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0 16: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开学测评卷
初二语文
说明:1.本试卷共7页,18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要求答在答题卡上,不能用铅笔或其他颜色笔。
一、积累运用(30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崔颢《黄鹤楼》)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 ______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晓雾将歇,______;夕日欲颓,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古诗中的写景名句比比皆是:崔颢《黄鹤楼》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历来被人称道;李清照则在《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图案设计和diāo lòu( )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 kū lā xiǔ( ),军无斗志。
(4)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近日,在“不忘初心,争当时代少年”的广实外初中部合唱艺术节上,振聋发聩的歌声在学校上空久久回荡。
B.疫情期间,无数莘莘学子借助教育部门开设的“空中课堂”,努力学习,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C.“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97岁仍然坚持站在手术台上,为中国医学事业殚精竭虑,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D.老师夸赞李明写的文章旁征博引,展现了他丰富的阅读量,李明谦虚地表示这些征引不过是妙手偶得。
4.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些葡萄酒之所以要保存葡萄中的鞣酸,是因为它能够抗过敏、延缓衰老,还具有增强免疫和预防心老血管疾病。(在“疾病”后面添加“的功效”)
B. 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把“紧紧”改为“紧密”)
C.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去掉“能否”或在“提升”前加上“能否”)
D. 电影《长津湖》以鲜活生动的人物、感人至深的情节、气势恢宏的场面,遭受了观众的好评。(把“遭受”改为“赢得”)
5.在“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课上,八年级(16)班的同学准备了相关资料,围绕“互联网对生活、学习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设计与探讨。(10分)
材料一: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弱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多家在线教育企业随后开始将自己旗下拍照搜题产品进行转型和下架处理。
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家拍照搜题类产品整改效果并不明显。12月15日,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中检索“搜题”相关软件,发现拍照搜题类软件仍可正常下载。记者注意到,不少软件只是进行了“象征性”的改进。如将原本产品使用定位人群由学生改成了家长,只要点击“满14周岁”选项或输入家长身份证号就能正常使用,只需几分钟便可将正确答案“一览无余”。
(摘编自《新浪网》2021年12月23日)
活动一:请给上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人民日报评苏炳添创造历史:致敬中国速度)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奥运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赢了时间。这是中国骄傲,也是亚洲荣耀。奔跑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风采。致敬中国速度,致敬每位创造历史的英雄!致敬苏炳添!
(摘自《人民日报》官微)
活动二:近年来,自媒体深刻影响着普通大众,许多流行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试用一个正能量的网络热词(如给力、点赞等)写一句话致敬苏炳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果是忠实的网络阅读爱好者,他认为互联网为他提供了海量信息,扩大了阅读视野,提高了阅读效率。本次活动课,他积极与同学们分享他本学期的名著阅读成果,并设计了相应活动与同学互相探讨。以下是他设计的阅读卡片。
我的阅读卡片 A.阅读名著应整体把握。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我们发现这部纪实性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①______顺序来记录的。 B.阅读名著应理清内容。读《红星照耀中国》,要理清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其生存、发展靠什么;二是共产党领袖人物的②______ 以及他们的信仰和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C.读名著拓宽我们的知识。如《昆虫记》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③__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④__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金龟子表面上帮助同伴运送粪球,真实目的是图谋劫掠。 D.阅读名著获得启迪。《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罗斯丹盛赞法布尔“这个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想,美术家一般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活动三:完成“阅读卡片”填空。(2分)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4)活动四: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这样评价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请结合《昆虫记》的相关内容,参考示例,谈谈你对“哲学家一般地想”或“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的理解。(4分)
示例:罗斯丹评价法布尔像“美术家一般地看”,是因为法布尔像美术家一样细致地观察昆虫,并在《昆虫记》中生动地描摹它们。例如他对螳螂外形的描述:“像亚麻裙似的宽阔薄透”的绿翼;“有一个美丽的黑圆点,中心有白斑,圆点周围有几排细珍珠作为陪衬”的腰肢内侧;“宛如扁平的纺锤”的大腿。他对形状的精准把握,对色彩的敏锐感知,正如美术家写生一般翔实而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①丈夫之冠也     ②与民由之     ③富贵不能淫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①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刘安世,字器之。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治天下方以孝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光教之以诚/岂不诚大丈夫哉
B.初举谏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正色立朝/征于色
D.或帝盛怒/或王命急宣
9.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主 上 以 孝 治 天 下 若 以 老 母 辞 当 可 免 母 曰 不 然
10. 同为言官,公孙衍、张仪之流和刘安世进言的原则是否相同?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变沙漠为绿地的新方法:点沙成土
①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目前全世界陆地总面积大约有149亿平方千米,而沙漠面积就占了20%,大约有3000万平方千米。沙漠不断地与人类抢夺生存空间,它不停地吞噬周围的绿洲,并且以每年几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如果任其蔓延,地球只会仅存海洋与沙漠,不再有绿洲。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将沙漠变绿洲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
