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1 22:0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15 诫子书
第四单元
(1)夫( )君子之行
(2)淫( )慢则不能励( )精
(3)险躁( )则不能治性
(4)悲守穷庐(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ín
zào


2.默写填空。
(1)人们常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 , ”作为修养身心、涵养品德的座右铭。
(2)《诫子书》中,“ , , ”阐述了“才”“学”“志”三者的关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解析:
B项“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增长”。
3.下面语句中加点字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B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非学无以广才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意与日去
(1)诫子书 .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将复何及 .
.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书信
培养
远大目标
懈怠
振奋
来得及
解析:
A项中的“君子”的古今意义不同,古指“品德高尚的人”,今指“人格高尚的人”。B项中的“宁静”的古今意义不同,古指“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指“(环境、心情)安静”。D项中的“险”的古今意义不同,古指“轻薄”,今指“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C项中的“德”的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品德”的意思。
5.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C
A.夫君子之行
B.非宁静无以致远
C.俭以养德
D.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D项“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应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愿望。
6.下面对《诫子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诸葛亮用殷切的口吻劝
诫儿子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否则将一事无成,于社会亦无用处。
B.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C.全文以议论为主,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学,强调了淡泊宁静的价值。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
愿望。
阅读《诫子书》一文,回答下面问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3)年与时驰 .
(4)非学无以广才 .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
《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险躁则不能治性 。
(3)年与时驰 .
(4)非学无以广才 .
明确、坚定
修养
疾行,指迅速逝去
增长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解析:
B.有误,句意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节奏划分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B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示例:
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解析:
重点词语:以,来。俭,节俭。
10.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
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
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答案示例:
学习和做人。
解析:
文章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据此概括为学习和做人两方面。
11.(20-21·秦皇岛青龙期末改编)下列对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词性上看,“清楚”“宽阔”是形容词;从感彩上看,“行动”“精致”是褒义词。
B.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称自己的父亲,“垂询”是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见教”用来称对方指教自己,“惠存”用来称别人保存自己的东西。
C.《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D.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是他劝勉儿子的一
封家书。
解析:
A项“行动”是中性词,B项“尊君”是称呼别人的父亲,C项应将“道家”改为“儒家”。
D
解析:
“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首领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将孟获擒拿准备释放后,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曹操的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2.下面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请参照示例,完成题目。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1)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2)六出——六出祁山
(3)七擒——   。
(4)水面偏能用火攻——  。 
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
(一)(20-21· 邯郸成安期末改编)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周怡《勉谕儿辈》)
              。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常 将 有 日 思 无 日 莫 待 无 时 思 有 时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遂成枯落 。
(3)由奢入俭难 .
(4)不馋不寒足矣 .
1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夫君子之行”的 “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下车引之 D.若思得之艰难
16.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17.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两文中作者对孩子寄予的希
望有什么相同之处?
由节俭进入奢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对于吃的、喝的、穿的,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的花费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的花费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乙】参考译文: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周怡《勉谕儿辈》)
              。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3.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常 将 有 日 思 无 日 莫 待 无 时 思 有 时
/
解析:
这是意思相对的两句话,前一句为“常将有日思无日”,意思是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后一句是“莫待无时思有时”,意思是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据此分析划分即可。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遂成枯落 。
(3)由奢入俭难 .
(4)不馋不寒足矣 .
达到
于是,就
节俭
足够
1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夫君子之行”的 “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下车引之
D.若思得之艰难
解析:
D项“之”和题干中“之”均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B、C项中的“之”均是代词,分别译为“它(指学习过的知识)”“它[指“三人”中某(些)人身上的优点]”“他(指元方)”。
D
16.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答案示例: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答案示例:
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解析:
(1)句中重点词有: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2)句中重点词有:若,如果;思,思考、考虑;得,得到;费,花费。
17.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两文中作者对孩子寄予
的希望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示例:
都是告诫晚辈要俭朴(节俭)。 
解析:
阅读两篇文章可知,【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目的是劝勉儿子,修身养性,勤学立志,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乙】文重点阐述的是对“俭”的坚守,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所以要培养,要坚持。故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共同希望就是“俭”。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万年乃不复言。
(摘编自《汉书·陈万年传》)
              。             
①咸:陈咸,陈万年之子。②戒:同“诫”,训诫。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万年尝病 。
(2)欲杖之 。
(3)咸叩头谢曰 .
(4)具晓所言 .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召 咸 教 戒 于 床 下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要教咸谄也。
21.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陈万年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育训诫,一直说到半夜,陈咸睡着了,头撞到了屏风上。陈万年很生气,要用杖打他,训斥说:“你父亲教导训诫你,你却睡着了,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叩头道歉说:“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大致的意思是教我阿谀奉承啊。”陈万年于是不再说话。
【乙】参考译文:
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万年乃不复言。
(摘编自《汉书·陈万年传》)
              。             
①咸:陈咸,陈万年之子。②戒:同“诫”,训诫。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万年尝病 。
(2)欲杖之 。
(3)咸叩头谢曰 .
(4)具晓所言 .
曾经
用杖打
道歉
完全,都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召 咸 教 戒 于 床 下
/
/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要教咸谄也。
答案示例:
大致的意思是教我阿谀奉承啊。
解析:
先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如“大要”是大致的意思,“谄”指奉承、巴结;然后直译即可。注意语句要通顺。
21.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不对。陈万年教儿子阿谀奉承,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解析:
由“大要教咸谄也”一句可知,陈万年教育儿子要阿谀奉承,这是一种卑劣行为,所以陈万年的做法不对。
2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近来,不少综艺节目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书信的魅力,引起网络时代广大观众对传统书信的关注。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书信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书信有诸多优点,请你用精练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条表述其优点,三条即可。
(2)请阅读某校学生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并简述你的探究结果。(写两条)
某初级中学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
年级 项 目
从未写过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七年级 4% 1% 4.5%
八年级 6% 5.2% 4.2%
九年级 8% 7.3% 3.9%
探究结果:① ;
② 。
(3)活动过程中,有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我们都用手机联系,谁还写信呢?”你如何看待身边的人更习惯用手机联系这一现象?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你的看法。(100~120字)
答案示例:
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比起网络,书信显得更加委婉,更能表达感情;②书信有着传统书香的韵味,更显得有文化味道;③书信是一种很有内涵的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
解析:
作答时注意题目中“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要求,分条进行概括。如:书信是情感的寄托,有保存的价值,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
(1)你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书信有诸多优点,请你用精练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条表述其优点,三条即可。
(2)请阅读某校学生使用书信情况的调查表,并简述你的探究结果。(写两条)
某初级中学学生使用书信情况调查表
年级 项 目
从未写过信 学应用文时写 寄贺卡时写
七年级 4% 1% 4.5%
八年级 6% 5.2% 4.2%
九年级 8% 7.3% 3.9%
探究结果:① ;
② 。
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写过信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尝试写信的学生越来越多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要求看懂表格,最后用通顺的语句表达意思。从第一列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从未写过信,随着年龄增长,写信的学生增多;从第二、三列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使用书信交流仅在学习应用文及寄贺卡时。
答案示例:
利:①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父母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等。②用手机与以前的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用手机与现在的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③现在的手机大多具有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并分享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弊:①用手机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②在校使用手机聊天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针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手机联系的利与弊来回答,语言要简洁,注意字数的限制。
(3)活动过程中,有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我们都用手机联系,谁还写信呢?”你如何看待身边的人更习惯用手机联系这一现象?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你的看法。(100~1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