
谁是“再塑生命”的人?
明确:莎莉文老师。
被“再塑生命”的人又是谁?
明确:海伦.凯勒。
为什么要“再塑生命”?
明确:海伦生活在寂静又黑暗的世界里,迷茫敏感,愤怒、苦恼、不知所措,她渴望光明、希望、自由。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义: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文中指的是:给“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第一条生命是生理上的存在,父母给的;第二条生命是精神上的感知,是莎莉文老师给的。父母使“我”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莎莉文老师使“我”懂得了真理与爱,使“我”成为真正的人。(同时说出标题的作用:字面意义,揭示主题,表达感情)
怎样“再塑生命”?(概括“再塑生命”的过程)
明确:紧抱住“我”(第5段)——教“我”拼写(第6-7段)——教“我”区别不同的事物(第8-9段)——带“我”感悟自然(第10-11段)——“我”领悟到真理和爱(第12-13段)
“再塑生命”的结果怎样?
明确:“我”学会了拼写、感悟到事物间的真理、体会到爱与幸福。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第一段“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海伦此前的生活是怎样的?此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找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段落)
明确:
此前:愤怒、苦恼、疲倦不堪,迷茫、渴望光明,寂静黑暗、没有爱与同情。
此后:光明、希望、快乐、自由,学会了温柔和同情,世界变得美好。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海伦的性格特点。
明确:求知欲强、聪明坚毅、情感丰富、细腻敏感。
再次品味课文,概括出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特点。
明确:
了解儿童心理;
热爱教育对象;
讲究教育方法;
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通过学习,你知道海伦.凯勒成功地原因有哪些吗?
明确:
自身有毅力(没有放弃学习);
对新事物有求知欲;
受到水的启发;
遇到一位好老师。
海伦.凯勒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
明确:勇敢地直面困难,不放弃希望,及时向老师请教。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莎莉文老师的优秀,也读到了海伦.凯勒的努力。海伦.凯勒说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文中她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她生命的人,可见她对老师的感激。同学们,我们可以看见、可以听见,更要努力学习,直面困难,让自己的人生开出花来。
六、板书与作业
课后自行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主人公不惧困难、在风雨中成长的精神。
板书
(
莎莉文老师
) (
迷茫
痛苦
无爱
) (
光明
自由
幸福
) (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