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201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视频素材: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聚焦课堂】201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课件+视频素材: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浅层阅读+深层阅读+语文积累,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5 06:49:21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第一课时25.诗词曲五首 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2、背景链接(1)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因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3、文体常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3、文体常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3、文体常识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4、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柯( ) 畔( )
暂( ) 折( )
戟( ) 戈( )
寥( ) 絮( )
惶 ( )kēpànzànjǐzhégēliáoxùhuáng深层阅读(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2、文本探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二)学习《赤壁》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2)读通诗意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雀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2、文本探究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诱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历史上一般怎样评价赤壁之战?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上,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有作为。(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三)学习《过零丁洋》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舟心/照汗青。(2)读通诗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2、文本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一是指两个地名,
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语文积累——爱国诗词积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
名句:沉舟 病树——
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代替
思想:坚定 乐观赤壁咏故:折戟——前朝
感叹:生不逢时过零丁洋 (述怀诗)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追忆过去 国破家亡
颈联——映照千古 悲愤忧惧
尾联——以死明志 激情慷慨丹心垂史 感叹眼前第二课时浅层阅读——整体感知1、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2、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经行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深层阅读(一)学习《水调歌头》
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让人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2)读通诗意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2、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我想驾着风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5)名句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二)学习《潼关怀古》1、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读通诗意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2、文本探究(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了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怎样的感情?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语文积累——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潼关怀古(咏史诗)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下阕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水调歌头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景交融
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