②传统的沙漠改造主要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两旁,缺点是在风沙过大的地方收效甚微;第二种是化学方法,即在沙表面喷洒固沙剂,将沙体表面固化来防止沙子流动;第三种则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种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术来保持土地水分,这对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体中植物难以生长,其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③于是,人们想如果能够“点沙成土”就好了。现在,这种幻想被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实现了,他们找到了破解土壤的“力学密码”。他们仔细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学特性,发现土壤具有两种力学状态: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由于土壤的这两种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复和自调节两种功能: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吸收水分后能够变为流变状态,从而可以修复破坏的土壤。它是稳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调节即土壤颗粒排列的改变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为植物的理想载体。接着,他们探讨了土壤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以温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并且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但是,沙粒间不具备这种约束,所以表现为一盘散沙。于是,他们想如果让沙粒间有了这种“万象结合约束”,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实现。
④在此理论基础上,2009年易教授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要想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沙子“万象结合约束”。于是易志坚团队集中力量寻找可以产生“万象结合约束”的黏合剂。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将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水会迅速下渗;而将这种黏合剂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样规模的水,2分钟左右,原先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并不会散掉。混合好的“土”圈成一个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⑤有了沙漠土壤化原理和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沙漠变成绿地?并不是这样,要在改良的沙土上种植植物,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无法改变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在第一次耕作时需人工施加水肥。第二个问题是缺水。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就可以利用那里的水资源。试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此项技术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创新,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一种重要手段。
11.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土壤具有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且能相互转化的力学状态。
B.传统的沙漠改造方法主要有工程方法、化学方法、植物方法三种。
C.因为土壤能够自修复和自调节,所以土壤具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
D.试验地点是否有水,是实现点沙成土,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
1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班级开展小组散文朗诵表演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老海棠树》作为朗诵作品,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④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莱,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⑦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衔。
⑧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⑨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4.任务一:小组准备拍摄朗诵的背景视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完善分镜头剧本。(4分)
春天,老海棠树满树繁花,奶奶糊纸袋。
夏天, (1) 。
秋天, (2) 。
冬天,老海棠树枝条枯干,奶奶学习、看报。
15.任务二:在朗诵训练中,不少同学表示很喜欢画线的写景句,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任务三:背景视频中,多次定格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画面。结合文章,说说文中“张望”这一细节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任务四:朗读表演结束后,小组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不少同学认为标题“老海棠树”内涵丰富,请你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文(50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以“那一段______的旅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①补全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套作,不抄袭,写出真情实感,但不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规范,语言流畅,卷面整洁。
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开学测评卷答案
初二语文
一、基础。
1.【解析】 ①牧人驱犊返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③征蓬出汉塞 ④归雁入胡天 ⑤老骥伏枥 ⑥志在千里 ⑦猿鸟乱鸣 ⑧沉鳞竞跃 ⑨晴川历历汉阳树 ⑩芳草萋萋鹦鹉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2. ①蹒跚 ②雕镂 ③摧枯拉朽 ④正襟危坐
3.C
【解析】A.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使用错误。
B.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莘莘:众多的样子。与句中的“无数”重复赘余。
C.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使用正确。
D.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与句意不符,使用错误。
4.B.
【解析】句式杂糅,应改为“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部编语文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把“紧紧”改为“紧密”是不对的;
5.
