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大宋的生财之道》
课程标准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与本单元前面三课讲政治史不同,本课是经济史范畴,教科书讲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宋代的发展情况,并在最后点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完成时间。本课中宋代的形象与前几课中宋代在政治上软弱妥协的形象不同,宋代在经济上是十分繁荣的,其中南方的优势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逐渐突出,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直至南宋时期完成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都离不开“财”这一关键字眼,本节课的教学将从“财”入手,以《清明上河图》为探秘大宋生财之道的钥匙,用“财从何处来”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通过分析“财源在何处”进而引出经济重心南移。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某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基础扎实,思维灵活,学习态度认真。学生已进行一个多学期的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能清楚了解基本的史实,有一定的思考探究能力,学生在上学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中对经济重心有初步的了解,通过本册书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对宋代的政治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宋代经济了解不多,较难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一)教学主题目标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情况。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现。(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能够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在史料中提取线索和有效信息,尝试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初步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2.学生能够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实事求是地分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特征,思考宋代历史有何现实意义,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二)教学难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教法:讲授——问答法、直观展示法、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法、史料阅读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财从何处来?(1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设问】大家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了解到宋在不同时期里与辽、西夏、金议和,给予岁币。宋朝哪来这么多钱呢?之前不是说宋朝“积贫积弱”吗?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探秘大宋的生财之道吧! 尝试解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关注宋朝如何“生财”。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简单处着手,制造出思维上的冲突,引导学生从已知去探究未知,从而导入本课内容。
二、《清明上河图》中的钱财流动(31分钟)
师问: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第44页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给大家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生答:人群熙熙攘攘,有很多店铺和流动摊贩,还有大大小小的船。师说:大家看得很仔细。我们就以画上的店铺和船为线索,串联起这节课。 教师用闻名天下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探秘大宋生财之道的钥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上的内容,使学生捕捉到本课的信息点,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利于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的能力。
(一)何以生财?(11分钟)
【教师设问】大家来观察画作的另一部分,能找出画中有哪些酒肆吗?【学生行为】仔细观察画作,寻找酒肆。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师问:从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北宋开封城内的酒肆之多。大家想一想: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经营酒肆?生答:肯定是赚的钱多才会纷纷开店。师问:好。从酿酒的角度出发,是什么奠定了酒业繁荣的基础?生答:酿酒的原料充足,粮食富余。师说:对,粮仓充盈才会有富余的粮食用于酿酒,才会出现大量的酒肆酒家。宋代粮食的充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那我们一起来了解宋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利于提升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
【教师设问】我们来看这两幅农耕情景的画作。其中《耕获图》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情况。大家试着从画作中展示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劳动力、耕作技术方面入手,分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宋代《耕劳图》甘肃敦煌莫高窟55窑壁画(摹本)宋代《耕获图》揭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画中青山绿水,土壤肥沃,江南气候温暖湿润,一年两熟。2.社会环境安定VS北方战乱频繁:农民劳动场面紧张有序,右上角的庄主悠然自得在欣赏田园风光。3.北人南迁:劳动力充足;一人一牛犁耕耕作技术先进。 仔细观察画作,挖掘画作的信息点,尝试根据教师提供的角度入手分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利用历史图画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教师总结】宋代时,水稻种植面积增大,越南占城稻得到推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粮仓。当时的情况是:“苏湖熟,天下足。”【教师设问】除了粮食作物为农耕者“生财”,经济作物的利润也不可忽视。大家可以举例有哪些经济作物得到发展吗?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概括棉茶叶和棉花的发展情况。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总结凝练文字的能力。
