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开学测评卷
初二历史
说明:本次考试用时60分钟,选择题70分,综合题30分,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2.下表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某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概况。该国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沙俄
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这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4.“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5.1871年,曾国藩在《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写道:“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由此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富国强兵
6.“随着洋务企业的开办,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也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是求强求富的运动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7.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中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割台湾全岛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下表所示现象的出现是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A .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基于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思想 C.训练新式军队 D.兴办京师大学堂
10.下图是1900年8月29日刊载于西方某杂志的一幅漫画。漫画传递出的最新时政信息是
A.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B.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C.慈禧太后狼狈西逃 D.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11.如下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12.下表是一位伟人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的部分贡献。据此判断,他是
1905年 1907年 1912年 1924年
成立中国同盟会 领导广西起义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办黄埔军校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3.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 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14.下面是一幅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A.各派军阀肆意搜刮,中饱私囊 B.军阀混战是为了夺取北京政权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5.“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两句发自肺腑的呐喊,和以下哪一口号均表达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声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反对华北自治”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6.五四爱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全国30多个城市,卷入到斗争中来;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参与其中。这说明五四运动
A.追求救国强国真理 B.取得惩办国贼拒签和约的胜利
C.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D.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
17.鲁迅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艘航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8.1924年1月后,共产党员恽代英、陈延年等积极在南通进步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扩大革命阵营。这些革命活动发生在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五四运动期间 C.国民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19.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第一枪”“军旗的升起”四个部分。该展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萍浏醴起义
20.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之后决定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2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一“行军”中发生的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大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强渡乌江 D.会宁会师
22.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并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合作,携手北伐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东北沦陷,局部抗战 D.全国性的抗战爆发
23.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24.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A.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新四军纪念馆
C.九一八纪念馆 D.渡江战役纪念馆
25.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这场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26.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做法有助于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27.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作正式报告之前,特意指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在这座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国共产党构筑成第一座理论大厦。”材料旨在强调中共七大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8.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读书摘要。该摘要旨在强调
A.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B.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D.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日战争的前线
29.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 B.北平和谈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30.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31.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32.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33.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这一时期
A.人们的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交通通信出现新变化
C.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转变 D.自由平等成为新风尚
34.《黄河大合唱》1939年在延安首次公演后迅速传播,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A.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延安是当时中国文化中心
35.对下列图片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B.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C.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D.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二、综合题(2题,共30分。请在答题卷上做答。)
36. (15分)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个目标,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频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件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 (1分)根据材料一,概括该运动的发展历程。(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 (1分)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1分)
(3)材料三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你认为材料三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 请说明理由。(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2分)综上所述,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和特点 (4 分)
37.(15分)图书馆是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在13世纪末的时候,就有了著名的私人藏书家;15世纪将终的时候,就有了学宫附属的藏书楼。但是,前者只是收藏而不流通,后者没有管理制度和服务社会的一切准备,所以是不能和现代图书馆相比拟的。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港以后。
——摘编自胡道静《上海图书馆史》
材料二 图书关系学术,至为密切,承先哲之余绪,开后来之途辙,体用咸备,细大不遗,实惟图书是赖。集多处图书于一处,予民众以阅览之便利,辅助文化进步,实惟图书馆之功。
——蔡元培《裨补学界 潜滋暗助——纪念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
材料三
中国近代图书馆数量统计表
年份 图书馆数量
1925 全国公共图书馆259所,学校图书馆171所,机关、团体及其他类型图书馆72所,合计502所
1936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1502所,民众教育馆图书部990所,学校图书馆254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162所,合计5196所
1947 省县单独设置图书馆418所,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室)716所,学校图书馆1492所,机关、社团附设图书馆76所,合计2702所
——摘编自《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式藏书方式的弊端(4分),并分析现代图书馆在上海出现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书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趋势(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4分)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初二历史开学测评卷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DBBD 6-10:DDCDC 11-15:CBADB 16-20:CBCAA
21-25:ACCAD 26-30:AABDD 31-35:CBDBC
二、综合题
36.(15分)
(1)
运动:洋务运动。(1分)
历程:从军事利器的引进到全面学习科技(或从办军事企业到民用企业)。(2分)
(2)
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1分)
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1分)
(3)
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1分)
观点:不对。(1分)
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或观点:对。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意义: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
(1点一分,任答2点2分)
变化:经历了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2分)
特点: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特点。(2分)
37.(15分)
(1)弊端:轻视书籍流通;缺乏管理制度;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4分,一点两分,任答2点4分)
原因:西方文明的影响;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较高。
(任原因答一点即可,2分)
(2)作用:有利于学术发展;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辅助文化进步);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作用任答两点即可,4分)
(3) 变化:先增加后减少。(1分)
时代背景:
①1925—1936年,国家总体上趋于统一,图书馆发展进入高峰期;(2分)
②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量图书馆遭到破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严重受挫。(2分)