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了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与司马迁《史记》进行体例比较;欣赏宋元时期艺术领域的书法和绘画。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二、教材分析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属于部编版初一历史(下)的《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课和整个第二单元的内容有很大联系:
都市和文化属于社会方面的内容,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属于社会变化方面的内容,所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属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而且都市生活和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民族关系是很大的影响因素,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着都市和文化能否获得较快发展。因此,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也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略)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宋词元曲及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3
教师讲述:在这节课开始之前,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下面的一首诗
板书: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上元翫(wan)灯二首
[宋] 白玉蟾
碧玉融成万里天,满城罗绮竞春妍。
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
教师讲述:宋代诗人在诗中有很多关于宋代夜市的描写,白玉蟾的这首《上元翫(wan)灯二首》不仅生动地描述了宋代夜市灯火通明、夜如白昼的繁华,而且直接用到了“夜市”这个词。
教师提问:“右边展示的这张图片大家知道是什么电视剧吗?”
学生回答:“《清平乐》。”
教师解答:“是的。这张图片来自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这部电视剧中也有很多关于宋朝夜市场景的描绘。这张图片就是北宋仁宗皇帝和曹皇后微服出宫在灯火通明的繁华夜市欣赏散乐艺人表演的画面。”
教师导入: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呢?宋朝的文化艺术又有什么样的代表性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板书)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小节——“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我们分为“繁华都市生活的表现”和“繁华都市生活的原因”(板书)两个子目进行学习。
那么繁华的都市生活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性大都市的出现”(板书):宋元时期国际性的大都市主要是指都城,即北宋都城汴京,又称汴梁、东京(《水浒传》中多称其为“东京”,注意不是现在日本的首都东京哦),它位于现在的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也就是如今的杭州;元朝都城称大都,也即是如今的首都北京。那么,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究竟有多大呢?同学们阅读一下下面这则材料,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大都市的人口数量和规模。
材料1: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
教师解读材料:仅仅一个杭州城人口就多达百十万,可想而知当时的城市规模也是当之无愧的“大都市”级别。
教师拓展:据史料记载,当时东京人口达150余万;临安人口达124万余人;大都人口约有110万。
教师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学习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的第二个表现——“勾栏瓦舍:市民文化的丰富”(板书)。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的材料,试着理解一下“勾栏、瓦舍”这两个名词的概念。
材料2: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教师提问:好的,同学们刚刚已经仔细阅读过书上的材料了,有没有同学愿意来阐述一下“勾栏、瓦舍”这两个名词的概念呢?
学生抢答瓦子和勾栏的概念。
教师提示答案: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教师提问:勾栏瓦肆里具体经营哪些商业?有哪些娱乐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页,思考这两个问题。好的,大家读过材料后一定在心中有了答案。下面请安小阳同学回答一下“勾栏瓦肆里具体经营哪些商业?有哪些娱乐活动?”
学生回答:卖吃的、喝的、玩的,娱乐活动有杂耍、说书。
教师点评:小阳同学回答得很好。饮食、药材、古玩、字画、剃头、相面、算卦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表演蹴鞠等等等等,勾栏瓦子里的商业和娱乐活动真是品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呀!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述:
这三幅图片分别是傀儡戏、卖水摊、说书,生动直观地向我们展示出宋朝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后面这三幅图片展示的活动是“蹴鞠”。我们班有喜欢运动的同学吗?能不能看出来“蹴鞠”和我们现在哪一项运动很相似?(学生抢答:足球)是的,蹴鞠与如今的足球运动很相似。蹴鞠,"蹴"有用脚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市民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戏剧的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的第三个表现——宋元杂剧的兴盛(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页材料,回答杂剧的基本情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
教师解答: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把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融合在内,表演形式和内容都极其丰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杂剧一般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发展。元代杂剧作家有200人左右,剧目600种左右,现存的有150多种。
右边这张图片是山西洪洞广胜寺的一幅壁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杂剧演员表演的情景。
这三幅图片是元墓中出土的杂剧陶俑,分别呈现了杂剧演员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跳舞等不同的姿态,栩栩如生。
教师引入:除了刚才学习的三个表现,宋元时期的繁华都市生活还有什么表现呢?
学生抢答:节日文化。
教师讲述:对,没错,同学们说的真好。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的第四个表现就是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板书)。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受到广泛关注。
教师提问:李小楠同学,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呢?
学生回答:春节。因为它标志着一年的开始。
教师点评:小楠同学说的很棒。春节是一年的开始。
教师讲述: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这三则材料,思考“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的原因”,小组讨论5分钟,一会儿我请小组代表来回答。注意看材料中老师标红的地方哦。
同学热烈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请第三小组代表回答一下“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有哪些原因呢?”
