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22:3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浒传》里的宋元都市生活
——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二)教材分析
点:就教材子目而言,本课主要为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和文化的发展。
线:本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凸显了本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主题。
面:本课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七年级学生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宋元文化和生活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繁荣的现象和原因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历史问题的思维角度仍不够全面。
对策: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任务驱动、史料分析、教育戏剧展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感悟历史,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认识历史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教师通过出示《水浒传》中关于宋代都市生活的相关内容,分析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学生充分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绚烂多姿,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生课前搜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的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等资料,课上进行教育戏剧的展示,学生从词曲中感受宋元社会的变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3.教师通过出示史料,让学生分析宋元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丰富多彩的原因,让学生认识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发展有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
(二)教学难点:理解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繁荣的密切关系。
五、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水浒传》一书中有关宋代社会都市生活的相关内容、图片
学生:搜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激趣导入
一部《清平乐》勾起了人们对大宋风华的无限遐想,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那个人物风流,艺术绮丽,思想璀璨,生活奢靡的时代究竟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元时期的都市,一起感受宋元别样的都市文化生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话题——暑期上映的热门影视剧入手,并结合汤因比的这段描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悟历史
【小说里的都市繁华——多彩的市井生活】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教师出示图片及材料,提问学生:在宋元时期,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
材料: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1/3;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110万。
教师讲述: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教师出示《水浒传》中关于大相国寺的内容,
材料二:鲁智深看见东京热闹,市井喧哗,来到城中,陪个小心问人道:“大相国寺在何处 ”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桥便是。” ——《水浒传》
教师提问:为什么鲁智深来到东京之后要去大相国寺?
材料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东京梦华录》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课本,请你描述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
教师讲述:大相国寺是开封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大相国寺繁华的表现:1.大相国寺场地宽阔,每月举办多次庙会。2.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
3.教师出示《水浒传》中关于瓦子的相关内容和图片,提问学生:
材料四:燕青与李逵在东京城內游瓦子勾栏: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平话,正说《三国志》。——《水浒传》
教师提问:李逵定要进去的瓦子勾栏是什么?
材料五:白秀英演完一段,托着盘子向观众讨赏钱,恰巧雷横不曾带钱出来,白秀英当即抢白他:“官人既是来听唱,如何不记得带钱出来?”——《水浒传》
教师提问:为什么白秀英唱完曲会调侃没带钱的看客?
教师讲述: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娱乐活动需要付费观看。
材料六:教师出示宋元时期都市发展的图片
图一:白沙宋墓壁画中伎乐戏班 图二:宋代佚名《歌乐图卷》
宋代宫廷乐舞经常雇勾栏伎乐入宫表演
图三:山西洪洞元代明应王殿杂剧壁画 图四:南宋苏汉臣《杂技戏孩图》
图五: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 图六:南宋马远《蹴鞠图》
材料六:“石秀智杀裴如海” 一回写了蓟州的早市:却说本处城中一个卖糕粥的王公,其日早挑着一担糕粥,点个灯笼,一个小猴子跟着,出来赶早市。
——《水浒传》
材料七: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时迁上到楼上,只做卖闹鹅儿的,各处阁子里去看。 ——《水浒传》
教师提问:相较于唐朝而言,宋代都市经商的时间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讲述:宋代都市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教师总结: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等,还有许多摊位,有卜卦、叫卖旧衣、卖药、卖饮食、剃头等。此外,街头艺人、帐额和靠背等实物广告的出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宋元时期都市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为切入点,分析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绚烂多姿,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4.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材料一: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材料二: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十里寒星相照,一轮明月斜挂,缥缈映红球。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 ——毛并《水调歌头》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材料,让学生理解市民娱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代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都市的繁华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教师出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进行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启发学生思考,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的中国更强大了,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词曲中的社会变迁——宋词元曲的发展】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的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等素材并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戏剧”的展示,由学生扮演三位词人和一位剧作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生平及吟诵自己的代表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的人物生平、代表作品等资料,课上进行教育戏剧的展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史书上的文化传承——宋代史学的成就】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两位人物享有“史学两司马”的美誉,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对司马迁的《史记》的传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上绮丽的瑰宝。
(三)归纳梳理,构建体系
课堂最后通过回顾板书方式,带领同学们归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的思维导图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通过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家国情怀的升华使学生感受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传承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四)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余秋雨说过他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吴晓波认为宋朝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年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宋元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请你以“我眼中的宋朝”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准确,逻辑清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