(1)【答案】拍照搜题类App被“下架”,学生仍可“钻空子”(或:违背禁令,部分拍照搜题类App仍可使用。)
【解析】考查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应能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根据首段中的“多家在线教育企业随后开始将自己旗下拍照搜题产品进行转型和下架处理”可得:拍照搜题类App被“下架”。根据第二段中的“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中检索“搜题”相关软件,发现拍照搜题类软件仍可正常下载”可得:学生仍可“钻空子(或“违背禁令,部分拍照搜题类App仍可使用”)。综合表述即可。
(2)【答案(示例)】不因困难屈服、不向挫折低头,苏炳添用自强不息的拼劲和自我超越的体育精神为自己的人生点赞。/打破历史,创造未来。苏炳添,你真给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表现正能量的网络热词,如“点赞”“雄起”“真牛”“给力”“奥力给”等等,再结合苏炳添的事迹对其表达敬意。
(3)【答案】活动三:时间 成长历程 蝉 螳螂 (0.5分/空)
(4)【示例1】罗斯丹评价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想”,是因为法布尔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在《昆虫记》中将科学观察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2分)例如他发现只要有上等的野味,螳螂就极富胆识和力量,不会在任何对手面前退缩,进而联想到人类也需要这样的勇气,面对困难绝不服输。(1分)他对昆虫世界的观察,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正如哲学家思考一般独到而深刻。(1分)
【示例2】罗斯丹评价法布尔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是因为法布尔像文学家一样擅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并在《昆虫记》中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2分)例如他称螳螂为“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说它凭借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成为“野地上的一霸”。(1分)他活泼有趣的表达,诙谐幽默的语言,正如文学家写作一般形象而生动。(1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  行冠礼 
②与民由之  遵从 
③富贵不能淫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惑) 
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乙】
刘安世,字器之。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治天下方以孝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光教之以诚/岂不诚大丈夫哉
B.初举谏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正色立朝/征于色
D.或帝盛怒/或王命急宣
A.诚:真诚/真正,确实;B.举:选拔,任用/选拔,任用;
C.色:脸色/脸色;D.或:有时/有时。
9.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主 上 以 孝 治 天 下 若 以 老 母 辞 当 可 免 母 曰 不 然
主上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同为言官,公孙衍、张仪之流和刘安世进言的原则是否相同?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不同。孟子把公孙行、张仪之流类比作“妾妇”,不立足仁、礼、义等则,只知道曲意顺从。而刘世安“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当面指陈政得失,忠孝正直。
译文:
【乙】有个叫刘安世的人,字器之。刘安世中进士以后,跟随司马光学习,曾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在他刚刚被选拔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作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做谏官许多年,堂堂正正,主持公道,他在朝廷上当面指陈政令得失,倘若皇帝十分恼怒,他就握着手版退后一步站着,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走上前激烈陈辞。旁边的侍臣们远远地看着,退缩一边吓得淌汗,把他看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不敬服他的。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变沙漠为绿地的新方法:点沙成土
①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目前全世界陆地总面积大约有149亿平方千米,而沙漠面积就占了20%,大约有3000万平方千米。沙漠不断地与人类抢夺生存空间,它不停地吞噬周围的绿洲,并且以每年几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如果任其蔓延,地球只会仅存海洋与沙漠,不再有绿洲。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将沙漠变绿洲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
②传统的沙漠改造主要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两旁,缺点是在风沙过大的地方收效甚微;第二种是化学方法,即在沙表面喷洒固沙剂,将沙体表面固化来防止沙子流动;第三种则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种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术来保持土地水分,这对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体中植物难以生长,其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③于是,人们想如果能够“点沙成土”就好了。现在,这种幻想被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实现了,他们找到了破解土壤的“力学密码”。他们仔细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学特性,发现土壤具有两种力学状态: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由于土壤的这两种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复和自调节两种功能: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吸收水分后能够变为流变状态,从而可以修复破坏的土壤。它是稳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调节即土壤颗粒排列的改变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为植物的理想载体。接着,他们探讨了土壤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以温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并且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但是,沙粒间不具备这种约束,所以表现为一盘散沙。于是,他们想如果让沙粒间有了这种“万象结合约束”,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实现。
④在此理论基础上,2009年易教授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要想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沙子“万象结合约束”。于是易志坚团队集中力量寻找可以产生“万象结合约束”的黏合剂。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将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水会迅速下渗;而将这种黏合剂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样规模的水,2分钟左右,原先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并不会散掉。混合好的“土”圈成一个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⑤有了沙漠土壤化原理和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沙漠变成绿地?并不是这样,要在改良的沙土上种植植物,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无法改变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在第一次耕作时需人工施加水肥。第二个问题是缺水。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就可以利用那里的水资源。试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此项技术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创新,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一种重要手段。
