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之歌(节选)》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___________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___________,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___________,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著作等身 不以为然 无边无际 B.功成名就 不屑一顾 无边无际
C.著作等身 不屑一顾 不着边际 D.功成名就 不以为然 不着边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旗
穆旦
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
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
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
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
是英雄们的魂魄活在今日。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
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
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
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
用你来取得众人的和平。
是大家的心,可是比大家聪明,
带着清晨来,随黑夜而受苦,
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
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
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1945年5月
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既点出旗帜高高在上的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B.“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写旗帜虽小,但作用很大,能召唤人们前仆后继地去斗争。
C.“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旗帜,揭露了有人将不当意愿强加在旗帜身上的问题。
D.“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是从历史的视野观照旗帜,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祖国人民等问题的深思。
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是实与虚、旗与人的结合,既是写旗帜,也是写人的精神状态。
B.“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运用拟人的修辞,直接表达了革命者在旗帜被利用时内心的疑虑。
C.诗歌第五节中的“清晨”“黑夜”具有象征意义,旗帜化身为革命者,既承受黑暗历史下的种种苦难,又给人们带来黎明。
D.诗歌最后一节通过低沉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他说:“自然写作,可以简洁地定义为‘一种非虚构的文学写作,它提供关于世界的科学考察;探索个体人类观察者对世界的经验;或者反映人类与其所在星球关系之政治和哲学涵义’。自生态批评运动开始阶段起,尤其是在我说的第一波生态批评中,中心兴趣便是自然写作。”
布伊尔这里所说的“自然写作”,是针对人为的“艺术写作”而言的纪实自然考察与个体经验的一种文学形态,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之类。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所言,这种“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是:1.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并不仅仅是一种框定背景的手法,这种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实际上开始向人们宣示:人类的历史必然被融入自然之历史。2.在环境取向的作品中,人类利益并没有被视为唯一合法的利益。3.人类对环境负有责任,这是文本伦理取向的重要组成。4.这种自然取向的文本中隐含这样一种意识:自然并非一种恒定或假定之物。
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中心论”,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文学艺术平等的地位。可见,“自然写作”即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显然,这是对于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艺术中心”与“理性中心”的抛弃与评判。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因为,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家则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释家则言“众生平等”。这种“共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的,是《文心雕龙》。它在《原道》篇中提出文来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里所说的“自然”既包含大自然,也包含人对于自然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表现。“自然写作”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典范之作《文心雕龙》中,由全书的首篇《原道》揭示出来,也具有全书之核心的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自然写作”:人与自然共生》)
材料二:
由于疫情,很长时间每天都几乎处于封闭隔离状态,每个人都赤裸裸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使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越来越让人关注,这也许将成为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的新时代。生态意识、环保理念、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逐渐成为新常态。
人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这样一种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也接近当代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比如当代生态学特别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每一样物种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具有一种默契的平衡。
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特别提倡自然文学,惠特曼和梭罗都是他的弟子。爱默生曾经强调:人类应该遵守两句格言,一是认识你自己,二是研习大自然。“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庙里镌刻的一句格言。“研习大自然”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终于醒悟人类再也不能自大,不能自我中心主义,人不过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应该平等对待其他物种,与之和谐共存。
我对没有过自然生活经验的诗人,从来持怀疑态度。对于诗人来说,童年的经验极为重要,保存其最初的精神种子或者说初心,这是一些看似寻常的人最终成为诗人的奥秘。此外,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初经验感受,确保了很多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精神。古典诗歌里花草植物出现数量很多,《诗经》就完全是“群芳谱”,宋词也有很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对应生辉,说明那是一个何其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
所以,自然写作,我的理解就是要将这样的自然理念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受到熏陶,具有一种生态意识,继而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科学的环保的理念。在这一点上,诗歌从来在文学中有引领作用。
(摘编自南君《自然写作中的诗意》)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写作这一概念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布伊尔首先创立的。
B.劳伦斯·布伊尔所提倡的“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因而不是真正的自然写作。
C.“自然写作”理论以自然环境的在场表示人类历史必将融入自然历史,自然环境不再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
D.“自然写作”在西方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使得人们更直接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之下,自然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成为新常态。
B.自然文学提倡人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形成生命整体,这种理念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C.爱默生强调要研习大自然,提醒人们尊重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这种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D.诗歌经常抒写人对自然的感受,在熏陶生态意识、培育环保理念方面,相比其他文学样式,能发挥引领作用。
