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我的说课将涉及八个板块,首先我先讲一讲本课我的选题立意。
一、说选题立意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它的繁荣正与与本课的学习内容——唐朝前中期的治国理念、治国措施息息相关。
本课共有3个子目,主体叙述了从618年李渊建国到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的大唐繁盛之路,是唐朝这个繁荣与开放时代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学生理解大唐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李世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并与我们国家与党重视人民、重视民生的理念不谋而合。
综上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立意定位于“回望大唐盛世路,展望中华复兴梦。”
二、说课标分析
过渡:下面,我介绍以下本课教学设计的三大依据,依据其一,依据课标。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据此,结合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做了以下确定。
1、通过教材阅读及教师补充的史料,正确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思想与措施,知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致表现,并能对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武则天治国措施、治国成效的相关史料以及教师引导,能对武则天其人进行简单的评价,发展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3、通过观看视频,回望大唐盛世史,了解中华复兴梦,从而增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增进国家认同,高扬民族自信。(家国情怀)
三、说教材分析
过渡:依据其二,依据教材分析。
从微观层面、本课内容本身看,本课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时期到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过程,共有三个子目,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这三子目前后相互继承,又有所创新。如何体现三者的继承与创新、相似与不同,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本课内容契合本单元主题,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繁盛与开放,与本单元主题融合紧密。故其在教材体系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让学生铭记唐的强盛,增强历史记忆是作为历史教师的使命。
四、说学情分析
过渡: 下面,依据其三,依据学情分析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或多或少看过有关唐朝历史的电视剧、纪录片、书籍等课外资料,学生对唐朝历史有一定了解,这减少了学生的畏难心理。但是,学生从影视剧等得到的唐朝历史知识并不一定准确,加之处于感性理解阶段,对于人物的评价难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教师要精选史料,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初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的能力。
从思维能力层面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将努力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历史思维情境,例如在“三省六部制”难点讲解时创设生动历史情境,以层层设问,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从情感层面看,唐朝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且繁盛的时代,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易产生情感共鸣,对于本课情感目标(家国情怀)的达成有很大帮助。
根据以上三点依据,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玄宗“开元盛世”。
※难点: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方略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借鉴与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下面我介绍我的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下面,我着重介绍以下我的教学过程
从整体框架构建出发,基于以上分析,我立足于“回望大唐盛世路,展望中华复兴梦。”的教学立意,将整节课分为三大篇章,分别为探寻盛世治理、解析盛世密码、复兴盛世荣耀。
在第一章,【探寻盛世治理】中,以四个人物串联本课,迎合学生兴趣,以人物结合唐朝盛世的发展,阐释唐朝前期的历史线索,并系统传授唐朝重要历史人物的治国思想、治国理念的相关知识,实现本课课标“了解”层面的要求。
在学生抱着对盛世的憧憬与敬仰中,进入第二章,【解析盛世密码】,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以及史料阅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唐朝盛世的繁盛程度及形成原因,实现本课课标“理解”层面的要求。
最后,以第三章【复兴盛世荣耀】作结,历史联系现实,从大唐盛世路转到中华民族复兴路,培养学生现代的历史发展眼光,高扬民族自信,切合本课主题立意,实现情感目标。
从具体教学环节来看,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著名景点“唐人街”入题,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呼应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在新课教学环节,第一篇章为“探寻盛世治理”,分4个历史帝王为线索。
第一为“繁荣起点——建国唐高祖”,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与引导,帮助学生复习已学,使学生明晰隋末至唐初的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进入上课状态。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寻问题答案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习印象,识记“唐高祖建立唐朝”的重要史实。
而后教师补充适当史料,使学生清晰看到唐高祖对于唐朝统治的奠基作用,培养唯物史观下的人物评价观。
第二个人物是“繁荣初现——治世唐太宗”。在该人物主线下,我将其分为开放的治国思想、开放的治国措施、贞观之治三大小板块进行讲解。
首先,在开放的治国思想板块下,教师将精选史料并展示,对教材观点进行有利佐证,从而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李世民“以民为本”治国理念。而后,展示现今中国相似民本理念的治国实践,培养学生初步从历史视角解读大国当代问题的能力与兴趣,展现历史魅力。
其次,在开放的治国措施板块,我将通过表格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太宗治国措施,发展学生一定的信息归纳与自主学习能力。并着重讲解知识难点“三省六部制”,通过对比隋唐中央官制图,使学生直观看到唐朝中央官制“继承隋制,但又创新”的特点。而后通过生动且有意义的情境创设,用有意思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三省六部制”运作过程及部门职责的掌握情况,并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最后,在“贞观之治”板块,展示贞观初期与贞观八、九年以后体现社会治理成果的史料,通过强有力的史料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利于实现本课课标要求及教学目的。
第三个人物是“繁荣转承——女帝武则天”。在此人物下,我将出示武则天传奇一生时间轴,使学生初步感知武则天其人。而后,通过学生对武则天原印象与武周史实对比,冲击学生固有观念,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正确评价武则天,使学生了解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局面。
第四个人物是“繁荣顶点——盛世唐玄宗”。首先出示李隆基人物名片,点明唐玄宗擅改革,而后让学生从教材中找找李隆基的主要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唐玄宗治理国家的主要举措。
而后针对“科举制”知识重点,带领学生梳理不同皇帝发展科举制的不同举措,明确科举制建立完善历程,厘清隋与唐朝科举制发展的继承创新关系,凸显唐朝“开放”的用人制度。
而后,进入第二篇章“解析盛世密码”,此篇章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及实现“理解”层面的教学目标而专门设置。
首先,通过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史料对比,使学生直观地通过史料,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并着重区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体会唐朝盛世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感悟大唐盛世荣光,达到课标要求。
其次,进入本课知识小结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加深学习印象。
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寻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理解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实现课程目标。
最后,第三篇章“复兴盛世荣耀”是全课情感升华环节。通过教师讲述、视频播放,将大唐历史与现实中华复兴相联系,带领学生在回顾大唐盛世路的同时,展望中华复兴梦,突显本课教学立意与思维高度。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七、说设计反思
我曾看过一篇教学反思,是一位高中历史老师所写的,她在课后采访学生,才意识到学生相比于历史逻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启发了我,如果能尝试着把历史人物的作为与历史发展逻辑相连,会不会能做到在吸引学生的同时讲好历史故事呢?所以,本课,我大胆地在第一篇章采用了四个人物线索的形式,希望能够体现人物与时代发展的相联性。
同时,我致力于充分利用教材,希望对教材的使用率做到85%以上,让学生真正吃透课本,回归课本,从课本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当然,我也补充了能佐证教材观点、或者补充史实背景的史实,以期促进学生的理解。
但是,我的问题也由此产生。我发现现在我学会了给课本做加法,但是却尚未掌握如何恰如其分地给我的讲课做做减法,所以导致我常常想讲的很多,但是重点知识能分配的时长却不够的问题,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练习,能使自己未来的备课与教学做到“纳繁就简、主线明晰、不枝不蔓。”
总的来说,本课是我第一次设计初中历史课程的一次珍贵的备课尝试。
望不负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