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洒、温、暖”5个字,理解“泥泞”的意思,会写“叔叔、足迹、昨天、迷路”4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3.学习第一、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锋的事迹。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锋的事迹。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锋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认识图片上这位解放军战士吗?
预设:雷锋叔叔。(板书:雷锋叔叔)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雷锋:你了解雷锋叔叔吗?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
3.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资料:雷锋(1940—1962),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22岁时因公殉职,短暂的一生做了很多好事。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3月5日成为我国的“学雷锋纪念日”。主要作品有《雷锋日记》。
4.过渡:同学们,虽然雷锋同志很早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他吧!(板书:,你在哪里)
设计意图:形象的雷锋画像,鲜明的人物介绍,引发了学生对雷锋的崇敬与热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为理解雷锋精神做好感情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听读任务
认真听读课文,把自己读不准的字标注出来。
2.随文识字
曾(cénɡ) 蒙(ménɡ)蒙细雨 泥泞(nìnɡ) 顺(shùn)着 年迈(mài) 踏(tà)着
荆(jīnɡ)棘(jí) 花瓣(bàn) 晶莹(yínɡ) 寻觅(mì) 需(xū)要 献(xiàn)出
点拨:指名学生读一读,教师在学生认读时适时强调“曾、蒙、泞、荆、莹”都是后鼻音。
3.集中识字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曾(cénɡ) 蒙(ménɡ) 泞(nìnɡ) 顺(shùn) 迈(mài) 踏(tà)
荆(jīnɡ) 棘(jí) 瓣(bàn) 莹(yínɡ) 觅(mì) 需(xū) 献(xiàn)
(2)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
①借助形声字规律识记:泞、踏。
②同偏旁对比识记:蒙、莹。
③运用组词识记:曾(曾经、不曾);迈(迈步、年迈);觅(寻觅、觅取);瓣(花瓣、豆瓣)。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识记:顺、需、献。
⑤运用图片识记:荆棘,荆棘是一种长在山林中带刺的灌木。
4.自读任务
(1)合作读诗歌,每人读1小节,读准字音。
(2)自读诗歌,思考:雷锋叔叔在哪里?
预设: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上。
(3)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沿着长长的小溪(板书:小溪边),去寻找雷锋的足迹吧!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集中识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通过听读、自读熟悉课文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时间,自读自悟。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学习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锋的事迹。
2.探究方法
(1)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抓住周围环境和人物行动想象画面。
(3)小组合作讲雷锋的事迹,全班交流。
3.探究活动
(1)引导:读一读第二小节,你知道“泥泞”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我根据上文“蒙蒙的细雨”和下文“路上的脚窝”,猜测“泥泞”就是坑坑洼洼、湿滑、不平整的意思 。
(2)出示“泥泞路上的脚窝”图片,引导:你走过“泥泞”的路吗?说说是什么感觉?
预设:泥泞的路很不好走,又湿又滑,一不小心还会摔跤。
(3)引导:你能想象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吗?
预设:天下着雨(板书:冒着细雨),雷锋叔叔抱着迷路的孩子(板书: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扭扭的足迹。(板书:留下足迹)
(4)追问:想象一下,雷锋叔叔是怎么样抱孩子的?
预设:雷锋叔叔紧紧地抱着孩子,生怕孩子被雨淋湿。
(5)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锋的事迹。
出示:“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学生小组内说一说。
(6)指名说一说,教师评价引导。
(7)这一小节让你感受到了雷锋叔叔的什么品质?
预设: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8)引导:让我们带着想象读一读第二小节吧!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发现第一、二小节之间的联系,读出第一、二小节问答的语气。
2.探究方法
(1)读第一、二小节,发现内容上的联系。
(2)朗读指导,读出问答的语气。
(3)多种形式朗读。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小节,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第一小节提问,第二小节回答,形式上是一问一答。
(2)朗读指导:第一小节中,第一个“你在哪里”语调较低;第二个“你在哪里”语调上扬,语速可以变慢。
(3)多种形式朗读:采用同桌互读、男女生轮流读和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读出第一、二节诗歌问答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环境和人物的关键词句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雷锋的事迹,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结构的特点,达成教学目标。
四、书写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锋、昨、洒、温、暖”5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锋、昨、洒、温、暖”5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
(2)“锋”要注意右下部分“丰”的第二横短,第三横略长。
(3)“昨、暖”都是日字旁,“日”要写得瘦长些。“昨”的右半部分第三笔是竖;“暖”的右半部分要写得稍大,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4)“洒、温”都是三点水,“洒”不要写成“酒”,“温”的右半部分要写得上窄下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让学生在书本上书写,描一个写一个,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4.集体讲评。写完后选取部分学生作品,屏幕呈现,师生合作讲评,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根据对要求会写的9个字的分析,第1课时指导写“锋、昨、洒、温、暖”5个字,灵活安排指导。“洒”常会与“酒”混淆,教师应给予重点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找到了雷锋叔叔,他正冒着蒙蒙细雨,抱着迷路的孩子,走在泥泞的路上,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这就是雷锋的精神: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板书: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六、布置作业
1.读读“叔叔、足迹、昨天、迷路”4个词语,并抄写下来。
2.将雷锋帮助迷路的孩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冒着细雨
小溪边 留下足迹
抱着孩子
关爱他人,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