(二)何时何处生财?(6分钟)
师问:大家来观察画作的另一部分,觉得店家的招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正店:有政府授权可酿酒售酒的商家】生答:店家用竹竿挂起“孙羊店”的彩旗探到街上,“正店”字样的店招牌是立在地上的长方体。师问:这种长方体招牌是灯箱。联系现实生活,你们知道它的用处吗?生答:这是晚上会发光的广告!师答:对!到了夜晚店家会在箱中放蜡烛照明,这种灯箱在夜里引人注目,也是店家招揽客人的方式之一。通过画中的灯箱,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师问: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见识到汴京城内酒肆之多,大家来思考:酒肆有限定的开店范围吗?是不是只有都市才会发展酒业呢?生答:在街道及宅巷内都可以开店,在市镇、乡镇应该都会有酒肆。师答: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两则材料能不能证明大家的推测。材料一: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梦粱录》卷十三材料二: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浊醪:浊酒)——[北宋]张耒《赴官寿安泛汴二首其一》【教师总结】宋代时经营者“生财”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受限制。 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设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三)船载何物?运向何方?(13分钟)
师问:之前大家观察《清明上河图》时有提到,画作中有大大小小的船。画家为什么要画这么多船?从经济的角度上看,这透露出什么信息?生答:船在当时的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师答:对。船在国内漕运贸易和海外贸易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广州、泉州、明州这些商港都有着很高的造船水平。【教师行为】展示一则史料和一张海船复原图。史料:……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梦粱录》(料:古代造船计量单位,一料为十立方尺(宋尺)。)【学生行为】结合材料和图片,认识到宋代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明辨航向。 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并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船载何物?(3分钟)
师问:宋代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大家知道当时最受海外欢迎的商品是什么吗?生答:瓷器!……丝绸!……师答:没错!当时的商船都满载着中国的瓷器、丝绸等手工业制品开往远方。我们来了解当时制瓷业和纺织业的情况吧!【教师行为】展示五大窑的代表性瓷器,强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和江南地区的行业中心地位。【学生行为】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述了解到五大窑的瓷器之精美,认识到景德镇和江南地区在制瓷业中的地位。 运用丰富的图片加深学生对五大窑的认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运用史料和图片辅助学生了解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史料:蜀以锦擅名天下……岁充贡,宋朝岁输上供……——[元]费著《蜀锦谱》 在教师引导和分析材料,印证北宋四川、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及南宋已有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这一史实。 运用多种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加深对丝织业和棉纺织业亮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用何买货?(2分钟)
师问:蜀锦名满天下,引得各地商人都前来蜀地购买,最初,商人交易时用什么支付?生答:铜钱!……铁钱!……师问:对。大家想一想,从重量、便捷性、安全性和四川地形入手,铜钱和铁钱在大宗交易过程中有什么不便之处?生答:铜钱铁钱本身质量重;蜀地是盆地,运输不便;带着大量货币做买卖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师问:很好。联系现实生活,当时这种困局随着什么的出现而迎刃而解?生答:纸币!师答:没错。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使得“财”变得轻巧便于携带,适应了商贸的繁荣。【教师行为】展示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图与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图。 接连设问环环相扣,带领学生接近历史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并轻易理解纸币的产生与商贸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线索,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3.运向何方?(5分钟)
师说:两宋时期,不仅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海外贸易更是远超前代,无数商船来往于广州、泉州等大商港,许多外国人来到沿海进行贸易,朝廷在广州、泉州等地都设置了给外国人居住的“蕃坊”和外商子弟学习的“蕃学”。师问:当时有位阿拉伯商人蒲亚里,他依靠海外贸易来到中国发展,后来娶了官员的妹妹,定居广州,不再从事海外贸易。宋高宗知道后,让地方官员连南夫劝诱蒲亚里归国,大家想想,宋高宗为什么要劝诱蒲亚里归国?展示“蒲亚里朋友圈动态”和“宋高宗与连南夫的微信对话”如下:展示史料:而大商蒲亚里者,既至广州,有右武大夫曾纳利其财,以妹嫁之。亚里因留不归。上(宋高宗)今委南夫(地方官员连南夫)劝诱亚里归国,往来干运蕃货。——《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八》师说:留意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往来干运蕃货”。宋高宗是想让蒲亚里回国干什么呀?生答:让蒲亚里回去继续做生意。师答:对,宋高宗希望他回国继续从事海外贸易。 运用历史上真实的人和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朝廷对海外贸易的态度。结合史料来进行创设趣味情境,设问中制造情境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贴近历史现场,思考当时人物的做法出于怎样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史料实证素养。
