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0 23:3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电的利用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人类由此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网络时代
2.“从法拉第发现电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变长 B.电力技术发展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生产的直接推动
3.每当你打开电灯读书时,联想到最初“电灯”的发明者是( )
A.爱迪生 B.瓦特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4.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使用的动力机是(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5.美国作家查尔斯·穆雷曾经进行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历史上最知名的229位发明家中,瓦特与爱迪生并列第一。瓦特与爱迪生对社会的共同贡献是
A.开启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时代 B.开启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使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性改变 D.促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它最初只用于照明。186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只有50万桶,到1910年迅速增加到2亿桶以上。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广泛应用(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7.“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但在炸药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丝收获,都令他感到兴奋。经历上百次实验失败后,现代炸药成功诞生了。文中的“他”是( )
A.诺贝尔 B.海厄特 C.夏尔多内 D.狄塞尔
8.1892年,德国国会大度安装了国内第一套空调设备,受到议员们的热烈欢迎。这表明( )
A.德国科技领先世界 B.科技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C.19世纪末出现电能 D.科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引擎
9.下表是美国和德国的煤炭、钢产量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出现说明了( )
项目 美国 德国
煤炭 钢 煤炭 钢
1870-1879年 4900万吨 38万吨 4600万吨 31万吨
1910-1914年 47400万吨 2657万吨 24700万吨 1479万吨
A.美、德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越英法 B.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C.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重工业发展 D.美、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0.下图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图,其体现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能源是( )
A.煤炭 B.木材 C.石油 D.太阳能
11.“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以上情景全部出现,最早可见于
A.文艺复兴时期 B.启蒙运动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2.推动下图所示美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进程加快 B.解放黑人奴隶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世界贸易发展
13.“1811年从事农业的家庭下降为89.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4.7%,1831年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 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引发了环境污染 D.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
14.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大力资助中等学校;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义务教育。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旨在( )
A.提高妇女的地位 B.推动社会公平 C.适应工业化需要 D.改善环境质量
15.1600年,法国每6个成年人中仅有一个略微识字;到1800年,有2/3的成年人识字。1840年,新婚女子有1/2识字。这些变化( )
A.体现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 B.推动了人口的大幅增长
C.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D.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6.下图分别呈现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据此可知,其共同的影响是( )
1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 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孩子们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
A.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 B.推动采矿和冶金业发展
C.加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 D.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下图所示成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人物是
A.牛顿 B.达尔文 C.诺贝尔 D.爱迪生
18.“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摄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战争与和平》 D.《英雄交响曲》
19.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以有力打击,这一年属于
A.公元18世纪50年代 B.公元19世纪50年代
C.公元18世纪60年代 D.公元19世纪60年代
20.作家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战争与和平》
C.《蒙娜丽莎》 D.《英雄交响曲》
二、材料辨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端,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摘编自《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2分)
(2)你是否同意“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端”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材料解析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发明 发明家 动力 应用领域
1765年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人力 纺织业
1768年 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水力 纺织业
1785年 改良蒸汽机 蒸汽动力 各行业(生产、生活)
1814年 蒸汽火车 史蒂芬孙 蒸汽动力 交通运输
——整理自《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材料二 1750年的地图,来自汤姆逊编撰的《曼彻斯特的历史:至1852年》;1850年的地图,来自威廉穆斯编撰的《城市和城市地图,1800-1855年》
材料三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牢牢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1832年)
(1)补充填写材料一表格空白处的人物,并依据材料,概括生产动力的演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曼彻斯特城市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促使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曼彻斯特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材料解析题
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表
时间 事件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840年前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60-7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摘自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来源。
(2)阅读材料,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确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故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故A不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故C不符合题意;网络时代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从法拉第发现电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可知,这是说从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步步发展才能逐渐实现,B项正确;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长而不是变长,材料是说当时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特点,不是说科学理论突破、法拉第的发现的原因,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A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文是提到最初的“电灯”,我们当然可以知道最初的电灯的发明者是爱迪生,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4.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使用的动力机。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使用的动力机是内燃机,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的飞机和汽车使用动力机是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虽然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这两种机器并没有应用于交通工具,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的轮船和火车是用这种动力机器的。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5.A
【详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爱迪生发明了大量的电器,使得人们的生活进入电气时代。所以它们都是人类生活进入了新时代。A符合题意;开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应该是新航路开辟,排除B;爱迪生没有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排除C;爱迪生和瓦特都没有直接促进世界政治民主化;排除D;故选A。
6.C