11.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土壤具有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且能相互转化的力学状态。
B.传统的沙漠改造方法主要有工程方法、化学方法、植物方法三种。
C.因为土壤能够自修复和自调节,所以土壤具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
D.试验地点是否有水,是实现点沙成土,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
1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子,举种植沙生植物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杭物方法”这种改造沙漠的传统做法及其所具有的植物在沙体中难以生长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的缺点。
13.选文第④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不能删去,“左右” 是概数,大概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植物纤维黏合剂"将沙子土壤化(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在2分钟上下,删去后与实际情况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班级开展小组散文朗诵表演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老海棠树》作为朗诵作品,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④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莱,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⑦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衔。
⑧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⑨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4.任务一:小组准备拍摄朗诵的背景视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完善分镜头剧本。(4分)
春天,老海棠树满树繁花,奶奶糊纸袋。
夏天, (1)老海棠树枝叶繁茂,奶奶补花、缝床单 。
秋天, (2)老海棠树结实落叶,奶奶扫院子、扫街 。
冬天,老海棠树枝条枯干,奶奶学习、看报。
[4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任务二:在朗诵训练中,不少同学表示很喜欢画线的写景句,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动静结合。将静态的花与动态的蜂、风、雨等结合起来,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细腻生动地写出春日海棠花树的清新美好,展现了“我”童年时候的美好,也体现了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
[3分。写出2个或以上感觉捕写,1分;能分析描写手法,1分,效果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任务三:背景视频中,多次定格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画面。结合文章,说说文中“张望”这一细节的妙处。(4分)
(1)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前后照应。
(2)体现了奶奶希望有自己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也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愿望。
(3)突显奶奶不服老、努力上进,追求尊严的可贵品质。
[4分。第1点1分,第2点2分,第3点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任务四:朗读表演结束后,小组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不少同学认为标题“老海棠树”内涵丰富,请你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4分)
①内容上“老海棠树”见证了“我”和奶奶的生活点滴,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②“老海棠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围绕“老海棠树”展开情节;
③“老海棠树”是奶奶的象征,老海棠树在不同季节极力展现其生命力,春天开花、夏日浓阴、秋天结实,就像奶奶终日辛勤劳作,用劳动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展现了奶奶尽力跟上时代,努力上进的形象。
[4分,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作文(50分)
【答案】范文:
那一段有意义的旅程
趁着春天里大好的时光,我们踏上了赏花的旅程。我们的目的地是昌平的某个知名花卉公园,据说有上百种含苞待放的花,其中不乏从荷兰进口的郁金香,从法国进口的蓝玫瑰等等。
于是,我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出了家门。但是,在这三个小时的车程中,所有好心情似乎都被消磨得差不多了。交通继续堵塞着,就在我几乎忽无可忍的时候,我看到妈妈边听音乐边向窗外看着。我不禁问:“妈妈,有什么可看的呢?”妈妈笑着给我指着路边一棵棵的海棠树和梨树,说:“你看,那些海棠花,挂了一树满满的花,摇曳生姿,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还有那边的梨树也开花了呢。”我看过去,确实啊,盛开的海棠花朵,在春风中微微摇曳着。还有微笑着的梨花,好似一个个可爱的精灵。于是,我发现旅途不再无聊,堵塞的交通也不再使我觉得枯燥无聊了。
看着这些只属于春天的生灵,我的心也愈发平静,渐渐地,内心多了些兴奋与感动,感动这些普通的花儿点缀春天,也点缀我的心灵。我希望这条路再长些,这样就能欣赏到更多的海棠和梨花的倩影。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当我们最初的兴奋被时间消磨殆尽后,路途开始变得乏味了。而这时,你又无法回头了,只能坚持着走下去,既然如此,何不欣赏沿途那些动人的风景呢?这旅途也许是枯燥的,但旅途的风景却能给旅人带来别样的感动和收获。
当我们到达公园后,我看到那些各式的人工精心栽培的名贵花朵,却觉得似乎还没有路边的海棠花、梨花美丽、自由。这也许就如同人的取得的成功一样:当你获得最后的成功时,你会发现,其实最美的风景竟是走向成功的这条道路上。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那一段 的旅程”为题进行创作;根据材料“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可知,我们可以选择成长路上的梦想和追求、快乐和忧伤、收获和失去、启发和教训等内容来写。作文标题是“那一段……的旅程”,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旅程”,“那一段”是修饰语,只需要节选出旅程中的一段经历即可,不用写旅程的整个过程。在动笔之前,要选择合适的词语补全题目,补题的不同将决定本次作文的写作内容、方向、深度。可以从以下词语中选择,如有意义、幸福、愉悦、忧伤、短暂的、成长、短暂、难忘、温暖,等等。
第二、选材构思。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要有具体的事例,最好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象比较深刻,尤其是文章的结尾要点题,要深挖出这段旅程给自己怎样独特而又深刻的感悟;素材要尽量小、真、新;对于素材的处理要突出前后的变化,要有起伏,前后的对比中方能更好的展现情感的浓烈,引发共鸣,打动读者。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如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入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中收获感动、理解,也可以写在大自然里的旅程中获得的启发;可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生命历程;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成长经历,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