师问:商人蒲亚里在政府的劝诱下回国继续经商,那当时蒲亚里的经商路线是怎样的?宋代海外贸易图生答:如果他在广州出发,就会下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经过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再回到自己的国家。师答:很好,通过外商前来贸易和中国商船远洋经营,丝绸、瓷器等中国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海外的商品也跟随着中国商船和外商海船流入中国。商人们在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来往交易,赚取钱财。 学生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中已经充分认识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知道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太平洋西岸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因此地图上没有标注马六甲海峡,学生也能通过已学地理知识完整地串联起航线。通过让学生推测经商航线,能够利用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历史知识,了解到宋代的海外贸易是自由平等的多边开放贸易,产生学科之间的知识联动和相互作用。
师问:宋代的海外贸易如此繁荣,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个和海商打交道的机构,名叫“市舶司”。市舶司是怎样管理海外贸易的呢?我们来看这则材料:贾人由海道往外蕃,令以物货名数并所诣之地(诣:到、前往),报所在州召保(召保:担保人),毋得参带兵器或可造兵器及违禁之物,官给以券。擅乘船由海入界河及……境者,罪以徒……——《宋史》根据这则材料,谁来说说看,市舶司的工作有哪些?生答:核实商人提供的货物清单、目的地和所在州的担保人;检查商船有没有携带兵器和违禁物品;对没问题的商船颁发许可证;防止商船擅自入界河。师答:看来大家对市舶司有一定的了解了。市舶司除了要履行这些职责,还会征收舶税、抽买舶货、主持祈风祭海。师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市舶司会对货物征收舶税。回到蒲亚里的故事上,为什么宋高宗希望蒲亚里继续从事海外贸易?生答:因为海外贸易的税收能给朝廷带来可观的收入。师答:没错。当时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八》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朝廷对海外贸易持鼓励支持的态度,海外贸易的繁荣不仅造就了商人们的富裕,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结合史料,让学生充分理解“市舶司”的职责作用,化抽象概念为具象解释,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三、财源在南方(4分钟)
师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宋代经济发展的情况,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手工业、商业这三大行业。大家来找找看,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工商业城市集中在什么地方?各行业发展集中区域图生答: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是粮仓,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中心都在南方,海外贸易都在东南沿海进行。师说:对。因为各大行业在南方地区的持续繁荣,也使得南方各行业缴纳的税收不断增加,宋朝的财源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大家上学期学习到,秦汉时期南方地区地广人稀、发展落后,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晋南朝时,南方因为北方战乱和北人南迁得到迅速发展,这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师问:联系本课所学知识,为什么我们普遍认为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你们的看法。生答:南宋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中心都在南方……南方的生产技术、质量产量都胜过北方……劳动力充足……商品经济发达……南宋的统治疆域主要在南方……师说:大家分析得都有道理。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南方的生产发展逐渐占据优势,并持续稳定地超过北方,这种优势也被后世所继承;南方的生产技术、产量和质量都位于全国前列,商品经济发达,统治者也十分倚重南方。这也意味着这枚象征经济重心的铜钱,从唐朝中期开始,渐渐滚到了南方,并在南宋时落地生根,南方成为了宋朝的摇钱树。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整合课本内容,了解到各大行业在南方繁荣发展,南方在各方面都有优势,教师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时间牵引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去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标准,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实事求是地分析、概括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特征,从而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
四、以古鉴今(1分钟)
师说:以前提起宋朝,关键词是“积贫积弱”,其实这个词指的是宋朝在政治上的冗官冗兵冗费,对外妥协求和。宋朝在经济上如此繁荣,却在政治上软弱无力。宋朝带给我的感受是:富裕不等于强大,繁荣未必能长安。大家课后和小伙伴一起思考,宋代历史对当下中国发展有何启示?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运用联系的观点把学生的思维从历史带到现实生活当中,增强历史与现实关联性,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历史的现实意义,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
教学反思
本课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顺序,用“财”这一关键字眼串联本课教学,但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部分设计不够新颖和深刻,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不足。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于理想,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情而调整。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