第三小组代表回答:和平的社会环境、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人口增加。
教师点评:回答得很好。那城市人口增加意味着哪个阶级力量的壮大呢?
教师提问:文小迪知道吗?
学生回答:是“市民阶级”吗?
教师解答:是的,没错。宋金休战,社会安定。政府鼓励商业发展,“日中而市”的交易时间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坊市制度被打破。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扩大。这些是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老师总结为三条,请同学们记在书本相对应的位置上。
目标导学二:雅俗并进:宋词元曲(板书)
教师引入:看过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宋词元曲的独特魅力。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56页和57页,找出“宋词的特点、发展过程、代表人物”,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提问:好,同学们都讨论完了,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呢?杨茜茜同学举手了,那就请杨茜茜来讲一下“宋词的特点、发展过程及其代表人物”。
学生回答: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有一定的格式。词在唐朝出现,在两宋得到发展。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教师解答:回答得很好。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蝶恋花》等。词在唐朝时已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变,内容广泛。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教师讲述:有哪位同学知道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吗?来,我们的“小才女”赵欣如同学请回答。
学生回答:豪放派和婉约派。
教师点评:不错,不愧是“小才女”。那你能分别说一下这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吗?
学生回答: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教师点评:真不错,李清照是才女,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才女”。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来学习豪放派和婉约派,注意区分这两种流派的风格特点哦。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7页,我们来看“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以及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的词作特点及其代表作。
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这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那么我们再来看辛弃疾的词作特点及其代表作《破阵子》。
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请同学们欣赏《破阵子》,用心感受一下词人内心为国效力的热情以及报国无门的悲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领略过豪放派的壮阔词风,接下来我们感受一下婉约派的清丽。
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与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左边是李清照的诗,右边是她的词,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一下李清照诗和词的不同特点。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大家都读过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李清照以诗述志,以词娱情。她的诗端庄,她的词娇媚。
教师引入:感受了宋词的无限魅力,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俗文化繁荣的代表——元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7页关于元曲的介绍,大致了解元曲的构成。
教师讲述: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散曲即诗歌,杂剧又称为北曲。注意不能把元曲单纯认定为元杂剧哦,元杂剧只是元曲的一部分。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的元曲作家都有谁呢?丁小源同学请回答。
学生回答:关汉卿。
教师解答:没错,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0多种,悲剧《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其中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目标导学三:史学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板书)
教师引入:读过宋词元曲,我们来关注一下宋元时期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的概况。
教师讲述:同学们都听过砸缸救人的神童——司马光的故事,那大家知不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就是司马光负责编写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7页,了解司马光生平。
教师讲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他七岁便因破瓮救友而名震京洛,是北宋四朝重臣,也是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家。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58页,了解《资治通鉴》的概况,并与《史记》进行比较研究。
教师解答:《资治通鉴》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历史事件;而司马光《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目标导学四:宋元艺术:书法和绘画(板书)
教师引入:了解过宋元时期主要的史学成就,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宋元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教师讲述:首先来看宋元书法艺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页,认识一下宋元时期的书法大家。宋元时期,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法各有新意,人称“宋四家”。元朝赵孟頫的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右边这张图片就是传说中的“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赵佶正楷师法褚遂良、薛曜,略变其体,运笔挺劲犀利,笔划瘦细峭硬而腴润洒脱,自成一家,称“瘦金书”。下面这四张图片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所书,同学们认真欣赏,感受大家手书中行云流水的书法美。
教师讲述:好了,欣赏完书法美,我们再来了解欣赏一下宋元时期的绘画美。同学们知道哪些宋元时期的著名绘画作品呢?我们请爱画画的杨佳雯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解:说得很好。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术成熟,突出地体现在山水、花鸟、风俗画的创作之中。其中风俗画的杰出代表当属北宋
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无不传神,富有情趣,当时人称赞他的画属“神品”。下面这张图片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这幅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表现了仕、农、工、商、道、释、巫、医、学、兵、丐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
(三)巩固提高
随堂练习:好了,这节课的内容我们讲完了,请同学们做一下下面这两道练习题,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1、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B )
A.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注意: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 B )
①苏轼②李白③辛弃疾④杜甫⑤李清照⑥曹雪芹
A、①②④ B、①③⑤ C、 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李白、杜甫是唐朝诗人,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宋元时代感受了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在宋元时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史学成就以《资治通鉴》为主,艺术领域书法和绘画极具美感。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着重培养精神文化素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