8.下列表述,不符合“自然写作”内涵的一项是( )
A.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C.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D.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沃尔特·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9.材料一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材料二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10.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自己之歌(节选)》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___________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___________,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___________,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著作等身 不以为然 无边无际 B.功成名就 不屑一顾 无边无际
C.著作等身 不屑一顾 不着边际 D.功成名就 不以为然 不着边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1.B 2.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惠特曼极度绝望的心情。 3.原句更好。原句先是用递进的排比句式表达出了希望的语气,再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强烈;改后的句子成了一般句式,表达感情不如原句效果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此处用来形容后面的美国诗人的名气大,故选“功成名就”。不屑一顾:非常轻视,连看一眼都不值得。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处用来形容其他诗人对这本诗集的轻视,故选“不屑一顾”。无边无际:指没有边际,极其广阔,没有界限,侧重表示广大,浩瀚或精深。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此处形容黑暗的广阔,故选“无边无际”。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不仅不认可,反而冷嘲热讽的程度之重;“顿时冻成了冰块”说明惠特曼绝望至极。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并且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比较赏析。原句当中“给你……,给你……,给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排比能够增强气势,并且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更能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并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运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更加强烈。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没有原句强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旗
穆旦
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
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
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
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
是英雄们的魂魄活在今日。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
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
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
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
用你来取得众人的和平。
是大家的心,可是比大家聪明,
带着清晨来,随黑夜而受苦,
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
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
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1945年5月
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既点出旗帜高高在上的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B.“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写旗帜虽小,但作用很大,能召唤人们前仆后继地去斗争。
C.“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旗帜,揭露了有人将不当意愿强加在旗帜身上的问题。
D.“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是从历史的视野观照旗帜,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祖国人民等问题的深思。
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是实与虚、旗与人的结合,既是写旗帜,也是写人的精神状态。
B.“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运用拟人的修辞,直接表达了革命者在旗帜被利用时内心的疑虑。
C.诗歌第五节中的“清晨”“黑夜”具有象征意义,旗帜化身为革命者,既承受黑暗历史下的种种苦难,又给人们带来黎明。
D.诗歌最后一节通过低沉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答案】4.A 5.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既点出旗帜高高在上的特点,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错误。结合全诗可知,“你在高空飘扬”点出了旗帜具有引领革命前进方向的崇高意义,而非“高高在上”;另外,“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曲解诗意,诗歌开头抒发了诗人(革命者)对旗帜的崇敬之情。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诗歌最后一节通过低沉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错误。诗歌最后一节全部是短句,每句为五到七字不等,节奏并不是“舒缓的”;语气没有丝毫的低沉,而是铿锵有力,斩钉截铁,主要表达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诗人对旗帜、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他说:“自然写作,可以简洁地定义为‘一种非虚构的文学写作,它提供关于世界的科学考察;探索个体人类观察者对世界的经验;或者反映人类与其所在星球关系之政治和哲学涵义’。自生态批评运动开始阶段起,尤其是在我说的第一波生态批评中,中心兴趣便是自然写作。”
布伊尔这里所说的“自然写作”,是针对人为的“艺术写作”而言的纪实自然考察与个体经验的一种文学形态,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之类。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所言,这种“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是:1.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并不仅仅是一种框定背景的手法,这种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实际上开始向人们宣示:人类的历史必然被融入自然之历史。2.在环境取向的作品中,人类利益并没有被视为唯一合法的利益。3.人类对环境负有责任,这是文本伦理取向的重要组成。4.这种自然取向的文本中隐含这样一种意识:自然并非一种恒定或假定之物。
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中心论”,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文学艺术平等的地位。可见,“自然写作”即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显然,这是对于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艺术中心”与“理性中心”的抛弃与评判。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因为,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家则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释家则言“众生平等”。这种“共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的,是《文心雕龙》。它在《原道》篇中提出文来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里所说的“自然”既包含大自然,也包含人对于自然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表现。“自然写作”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典范之作《文心雕龙》中,由全书的首篇《原道》揭示出来,也具有全书之核心的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自然写作”:人与自然共生》)
材料二:
由于疫情,很长时间每天都几乎处于封闭隔离状态,每个人都赤裸裸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使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越来越让人关注,这也许将成为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的新时代。生态意识、环保理念、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逐渐成为新常态。
人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这样一种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也接近当代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比如当代生态学特别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每一样物种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具有一种默契的平衡。
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特别提倡自然文学,惠特曼和梭罗都是他的弟子。爱默生曾经强调:人类应该遵守两句格言,一是认识你自己,二是研习大自然。“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庙里镌刻的一句格言。“研习大自然”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终于醒悟人类再也不能自大,不能自我中心主义,人不过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应该平等对待其他物种,与之和谐共存。
我对没有过自然生活经验的诗人,从来持怀疑态度。对于诗人来说,童年的经验极为重要,保存其最初的精神种子或者说初心,这是一些看似寻常的人最终成为诗人的奥秘。此外,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初经验感受,确保了很多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精神。古典诗歌里花草植物出现数量很多,《诗经》就完全是“群芳谱”,宋词也有很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对应生辉,说明那是一个何其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
所以,自然写作,我的理解就是要将这样的自然理念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受到熏陶,具有一种生态意识,继而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科学的环保的理念。在这一点上,诗歌从来在文学中有引领作用。
(摘编自南君《自然写作中的诗意》)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写作这一概念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布伊尔首先创立的。
B.劳伦斯·布伊尔所提倡的“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因而不是真正的自然写作。
C.“自然写作”理论以自然环境的在场表示人类历史必将融入自然历史,自然环境不再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
D.“自然写作”在西方是20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使得人们更直接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之下,自然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成为新常态。
B.自然文学提倡人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形成生命整体,这种理念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C.爱默生强调要研习大自然,提醒人们尊重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这种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D.诗歌经常抒写人对自然的感受,在熏陶生态意识、培育环保理念方面,相比其他文学样式,能发挥引领作用。
8.下列表述,不符合“自然写作”内涵的一项是( )
A.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C.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D.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沃尔特·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9.材料一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材料二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10.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6.C 7.C 8.D 9.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从而证明“自然写作”在中国文化中的原生性。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证明自然生活经验对诗歌(诗人)创作和人性健康的重要性。 10.首先论述“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然后指出“自然写作”的意义;接着论述“自然写作”在中国是一种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 布伊尔首先创立的”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 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没有说他们“首先创立”。
B.“劳伦斯 布伊尔所提倡‘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错误。原文表达是“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所言……”,说明劳伦斯 布伊尔的作品是包含“环境取向”的真正的“自然写作”。
D.“这一概念古已有之”错误。原文是“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并没有提到“概念”的问题。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为这种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特别提倡自然文学……”,没有说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的原因。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自然写作”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的另一种表达。
D.“我”指的是“人类”,不包含自然,因此不属于“自然写作”内涵。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在材料一第四段,这段论述的中心句是“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引用名言的句子是“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道家则言……释家则言……这种‘共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可见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从而证明“自然写作”在中国文化中的原生性。
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古典诗歌里花草植物出现数量很多,《诗经》就完全是‘群芳谱’,宋词也特别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对应生辉,说明那是一个何其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它证明的是前面的句子“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初经验感受,确保了很多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精神”。可见,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是证明自然生活经验对诗歌(诗人)创作和人性健康的重要性。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先说“‘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然后列举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在《生态批评读本》中的论述以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的论述,来论述“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接着,第二段列举布伊尔在《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关于“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来说明“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这是论述“自然写作”的内涵。前两段是第一层内容,首先论述了“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第三段,总结“自然写作”的意义是“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中心论’,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文学艺术平等的地位”。这一段是第二层内容,指出了“自然写作”的意义。
第四段,说明“自然写作”“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并分析了原因;第五段指出《文心雕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这两段是第三层内容,论述了“自然写作”在中国是一种原生性的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