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故乡的芦苇 1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故乡的芦苇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4 21:00: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17 故乡的芦苇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3.情感与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用具 幻灯片、挂图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师、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芦苇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故乡芦苇那美丽的景色。 (板书课题:故乡的芦苇)。二·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记这些生字。(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塘、帐”的韵母是后鼻音;“柴、纯、触、帐”的声母是翘舌音;“辉”不要读成“fēi”。 “几”是多音字,可组词国吧辨析,如“几乎”的“几”读jī,“几个”的“几”读jǐ。 (2)识记字形。辨析“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3)理解词语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根状茎可入药。 朴实:朴素。 摇曳:轻轻地摇动。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狭长:窄而长。 帆叶:船上的由。 触须: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蚊帐架:支撑起蚊帐的架子。三·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四·课堂小结 个性见解: 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提高识字效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去理解字词,为更好的体会课文打下基础。
课题 17 故乡的芦苇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3.情感与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用具 幻灯片、挂图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师、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习 1、认读词语,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通过写故乡的芦苇引发童年趣事的回忆。二·精读作文,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第1自然段,写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那芦苇令人记忆深刻。(指导朗读) (3)自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 ①仿照“一片片、绿油油”写“ABB”式的词语。 ②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指名读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用    “ABB”式的词语把芦苇那美丽、宽广、绿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觉得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一样) (4)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学习第5-7自然段,忆童年趣事 (1)思考:课文写了几件趣事?说说哪件事最有趣。(用芦叶歌、折芦叶船、捉纺织娘。) (2)自由阅读。汇报自己喜欢的部分及理由。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1、作者写芦苇的美,写童年的快乐,实际上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2、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个性见解: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17、故乡的芦苇 不   芦苇:绿 美 能   芦叶:吹 陶醉 甜蜜的回忆 忘   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   芦苇丛:捉纺织娘
教学反思 通过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