【详解】根据题干“1860年,美国石油开采量只有50万桶,到1910年迅速增加到2亿桶以上。”可知,美国石油开采量的激增,是由于内燃机的广泛使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内燃机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石油产量的猛增。C项正确;石油的使用与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 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A项正确;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造工业由此诞生,排除B项;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排除C项;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1892年,德国国会大度安装了国内第一套空调设备,受到议员们的热烈欢迎”可知,议员们对于空调设备的安装表示极大的满意,空调可以使得议员们的日常办公环境极大的改善,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不出德国科技领先世界,排除A项;电能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19世纪末出现电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变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德两国的煤炭和钢的产量都有了飞速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表格的变化充分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美德与英法的对比,无法得出美、德超越英法,排除A项;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是在二战以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的大量开采,使得石油成为重要能源,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煤炭成为重要能源,排除A项;木材是传统的能源,排除B项;太阳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现的新能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以石油为主的化学工业产生与发展,以电报为代表的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是思想方面的运动,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是思想方面的运动,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主要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可知,1860—1900年美国人口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科技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解放黑人奴隶使黑人获得人身自由,但并不一定增加人口总数,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平定南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不是实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世界贸易发展与美国国内人口显著上升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811年从事农业的家庭下降为89.6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4.7%,1831年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城市人口飞速增长,大城市不断增加。”可知,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没有反映生产力迅猛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环境污染,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造成贫富分化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西方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大力进行教育改革,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教育改革为工业化服务,与提高妇女的地位、推动社会公平、改善环境质量无直接联系,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到1800年,2/3的成年人识字。1840年,新婚女子有1/2识字”,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从18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多有知识的工人,从而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所以说更多人的识字体现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带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蒸汽机车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福特汽车流水线生产使得汽车普及,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也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线下学习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A项正确;推动采矿和冶金业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没有体现,排除B项;加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与图片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余两次工业革命没有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牛顿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故A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他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故B错误;诺贝尔是化学家、发明家,他是“黄色炸药”的发明者,故C错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故D错误。综上故选A。
18.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B项正确;《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创作的物理学哲学著作,排除A项;《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C项;《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纪的计算是百倍数加一,十位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例如,1859年,就是公元19世纪50年代,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B
【详解】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A是莎士比亚的;C是达·芬奇的;D是贝多芬的。故选B。
21.
(1)问题: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人性受到压抑(2分)
(2)【答案一】判断:同意。(1分)
理由: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日益富有,而广大工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却相对日益贫困。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愈演愈烈,社会动荡。②所以说,工业化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端。(3分)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1分)
理由: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促进了城市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大众教育也不断发展起来,人们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②所以,工业化没有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反而促进了社会进步。(3分)
【答案三】判断:不同意。(1分)
理由:①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进步,无论是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妇女地位提高、城市化加速、大众教育发展等任何个角度来看,工业化都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②但是,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③因此,应一分为二,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工业化带来的影响。(3分)
22.(1)瓦特;从人力、水力到蒸汽动力。
(2)城市规模扩大;工业革命的推动。
(3)城市环境很差,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尖锐,工人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等。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等。合理使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等。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做了一系列改进,到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所以,改良蒸汽机的是瓦特。
第二小问,根据表格可知,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动力是人力和水力,到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火车的发明则是采用蒸汽动力,说明了生产动力的演进变化是从人力、水力到蒸汽动力。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1850年后的曼彻斯特的城市规模远远超过了1750年后的曼彻斯特,说明曼彻斯特城市规模扩大。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促使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加快,导致城市环境变得很差,住房拥挤不堪,环境污染等问题;材料三表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工人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等。
(4)从以上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科技发展的利弊,我们应合理使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等。
23.(1)电力/内燃机。
(2)观点1: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是近代世界潮流。 (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论述: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到1865年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拜托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结论:综上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都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在近代的进一步扩展。
观点2:改革推动国家发展。(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观点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选择两次工业革命)。
【详解】(1)据材料“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来源是电力或内燃机。
(2)观点1:据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表”可知,表中的大事有:美国独立战争、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等,据此可提炼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是近代世界潮流。 (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关于论可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等方面来论述它们的作用是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在近代的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